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維錄:湯一介先生紀念文集
- 湯一介研究會《湯一介先生紀念文集》編委會
- 3519字
- 2020-09-27 16:04:10
盡倫盡職,問心無愧
——懷念湯一介先生
獲悉湯一介先生9月9日晚9時仙逝的噩耗時,我正在黃梅縣城出席湯用彤紀念館開館儀式暨湯用彤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活動。盡管我深知湯一介先生的身體恐難撐多久了,但聽聞噩耗,仍然感到驚心!我和與會師友十分難過、悲哀。他的音容笑貌,歷歷如在目前。
我與湯先生最后一次見面是在今年6月19日上午,北大人文學苑《湯一介集》發布會暨學術討論會上。湯先生與樂先生來了,大家紛紛上前問候。我是在兩先生坐定后才順著自然形成的隊伍趨候的,湯先生見到我,輕輕地說了聲:“齊勇,你來了。”我緊握他的雙手,轉達了我校唐明邦、楊祖陶、肖靜寧、朱傳棨等老師們的問候,祝福他福壽康寧。他輕輕地說:“謝謝!”在會上,我們聆聽了他的二十多分鐘的講話,他講得很有條理與深度。沒想到這次見面,竟會成為永訣。他的講話,也成了他的學術遺言。
這一天,湯先生講自己的思想歷程:20世紀80年代上半葉思考真善美合一問題,針對牟宗三先生內圣外王分途開出新認識論與民主政治的路子,肯定兩者的合一。下半葉思考中國哲學問題框架,受余英時先生“內在超越”影響,提出往上“普遍和諧”,往下落實到人的社會實踐問題。20世紀90年代思考兩問題,上半葉針對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肯定文明和諧共存,下半葉思考現代哲學轉型,激進、自由、保守三大思潮共同推進文化現代轉型,融古今中西,返本開新,創造新的哲學。進入21世紀,湯先生說,他思考的問題:1.從90年代末開始的創建中國解釋學的問題,升華傳統詮釋經典的經驗、方法、理論。2. 儒家倫理與現代企業家精神,重讀韋伯,建立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家園與企業精神。3. 新軸心時代是否到來?再讀雅斯培。4. 儒學與普遍價值問題,應挖掘不同文化中的普世價值,區分普世價值與普世主義。5. 儒學與建構性的后現代主義,三教歸一的問題,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他今后還要思考人類社會理想、天人關系等問題。我一邊聽,一邊記,一邊想,非常佩服湯先生的思考能力!可以說,他的思考與表達,流暢而無任何障礙。
湯一介先生與我的導師蕭萐父先生是很好的朋友,蕭先生當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進修時,與湯先生同屬一個黨支部,都是支部負責人,由于反右不堅決,兩人都受到黨內的處分。
因蕭老師的關系,湯一介先生于1969年把湯用彤先生的所有西文藏書,全部捐贈給我們武漢大學哲學系資料室。我系幾代學人從這批圖書中獲益匪淺。2011年4月11日,湯一介先生鄭重地給我寫了一封信,托他的博士后趙建永帶來。信是這樣寫的:
齊勇教授:你好!
茲有一事拜托,請予以幫助。我有一博士后趙建永,他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用彤先生的。現在,他正在撰寫湯用彤傳。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用彤先生,他將在近期去武漢大學查看收藏在貴校的那一批用彤先生的藏書。另,又請幫助他,給他提供一些有關用彤先生與熊十力先生的材料。此事多多麻煩,先此致謝。
敬祝
教安!
請代向吳根友教授致意。
湯一介
二○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這批圖書原來到底有多少冊,已無從考察,因遷延輾轉,有一點損失,現我院資料室重新清理,還有263冊。
2007年6月下旬,湯先生與樂先生來武大出席第15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并作主題報告。我專門關照會務組給兩老及少數幾位大家報銷來往機票。后來會務組告訴我,湯老樂老婉謝了。
2011年6月,我與丁為祥教授及六位青年博士生與博士后在北京出差,我想讓青年人親承大師謦欬,特別通過王博教授聯系,安排湯先生與我們見面、論學。當月18日,周六上午,我們到北大儒藏中心拜訪了湯老師,他跟我們談了一個多小時,使我們很受啟發。他特別講到他晚年的理論思考與待完成的幾項大的工作任務,前者包括中國哲學自身的理論:“普遍和諧觀念”“內在超越精神”“內圣外王之道”以及“天人合一”的理解,后者包括中國儒學史、經學史、儒釋道三教關系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關系研究等。
湯先生致力于儒釋道三教的研究,對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頗有慧心。他提議創建中國解釋學,梳理中國解釋經典的歷史,指出中國歷史上主要有三種解釋經典的方式,即以《左傳》對《春秋經》的解釋為代表的敘述事件型的解釋,以《易傳·系辭》對《易經》的解釋為代表的整體性哲學的解釋,以《韓非子》的《解老》《喻老》對《老子》解釋為代表的社會政治運作型的解釋。此外,還可以找到其他的解釋方式,如《墨經》中的《經說》對《經》之字義或辭義的解釋等。“解釋問題”對中國文化、哲學、宗教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湯先生研究,中國傳統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印度、伊斯蘭哲學的一種哲學思想體系。一種特殊的哲學必有其一套特殊的概念,并由若干基本概念構成若干基本命題,又能根據若干基本命題用某種(或某幾種)方法進行理論推理而形成哲學理論體系。作者討論了中國哲學的概念范疇問題,為中國哲學建構了一范疇體系。湯先生提出中國哲學常以三個基本命題來表達他們對真善美的觀點,這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湯先生認為,“天人合一”的意義在于解決“人”和整個宇宙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探求世界的統一性的問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重要的哲學家都討論了這個問題,而且許多古代哲學家都明確地說:哲學就是討論天人關系的學問。“知行合一”是要求解決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應如何認識自己、要求自己,以及應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這就是關乎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認識原則的問題。“情景合一”是要求解決在文學藝術創作中“人”和其創作物之間的關系問題,它涉及文學藝術的創作和欣賞等各個方面。但是,“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最根本的命題,它最能表現中國哲學的特點,它是以人為主體的宇宙總體統一的發展觀。
由此可以引發出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套相互聯系的基本理論來,這就是“普遍和諧觀念”“內在超越精神”“內圣外王之道”。這三套理論是從三個方面來表現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普遍和諧觀念”是中國哲學的宇宙人生論,“內在超越精神”是中國哲學的境界修養論,“內圣外王之道”是中國哲學的政治教化論。這三套理論就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體系。從這三套理論,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中國傳統哲學的價值,同樣也可以認識到中國傳統哲學的問題所在。
2014年4月上旬,一些同道寫了一個建議書,希望把教師節改在孔子誕辰日(約定俗成的孔誕在9月28日)這個事,按程序早點定下來,征集聯署。我不敢打電話,害怕打擾病中的湯老,只是把有關情況用電子郵件發給了他。他收后馬上回復:“齊勇:我堅決支持。”
湯家祖籍在黃梅。黃梅地處鄂東。這一帶在近代孕育出了不少著名的文人,如蘄春黃侃、胡風,黃岡熊十力、李四光、殷海光,浠水徐復觀、聞一多,黃梅湯用彤、廢名等。鄂東臨近九江、武漢等中西文化交會之地,易接受新思想影響。另一方面,這一帶重視教育,有詩書傳家的深厚傳統。明清兩代,鄂東出了一千八百名進士,幾占鄂省一半。湯用彤的曾祖父就培養了三位進士,其中包括湯用彤的父親湯霖。湯家家教極嚴,家訓中有“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等語。湯用彤先生學貫中外,能同時開中國、西方、印度哲學思想方面的課程,可謂古今無倆!湯一介先生繼承前兩代人及北大前輩們而發揚光大。
《湯一介集》出版之后,與很多讀者一樣,我最先讀又最喜歡讀的是第九卷《深夜一盞燈——散文與隨筆》。書名借助于黃梅人廢名先生的詩。散文與隨筆最能反映出作者的心靈,內容涉及他的家世、人生、愛情與友情。
湯先生與夫人樂黛云先生相知相愛相守一生。最令人感動的是,當年樂先生被打成右派之后,湯先生的辯護與關愛的細節。二老數十年相濡以沫,危難時彼此支撐,一對患難夫妻的真情。他們二人學術互補,志趣相投,尤其是都有對精神自由的向往。他們自比為“未名湖畔的兩只小鳥,是普普通通、飛不高、也飛不遠的一對。他們喜歡自由,卻常常身陷牢籠;他們向往逍遙,但總有俗事纏身!現在,小鳥已變成老鳥,但他們依舊在繞湖同行。他們不過是兩只小鳥,始終同行在未名湖畔”。
湯一介先生走了,他的人生畫了一個完滿的句號。他啟發我們如何去面對生,如何去面對死。他讀《陶淵明集》有感悟:“人生在天地之間,你不要天天為你自己的事憂心忡忡,怕這怕那。海那么闊,天那么空;你應盡的責任,你就自自然然地盡倫盡職吧,不要老去計較你可以得到多少回報!如果這樣活著,不是更好、更美、更真實嗎?”他在與法國法蘭西學院院士艾克沙維·李比雄(XavierLePichon)合寫的《生死》中說:“我們都應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苦樂觀,應有為愛人類而生、愛人類而死的生死觀。宋代張載《西銘》的最后兩句:‘存,吾順世;沒,吾寧也。’人活著的時候應努力盡自己的責任,那么當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就是安寧的,問心無愧的。”
湯老師問心無愧地走了!
2014年9月11日于珞珈山麓
(本文作者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