- 產業融合: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競爭力研究
- 楊仁發
- 6381字
- 2020-09-25 10:54:10
第三章
中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第一節
中國制造業發展現狀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主戰場。“十二五”以來,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我國制造業始終堅持穩步發展,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已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對于找出制造業發展優勢、補齊短板具有深刻意義。
一、中國制造業發展取得的成效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動力量,實現了總量不斷增長、行業結構不斷優化的良好局面。2011年,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由1990年的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為19.8%,躍居世界第一。[1]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業大國。我國制造業取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制造業大國地位大幅提升
在規模總量上,2004 —2015年制造業總產值大幅提升,由2004年的6.5777萬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23.5184萬億元,2015年為2004年的3.58倍,年平均增速達到12.28%。
在增加值方面,2004年制造業增加值為5.1749萬億元,2014年達到19.5620萬億元,呈現上升趨勢。在制造業增加值增長率上,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可知,改革開放以后制造業增加值從未出現負增長,在2000年以后表現更穩定,年增長率始終維持在8.6%以上,最高增長率為16.6%。[2]2010—201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的年增長率維持在9%的水平,這說明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制造業持續穩定發展。
表3.1 中國制造業總產值與增加值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2016)整理所得。
從全球層面來看,我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穩步上升,在國際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資料,目前我國工業競爭力指數在136個國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國的110家企業躋身財富世界500強,其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 Petroleum)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Sinopec Group)分別蟬聯第二和第四的位置。[3]這些成就都說明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實現了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顯著提升。
(二)創新投入總量不斷增加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創新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制造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戰場,也是技術創新最為活躍的部門。近年來,我國在創新資源投入與創新發展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發展情況來看,R&D經費支出由2004年的1104.4916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10013.9330億元,項目數從2004年的53641項提高到2015年的309895項,機構人員數從2004年的64.4萬人上升到2015年的266.84萬人,新產品研發經費從2004年的965.7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10270.8342億元,專利申請量從2004年的64569件提升到2015年的638513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由2004年的30315件提高到2015年的573765件。同時,《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6—2017》顯示:世界創新格局基本穩定,中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超越比利時,提升至第17位,處于第二集團領先位置,是唯一排名進入前20位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指出,中國創新資源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能力發展水平大幅超越其經濟發展階段,領先于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突出表現在知識產出效率和質量快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穩步增強等方面。[4]
表3.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發展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2016)整理所得。
(三)制造業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逐步優化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同時制造業內部結構也逐漸優化。從內部結構來看,我國制造業逐步由傳統產業向高新產業邁進,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領域在內的高技術產業都取得突出表現,其中高技術產業產值也由2008年的57087.38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88433.85億元,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由2008年的43.34%上升到2011年的45.32%,4年間提高了1.98個百分點。
從制造業出口結構來看,工業制成品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例穩步上升,我國逐漸由初級產品出口國發展成為制成品出口大國,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可知,2015年,我國初級產品出口1039.2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57%,而工業制成品出口約為21695.41億美元,占比95.43%,其中機電產品出口達46.59%,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等5大類共39種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產品占出口比重的4.7%,比2007年下降2.5個百分點。在技術水平上,從1990年開始,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除2007年和2010年已10年穩居各行業第一,成為促進我國工業生產快速發展的支柱行業,醫藥和生物產業表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我國完整的高技術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
表3.3 出口商品結構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2016)整理所得。
(四)中國制造業“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取得可觀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引進來”“走出去”能力顯著增強。在“引進來”方面,我國憑借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強大的市場需求以及不斷提高的創新能力,使得我國制造業逐漸成為全球價值鏈垂直分工下的重要制造業基地,引進外商投資額逐年增加。2015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額達到1262.67億美元,為2004年的1.97倍,年平均增長6.36%。在“走出去”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紛紛走出國門,走上國際化道路。近年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方面更是表現出強勁的態勢,2007年我國制造業對外投資為21.265億美元,到2015年達到199.86億萬美元,為2007年的9.4倍。截止到2015年底,實現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785.28億美元。
表3.4 中國制造業“引進來”“走出去”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2016)整理所得。
二、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雖然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還面臨著資源能源利用率低、技術創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產能過剩、制造業集聚程度區域差距明顯等發展困境。突破困境,實現制造業轉型發展是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我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導致資源能源需求強勁,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和企業單純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獲取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造成資源能源利用率偏低和環境污染嚴重。據英國BP公司統計,我國單位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國的2.4倍、日本的3.65倍,同時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5]資源與環境成本低廉,資源與環境價值未能得到體現,市場機制難以發揮合理配置資源環境要素的基礎性作用。環境監管不力與違法成本偏低也是誘發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在環境污染方面,根據《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35.9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華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霧和霾日數范圍為50—100天,部分地區超過100天。同時,《2013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也顯示,我國地下水質為較差和極差的占比合計約60%。
(二)技術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
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品牌,使得我國制造業一直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也是阻礙我國制造業攀升全球價值鏈,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而言,我國并沒有形成核心競爭體系。行業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以及裝備基本依賴國外,在制造業產品生產的高附加值環節如科技研發、產品設計以及關鍵零部件、工藝設備主要依賴國外進口。雖然我國制造業R&D投入強度較大,但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在個別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但對整個系統的掌握還存在不足,阻礙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另一方面,創新體系中各主體功能缺失,承擔科技研究的研發機構、大學與企業需求脫節,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等現象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人力資源方面,制造業高技術人才嚴重不足。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在總量上,我國高級技工占技工總數的3.5%,發達國家為40%。在技能水平上,技術工人技能不強導致我國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損失每年達2000億元。[6]我國制造業憑借大量的“廉價產品”,而不是“精工制造”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這種發展往往是不可持續的。
(三)中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較高,但仍處于低端
我國制造業出口貿易存在明顯的“低端鎖定”和“路徑依賴”現象,在生產鏈中主要參與低附加值的生產與組裝,而較少參與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營銷環節。加入WTO以后,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合作,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逐年加深。從主要10國制造業整體GVC參與指數來看,我國制造業GVC參與指數在TiVA數據庫61個國家中排名位列前十,所選年份GVC參與指數均高于0.740,且高于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但是較高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并沒有使制造業處于全球價值鏈高端,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
表3.5 主要10國制造業整體GVC參與指數

資料來源:根據TiVA數據庫計算得到。
注:括號內為所在年份GVC參與指數排名。
從表3.6全球主要10國制造業GVC地位指數可以看出,我國制造業GVC地位指數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且在所有年份中制造業GVC地位指數均為負值。發達國家中的美國、日本、德國制造業GVC地位指數均為正值,處于全球價值鏈高端。可以看出,我國制造業附加值獲取能力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
表3.6 主要10國制造業GVC地位指數

資料來源:根據TiVA數據庫計算得到。
注:括號內為所在年份GVC參與指數排名。
通過對我國制造業GVC參與程度與GVC地位指數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國制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程度較高但GVC地位指數較低的原因如下:一方面,在于我國制造業仍以消耗大量國內資源以及承受環境污染換取的“大進大出”的出口模式為主,獲取的產業附加值卻很少。另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了實現壟斷競爭,同時為了防止我國通過學習、模仿先進技術實現制造業產業升級與突破,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的低端鎖定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我國已經淪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成為世界低端產品和零部件的廉價供應商。
(四)產能過剩現象加劇,落后產能淘汰難度大
產能過剩現象加劇直接制約制造業結構調整。與發達國家偶發性、周期性的產能過剩相比,我國制造業產能過剩呈現領域廣、程度深、持續時間長、易復發的特點。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制造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約為60%,不僅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當前工業利用率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業71.6%的平均水平。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我國目前24個行業中,22個行業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不僅傳統行業中的鋼鐵業、汽車行業以及家電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以光伏行業為例,在全國500多家光伏企業中,1/3的中小企業產能利用率在20—30%,而當前國際市場上光伏行業的市場需求總共只有月30GW左右,但實際產能高達40—50GW,其中80%的產能集中在我國。[7]一方面,除了傳統行業由于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以及政績考核的需求,各地方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等,投資過度以及重復建設所帶來的過度競爭使得新興產業也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落后產能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是經濟增長長期粗放發展的重要體現,使我國制造業發展無法實現量質齊增,競爭力無法提高。①如何處理制造業產能過剩以及處理淘汰落后產能后的一系列問題是我國目前急需解決的。
(五)制造業集聚程度各區域差別較大
從我國制造業集聚程度來看,2004年以來,除西藏外,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集聚,其中天津、上海、江蘇、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廣東8個省(市)制造業區位熵都大于1,可見制造業在這8個省(市)都已經形成較大規模的專業化。但從變化趨勢來看,東部地區(如北京、天津、上海)制造業集聚水平略有下降,但變化幅度不大,中部地區(如安徽、湖北、河南)制造業集聚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部分省份制造業區位熵已經大于1,但西部地區制造業平均集聚水平最低,且呈現下降趨勢,可見我國制造業集聚各區域發展不均衡,且西部地區由于產業基礎薄弱,并沒有形成對東部地區制造業轉移的良好承接,西部地區制造業集聚程度仍需加強。
表3.7 中國各省(市)制造業區位熵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5—2015)計算所得。
三、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提升必要性分析
隨著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拐點的到來,人口紅利快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擴大的勞動力缺口壓縮了傳統的價格經營優勢,難以繼續保障我國制造業規模化發展,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尋求發展突破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
發達國家得益于自身先進的技術水平,往往致力于全球價值鏈的研發、設計、營銷等高端環節,將消耗自然資源以及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生產加工環節轉嫁給我國,減少了自身的資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從而實現經濟增長的集約式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以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日益破壞的生態環境為代價,承接產業轉移,參與全球價值鏈,并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獲取少量附加值。這種長期粗放式發展使我國已經面臨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危機,并且這種粗放式的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發展轉變,是提高制造業競爭力,使制造業擺脫長期鎖定在價值鏈低端環節的困境,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重要條件。為此,我國制造業發展要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水平,實現制造業由粗放式發展向創新、高效集約式發展,逐步打破我國制造業粗放式發展惡性循環的怪圈,實現制造業發展量質齊增。
(二)城鎮化的質量和效率提升的需要
制造業作為容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力量。制造業競爭力提升不僅有助于吸納高素質勞動力就地配置,降低配置成本、提高配置效率,而且能夠提升城鎮服務職能,吸引周邊勞動力向本地集聚,在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改善了本地勞動力結構,形成了加快城鎮化進程中需求拉動下的競爭力提升良性動力機制,不斷提升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質量與效率,加快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
(三)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的需要
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深刻變革的重要力量。當前,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這將對全球制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并將改變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格局。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智能化、服務化將成為制造業發展新趨勢。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也給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帶來重要機遇。目前,我國在相當一些領域與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處于歷史最小時期,已經有能力并行跟進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四)適應全球產業格局重大調整的需要
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同時發生,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一方面,高端制造領域出現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態勢。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各國紛紛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德國發布《工業4.0》,日本在《2014制造業白皮書》中提出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英國發布《英國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已經開始。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也開始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一些跨國資本直接到新興國家投資設廠,有的則考慮將中國工廠遷至其他新興國家。總的來看,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
因此,我國應加快制造業轉型發展,逐步優化制造業產業結構,提高制造業產品附加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適應全球產業格局重大調整,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逐步實現制造業向技術、服務等高端環節攀升。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力迫在眉睫。
[1] 參見http://www.miit.gov.cn/n973401/n1234620/n1234623/c3843733/content.html。
[2] 參見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V.IND.MANF.KD.ZG? view=chart。
[3] 參見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6-07/20/content 266955.htm。
[4] 參見http://www.cssn.cn/zx/201708/t201708193615385.shtml。
[5] 參見http://www.miit.gov.cn/n973401/n1234620/n1234623/c3843745/content.html。
[6] b參見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L.IND.EMPL.ZS?view=chart。
[7] 參見http://www.ccement.com/news/content/830151034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