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周公制禮作樂與樂學傳承

蔡元培説:“吾國言樂理者,以《樂記》爲最古?!?a href="#new-notef1" id="new-note1">[1]中國音樂理論的發展經過了一段漫長的過程。直到周公制禮作樂時期,中國音樂理論才算初步形成。

(一)巫樂與禮樂

中國樂學的源頭,可追溯到原始時期的巫術?!稑酚洝吩唬骸懊鲃t有禮樂,幽則有鬼神?!蓖鯂S説:“歌舞之興,其始於古代之巫乎……巫之事神,必用歌舞……是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爲職,以樂神人者也…… 周禮既廢,巫風大行?!?a href="#new-notef2" id="new-note2">[2]巫樂興起於禮樂之前,朝廷的禮樂以民間的巫樂爲基礎,禮樂與巫樂長期並存,相互影響?!稑酚洝吩唬骸叭舴蚨Y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樂記》簡要地記載了樂舞發展的歷程:“《大章》,章之也?!断坛亍罚瑐湟印!渡亍?,繼也?!断摹罚笠病R?、周之樂盡矣?!眰髡h伏羲作《扶來》或《立本》,神農作《扶持》或《下謀》,少皞作《大淵》,顓頊作《六莖》,帝嚳作《五英》[3]。自黃帝以下,六代聖王後代在宗廟祭祀中保存的樂舞,成爲周初制禮作樂的基本資源[4]。可惜,這些樂舞在孔子時期已經散佚,今天仍見諸史志的,衹有《樂記》中的《大武》。

樂起源於人們對天神敬畏、崇拜與感恩,也是人內在情性的自覺要求,能調節人們的情感,校正人們的認識,加強族群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禮起源於人們對地祇的敬畏、崇拜與感恩,是君子必須遵守的行爲規范,能區分各社會階層,確定社會等級和社會資源分配,避免産生爭執,扼制人的欲望,節制強勢群體的利益,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實現社會的和諧治理。閻步克先生認爲,樂師與“儒”的文化起源有密切關係[5]。經過先秦儒家的改造,用來禮敬鬼神的祭樂變成統合人倫的禮樂。在漫長的禮樂實踐中,巫樂與禮樂長期並存。

(二)制禮作樂

禮樂肇源於上古,孕育於夏商,盛於西周早期?!稑酚洝吩敿毜赜涊d了製作周樂時,曾廣泛吸收黃帝、堯、舜、夏、殷諸部族保存的前代禮樂成果:“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敝軜芳扔兄醒胍魳罚灿械胤揭魳罚扔醒艠?,也有俗樂,既有中原音樂,也有夷樂,是一個豐富的、包容的、開放的、集大成的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西周禮樂試圖將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引向清晰、節制和中庸。禮樂成了周王朝合法性與合理性的象徵。西周王朝賴此持續強盛了差不多三百年。

在漫長的史前文明發展過程中,中國先人總結的關於社會治理的寶貴經驗。在語言文字尚不發達、制度規範尚不健全、社會組織尚不龐大、資訊溝通尚不充分的時期,音樂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佔有決定性地位。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通過音樂建立和維護整個社會統一的、宜人的法定秩序。與禮制、行政和法律比較起來,音樂更能貼近人的情感,更能改造的人思想,更能改善人的品性,引導社會各階層産生正確的認識和行爲,從而實現天下的大治[6]。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深深滲透到中國各個階層、各個地域。制禮作樂是每個王朝穩固和興盛的基礎。

(三)禮崩樂壞

禮樂衰退於西周中期,沒落於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朝的衰敗,周王朝對諸侯國的政治控制力和文化影響力日益減弱,諸侯國漸次崛起,形成了各自的地方文化傳統。各地各級思想和制度陷入混亂,這就是所謂的禮崩,並伴隨著多方面的樂壞:一部分禮樂遺失,禮樂被瀆用,制樂工作停滯,音樂資源流散,禮樂被僭用,地方音樂日趨發達。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擴張逐漸向中央王畿地區滲透,禮樂越來越世俗化,夷樂和俗樂融入禮樂中。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對禮樂的振興、傳承做出了貢獻,但禮崩樂壞是東周時期不可逆轉的趨勢。禮崩樂壞也是每個朝代走向衰敗時都會出現的現象[7]

記載、論述音樂的史料散存於先秦文獻中,如:《尚書》《周禮》《左傳》《國語》《論語》《墨子》《孟子》《老子》《莊子》《管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稑酚洝愤壿媷烂?,內容豐富,是我們今天考察禮樂思想與禮樂制度最重要的密鑰。

(四)秦樂傳承

秦建國之初,努力繼承周的音樂傳統,禮樂逐漸發達。到秦繆公時,秦的禮樂足以與中原各國相比。除禮樂外,秦的女樂在對西戎的交往中保持相對音樂優勢。秦民間音樂豐富多彩,聲樂技術很高,音樂理論發達。秦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音樂制度,設立太樂令掌管禮樂,有專門傳授樂學的博士。秦還設立樂府,管理女樂,以供宮廷娛樂之用。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採取重耕戰輕音樂的政策,秦樂走向衰落。到秦始皇和秦二世時期,又發生了焚書事件和三次殺儒、拘儒、罷儒事件,禮樂受到嚴重影響。儘管如此,禮樂還掌握在少數齊魯儒生手中,不至於完全失傳。由於秦吸收了各國女樂,女樂卻獲得更大發展[8]。

[1] 蔡元培《音樂雜志發刊詞》,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編《音樂雜志》創刊號,1920年4月。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97頁。

[2]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3] [唐]杜佑:《通典》,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589頁。

[4] 項陽認爲,周代制度規范下的禮樂來源有兩種形式:拿來主義與專門創制。在國之大事——大祭祀中的用樂以拿來爲主,更多接衍當時部落氏族方國樂舞,亦有本氏族的創制,顯現周公的禮樂觀念與其博大胸懷。周代禮樂既有豐富性、多類型性,其禮樂制度體系自身更有不斷完善、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備的過程。項陽《<詩經>與兩周禮樂之關係》, 《中國文化》第37期, 2013年春季號。

[5] 閻步克《樂師與“儒”之文化起源》, 《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稑穾熍c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33頁。

[6] 楊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7] 楊賽《禮崩樂壞考論》, 《交響》2014年第3期。

[8] 楊賽《論秦樂》,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陡叩葘W校文科學術文摘》2014年9月轉載,《舞臺藝術》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心2014年第3期全文轉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西县| 阿拉尔市| 焉耆| 岑溪市| 密云县| 莆田市| 湖口县| 绥化市| 罗山县| 武胜县| 平舆县| 阿尔山市| 棋牌| 银川市| 泽库县| 武功县| 常熟市| 东乌珠穆沁旗| 清远市| 建阳市| 清河县| 阳江市| 朝阳市| 屏东县| 廉江市| 铜山县| 陆良县| 福鼎市| 惠安县| 夏邑县| 小金县| 贺州市| 千阳县| 宁城县| 光山县| 长寿区| 区。| 和硕县| 门头沟区| 满洲里市|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