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文化(小學版)(非免費版)
- 成達如
- 1137字
- 2020-09-25 15:11:18
第一單元
濱江臨海好地方
1 南通,從浪潮中走來
在長江三角洲上,有一片富饒的土地,它東臨浩瀚的黃海,南靠奔騰的長江,像一顆璀(cuǐ)璨(càn)的明珠,鑲嵌在長江入海口的北側,這就是擁有8544平方千米土地的南通。
年輕的土地
南通是長江三角洲上一塊年輕的土地。它的形成僅一千多年。中華民族的祖先形成了以農業為主的綜合經濟后,逐步加快了向長江流域的遷移和開發,農業耕作破壞了覆蓋在土壤表面的自然植被,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泥沙在滾滾江濤中奔向大海。江水在入海口由于受到海潮頂托,流速減慢,泥沙在江口一帶不斷沉積。
在距今約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現在的南通市城區一帶開始形成沙洲,初名壺豆洲,唐時稱胡逗洲。這里沼澤遍地,蘆葦連綿,人跡罕至,是飛禽走獸的樂土。當時的壺豆洲與成陸較早的如皋隔江相望,直到唐朝末年天祐年間,胡豆洲才和大江北岸連成一片。此后,江海岸線不斷向東延伸,形成了今天廣闊坦蕩的江海平原。

唐以前江岸變遷及江口沙洲分布示意圖

南通在全國的位置
滄桑的歷史
早在南通這塊土地尚未成陸之前,西漢吳王劉濞(bì)就令人在今天的泰州、南通間的海濱一帶開始“煮海為鹽”,并開挖了一條從揚州往東到泰州、如皋的運鹽河。到了唐代,如皋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海鹽集散中心。宋、元、明三代南通的鹽業十分發達,清代光緒以后,由于海灘淤漲,海岸逐漸向外延伸,各鹽場距離大海越來越遠,海鹽業日漸衰落。清朝末年,沿海一帶廢鹽興墾,發展大規模的棉植業,南通的工業經濟走上了棉紡織業的道路。

南通舊景
甲午戰爭失敗后,在救國圖存的背景下,張謇先生帶著“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理想回到了南通,苦心經營。他經營的城市,包括工廠、學校、墾牧、公園、劇場、道路、醫院、育嬰堂、養老院、公墓等各個方面,為南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問問自己的爺爺奶奶或其他老人,了解一下附近的城鎮過去是什么樣的。
崛起的江城
歷經滄桑,南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4年,南通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從此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如今的南通,紡織工業欣欣向榮,其中,名揚四海的疊石橋等家紡產業名列全國“百強紡織品服裝鞋帽”交易市場第八名,成為全國家紡行業第一市場;化工醫藥品暢銷各地,其中,王氏保赤丸、季德勝蛇藥是南通地區獨特的醫藥良方,是江蘇省名牌產品;機械工業基礎雄厚,其中,南通機床暢銷全國,遠銷海外;船舶制造已具規模,其中,中遠、熔盛船廠快速發展;建筑行業譽滿中外,其中,南通鐵軍屢獲魯班獎,向高精尖邁進;科教事業興旺發達,基礎教育全國領先。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達5652.7億元。
今天,在繼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南通又蘊積著力量,在時代的浪潮中,走向輝煌……



拿起你的畫筆,帶著你的照相機,到家鄉各處走一走,捕捉反映南通發展變化的鏡頭,舉辦一次以“南通,我為你自豪”為主題的圖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