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文化(小學版)(非免費版)
- 成達如
- 11字
- 2020-09-25 15:11:19
第二單元
群星璀璨映碧空
5 清末狀元的創業路
在中國歷史上,狀元出身的宰相為數不少,可狀元出身的實業家卻只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實業救國”的先驅張謇(jiǎn)。張謇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我國早期現代化的實驗者。中國革命的領袖毛澤東曾贊揚道:“提起中國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p>
清末狀元郎
1853年,張謇出生于海門常樂鎮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他自小讀書就很勤奮,據說5歲時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千字文》。
張謇參加科舉考試并不順利,他15歲考中秀才,直到32歲才考中舉人;此后連續4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他一氣之下,發誓再不參加科舉考試。
1894年春天,為慶祝慈禧太后60大壽,清政府又開科舉考試,張謇被父親強逼著,再次應考。這一次,他得到主考官翁同龢(hé)的賞識,中了頭名狀元,并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謇滿腔義憤,和翁同龢等人一起,積極主張堅決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甲午戰敗之恥,激發了他的愛國之情,他認識到,要強國必先富國,只有國富,才能使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895年秋,張謇放棄仕途,回到家鄉南通,興辦實業,發展教育,為增強國家的實力,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1926年8月24日,張謇病逝,享年73歲。

張謇像

張謇銅像
閱讀一些關于張謇求學、創業的故事,了解他的生平事跡,感受他豐富的人生經歷。

愛國實業家
1895年冬,張謇開始籌建大生紗廠。經過千辛萬苦,1899年大生紗廠終于成功運轉起來。
大生紗廠的成功,使張謇在東南實業界脫穎而出。同時,它的發展也增強了張謇實業救國的信心。張謇以紡織業為中心,興辦了通海墾牧公司、資生鐵冶公司、廣生油廠、大隆皂廠、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和大達輪步公司。此外,他還創辦了呂四同仁泰鹽業公司、頤生釀酒公司、澤生水利公司、翰墨林印書局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張謇已興辦各類企業二三十個,加上他投資參與的其他企業,形成了一個以輕紡工業為核心的企業群,資本總額約三千四百余萬元。張謇本人被譽為實業界的“巨子”,中國第一個實業大王。

大生紗廠

張謇興辦實業的成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正是在他成功實踐的感召和影響下,大批士人紛紛投筆從商,越來越多的舊式士人成為近代企業的主人。在這場巨變中,張謇是一個先導性的人物。
讀讀張謇的名言,體會他實業救國的遠大抱負。
天之生人也,
與草木無異。
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
與草木同生,
即不與草木同腐。

南通教育之父
在興辦實業之外,張謇一生中最為重視的就是辦教育了。他在南通建立起了門類和層次都比較齊全的近代文化教育網絡。
張謇1902年創辦的通州民立師范學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獨立設置、學制完備的中等師范學校。此后,他還創辦了紡織專門學校、醫學專門學校、農業學校、戲曲學校、刺繡學校,以及城廂初等小學、幼稚園、盲啞學校等等,為東南沿海地區的實業發展培養了各種有用人才。20世紀初,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及氣象臺、圖書館、醫院等,為南通的現代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肇始于1902年張謇創辦的通州民立師范學校。

查閱資料,了解張謇對南通近代教育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第一城的設計師
城市是人們生產生活的載體,張謇在發展生產力、振興文化的同時,修馬路,建博物苑,建現代理念的商業街……創造性地開展城市建設,努力使人民安居樂業。

城區及唐閘、天生港位置圖

西公園
他在南通興辦實業,將工業區選在唐閘,港口區定在天生港,花園私宅及風景區選在狼山,構成了以老城為中心的“一城三鎮”的空間格局,城鎮相對獨立,分工明確,減少污染,各自可以合理發展。這種獨特的城市格局,包含著了世界近代城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諸多要素。
張謇以一種詩人的情懷經營城市。他修建了東、南、西、北、中五座小型城市公園,謂為“五山以北五公園,五五相峙;一邑之中一大苑,一一珍藏”。
張謇十分重視城市建設與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從宏觀的高度去謀求城鎮、鄉村共同發展,形成了城鄉相間、布局合理的多層次城鎮格局??梢哉f,南通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當之無愧,也絕非偶然。

你了解家鄉的發展遠景嗎?你能為家鄉的發展提些建議嗎?和同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相關鏈接
乘車經海門市區向東8000米,再北行4000米就到了張謇故里——常樂鎮了。走進常樂街巷,巷口有一個巨大的紅色拱形門樓,門樓上有“狀元故里”四個大字。在一片開闊地,便能見到一座大宅院,這就是“張謇紀念館”。大門兩旁的圓柱上刻有張謇當年所撰題的楹聯:“今人能為古人事,述者當知作者心?!?/p>

張謇的居室是一幢簡易的舊房。正中一間是客廳,一張舊方桌,幾把舊木椅;右廂為書房,臨窗有一張很舊的寫字桌,桌上放著文房四寶,另有兩張年代久遠的書櫥;左廂房是臥室,只有一張最普通的老式木床、一個舊木櫥和兩只褪了色的舊木箱,除此別無他物。
張謇故居是在原張公祠的基礎上建造的,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故居名。后易名為“張謇紀念館”,由我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經濟學家費孝通題寫館名。
居室樓前,樹木郁郁蔥蔥,一棵參天挺拔的古銀杏已有兩百四十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綠蔭如蓋,是海門市境內唯一的古銀杏樹。
紀念館開放近二十年來,共接待中外游客超過100萬人次。節假日里,我們可以和家人、朋友結伴到狀元故里游覽觀光,去感受先人的創業精神,抒發敬慕愛戴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