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文化(小學版)(非免費版)
- 成達如
- 919字
- 2020-09-25 15:11:18
2 走進青墩文化
你知道青墩新石器文化遺址嗎?你想親眼目睹那些奇妙、珍貴的文物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安,走進青墩,揭開她神秘的面紗,感受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吧!
遺址的發現
青墩新石器文化遺址位于海安縣南莫鎮青墩村(又名鳳凰村)。1973年,南莫鎮在開挖青墩新河時,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器和鹿角、獸骨等古代遺物。1978和1979兩年里,南通博物苑的考古專家先后在遺址處挖掘、清理出大量的墓葬,有骨角牙器、泥質陶類、炭化稻、陶紡輪等,并進行了考古研究和論證。研究表明,這些種類繁多、造型精美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將江淮東部地區的歷史上推了三千余年。


有條件的話,同學們可以參觀一下本地的博物館,了解本地的歷史文化。
文物介紹
石斧和陶斧
五千多年前的青墩先民是怎樣耕種土地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當時使用的石斧和陶斧吧。
穿孔石斧和帶柄穿孔陶斧都是從青墩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掘出的。穿孔石斧用石頭鑿制而成,工藝較為粗糙,略顯笨重,是當時重要的生產勞動工具。陶斧是青墩古人模仿石斧用燒制陶器的方法制作的。它并非實用工具,是一種便于攜帶的裝飾性器物。陶斧的出土解決了長期令考古界困惑的石斧裝柄問題,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正因為陶斧具有完整性、科學性、獨特性、唯一性,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中華第一斧”,現存放于南京博物院。

穿孔石斧

帶柄穿孔陶斧
玉璜

上圖中形似月牙的玉器名叫玉璜(huáng),用白玉制成,是青墩古人用來裝飾頸項的玉石。這兩塊玉石是20世紀80年代青墩的一個農民新建房屋時,從距地表不到1米的地下挖出來的。當時,一起被發掘出的還有近20件大小不等、品種各異的玉器。
玉琮

上圖為玉琮(cóng),是青墩出土的唯一的玉琮,高5厘米,寬8厘米,孔徑5.1厘米,呈外方內圓的柱形狀,是祭祀天地的禮玉,現收藏于南通博物苑。
刻紋麋鹿角

在青墩出土的遺物中,還有大量罕見的麋鹿角和骨骼亞化石標本,總數987件,其中8件上有刻畫紋,或橫刻,或豎刻,或斜刻。人們推測這些符號是易卦刻紋。它的發現震驚了世界易學界,青墩麋鹿角刻紋被譽為“東方第一卦”。下圖就是刻紋麋鹿角。

圍繞“青墩文化”出一期黑板報,請構思一下板報的標題和內容。
相關鏈接
請欣賞青墩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陶斧

玉鐲(zhuó)

陶、角紡輪

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