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就是一起成長:麻省理工金融小子養育手記
- 陳采霞
- 1417字
- 2020-09-25 10:42:42
“大鬧天宮”
兒子三歲才上幼兒園。三歲以下的孩子,幼兒園也能接收,考慮到孩子吃喝拉撒睡都還嚴重依賴別人,我既怕孩子受罪,也怕孩子生病,所以三歲前沒有送幼兒園。
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兒子就成了幼兒園里的大名人,因為他實在“太厲害了”!當時的老師是這樣跟我描述的:
孩子們吃完午飯該睡午覺了,胡宸卻死活不肯睡。
胡宸:“我要我媽媽!”
老師:“你好好睡覺,一會兒就能見到媽媽。”
胡宸:“不行,見到媽媽我才睡!”
老師:“不睡不能見媽媽。”
胡宸:“那你把門打開!”
老師只好把門打開。沒想到胡宸“嗖”地一下沖了出去。老師急忙去追他,其他老師聽到動靜也趕快過來幫忙,好容易才把他“抓”了回來。見胡宸小朋友逃跑得那么堅決,老師想,嚇唬這孩子是沒有用的,不如跟他套套近乎,于是對他說:“你是常德的吧?”“我不是常德的,我是津市的!”孩子那時講一口津市話,津市是常德地區的一個縣級市,一般人會把津市人說成是常德人,孩子不知道這一點,所以糾正老師的說法。“你爸爸是胡老師?”“我爸爸不是胡老師,我爸爸是胡敏!”老師又好氣又好笑,估計輕易對付不了這個孩子,于是把園長請了過來。看到是個慈祥的老太太,習慣和姥姥在一起的兒子防范心一下少了許多,園長說的話也開始管用了,最后在老園長的安撫下才安安靜靜地度過了那一天。
第二天,兒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完全變了一個人,不僅一點沒鬧,而且很聽話,老師都覺得特別奇怪。快到“六一”兒童節了,兒子不僅參加了文藝演出,而且每個節目都有他!雖然是個男孩子,在舞蹈班他可是名副其實的主角!
兒子在湘潭大學幼兒園只待了一年,四歲時就跟著我們來到北京。臨走前夕,我們去和幼兒園的老師告別,帶兒子那個班的老師說:“開始我以為胡宸很難帶,現在我覺得一個班有100個胡宸這樣的孩子我也能帶下來!”兒子這一進一出,反差怎么會那么大呢?
我琢磨,兒子第一天“大鬧天宮”,主要是因為擔心再也見不到媽媽了。他不知道上幼兒園意味著什么,所以拼死也要逃出來。等他明白媽媽到時就會來接他,幼兒園是個玩耍和學習的地方,他就放心地適應了新的生活,并且能力得到了最好的發揮。
兒子初上幼兒園的故事,讓我明白了爸爸媽媽對孩子有多重要,家對孩子有多重要,孩子離開家又有多重要。如果爸爸媽媽和孩子相處時間太少,孩子可能一輩子不覺得爸爸媽媽有多親,爸爸媽媽的角色可能很容易被替換,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孩子太早離開家,他/她對家可能不會有那么眷念。有個在美國留學的孩子,由于從小住校長期不與家里聯系,突然有一天他打電話給父母,結果把父母嚇了一大跳,因為他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出事了,不然怎么會打電話呢?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孩子不融入社會,他/她可能永遠長不大、飛不高、走不遠,現在的啃老族(我認為還可以分為物質啃老和精神啃老)多半是因為與社會融合度不高,不能實現完全獨立,永遠要靠著父母過日子。
兒子大鬧幼兒園的事還給我一個啟發:孩子對新的環境反應如此強烈,如果準備工作做得好,孩子適應起來可能會更快更容易一些。如果我在送他去幼兒園之前就帶他去幼兒園體驗過,讓他提前熟悉那里的環境,或者提前告訴他可能出現的情況,他或許就不會那么害怕那么抗拒了。但我當時真的沒有想到這一點。好在這是他人生經歷的第一次“挫折”,后來上小學、上中學乃至上大學我就知道如何提前做準備了。這次在幼兒園“大鬧天宮”不但沒有造成任何難以挽回的損失,反而讓我悟出了一些重要的育兒經驗,也算是不錯的意外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