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申論寫作教程
- 王錫渭
- 2662字
- 2020-09-25 15:06:21
第二章
備考要點
第一節
備考原因
一、寫作需博而能一
不少參加過兩次機關工作人員錄用考試還沒有進入面試的報考者在互聯網上發帖子,講述自己第一次“裸考”申論成績比第二次系統準備考得還好的事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十分復雜。相比較而言,第一次考得好,其中一個因素是他在對申論題型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運用了在校學習掌握的最基本的讀寫能力,在考場上仔細分析了題干,不脫離材料進行了答題。這個做題的理念是正確的,作答的前提是熟悉資料,答題的內容是不脫離資料,申論閱卷主要是看答題內容,形式次之。而第二次考試成績不如第一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所選教材的誤導,做題時削足適履地套用了所謂的“秘籍”“萬能寶典”的“模板”。兩次考試分數畢竟都不高。第一次考試不熟悉考試題型,不知道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答題要求與解答方式,沒有按照答題限制條件規范表述,缺少機關工作人員具備的基本素質和修養,這是第一次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二次考試失敗犯了理論脫離實際的毛病,考試時自戴“枷鎖”,影響了在“考官”面前的才能展現,是在能力方面出了問題。成為機關工作人員錄用考試大軍的“分母”原因是多方面的,申論寫作是機關工作人員最基本的素質、修養和能力的綜合運用,要成為這只大軍的“分子”,必須具備機關工作人員最基本的素質、修養和能力。
在本書緒論里我們說,申論考試是一種特殊的寫作考試,這種考試與公務活動有關,它最終的結果是文字表述。那么這種考試按照申論考試大綱的說法:“參加機關人員錄用考試,申論考試省級以上(含副省級)綜合管理類職位申論考試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和行政執法類職位申論考試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由這些能力構成了申論考試必須具備的申論寫作能力結構。
申論寫作能力結構的構成成分是考生在考試中完成申論寫作所必備的而且影響申論寫作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這些能力是在考場上直接表現出來的,只有通過多次訓練才能獲得。
許多考生也知道通過訓練可以獲得能力,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他們做了許多練習,但是他們忽略了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修養。沒有這些素質和修養,再刻苦訓練能力水平也提高不了多少。這就是一些考生盡管做了準備但第二次申論仍沒考好的重要原因。常言道“書到用時方恨少”“功夫在詩外”,說的都是在“寫”之外必須具有一定的素質和修養。這些素質和修養是能力發揮的基礎,離開它們,施展才能很困難。考好申論必須具備機關工作人員具有的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一定的理論修養和語文修養。離開這些最基本的素質和修養,提高申論寫作水平就是一句空話。
申論寫作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考生把申論考試需要的素質、修養和能力集合在一起解決申論考試中的具體問題。具體來說,由政治素質(道德觀念和思想品質,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等)和文化素質(報考者在家庭生活、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中獲取的本民族和外來文明集合的一般知識)構成了素質結構,由理論修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說、依法治國原理、行政執法理論和環保常識等)和語文修養(語文知識和詞語積累)構成了修養結構,由申論考綱表述的測查報考者四方面的能力構成了能力結構。這些集合便構成了申論寫作需要的“博”。“一”是申論寫作遇到的一個個的具體問題,比如,給論證起一個好的標題,論證問題選擇一個最符合證明論點的論據,造一個最符合對內容表達的句子,在造句中選一個最恰當的詞等。面對申論寫作的一個個的問題,報考者都會將三大結構綜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化解申論寫作環節中的每一個問題,這就是“博而能一”。如果構成“博”的結構有欠缺,解決申論寫作中相對應的“一”就會不理想。比如,機關工作需要的基本理論修養和文化修養偏低,在做2001年“國考”申論第4題關于糧食生產安全重要的論證就會表述得很空洞;反之,知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閱讀過毛澤東的《黨內通信》,記得“須知我國是一個有六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吃飯是第一件大事[1]”,就會把論證表述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為使申論寫作的“一”解決得滿意,報考者必須分析自己“博”的能力結構的欠缺,并有針對性地“惡補”起來。
二、答題設虛擬職位
只要行文寫作,就有一個表述的人稱角度問題,文學創作常用的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第一人稱又有自我(作者自己)和他我(作品人物中的“我”)之分。同樣,申論在行文表述中也有一個“人稱”問題,這個表述“人稱”是命題專家設定的。請看我們整理出的申論開考以來試題中的“身份設定”一覽表:
2000—2015年“國考”申論試題中的“身份設定”一覽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除了2005年試題沒有設定虛擬的人物身份外,16年申論“國考”有15年設定了作答者的虛擬身份,而且虛擬身份不是行政人員就是事業單位人員,更具體地說,這些虛擬身份有的是領導,有的是一般工作人員。
設定了虛擬的人物身份,就要從虛擬人物的角度思考答題內容,以虛擬人物的口氣進行表述。例如,2001年“國考”申論試題:
假定你是某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請你就PPA(原康泰克主要成分是PPA)風波所引發的問題提出善后處理意見。可以全面談,也可以就某一個方面談。要求:(1)意見合理,具體可行;(2)條理清楚,語言簡明;(3)字數不超過1000字。(50分)
這個“某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是衛生局的,可以是文廣新局的,可以是藥檢局的,也可以是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如果是文廣新局的,就要從發揮新聞傳媒輿論引導的正能量作用,擬制針對炒作和消除不良反應的對策,表述用公文性話語。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申論寫作的報考者答題時雖是個人執筆,但是虛擬身份是單位領導,或是為單位立言的人。所寫內容不是“私事”,而是“公務”。報考者走進考場,就要把自己轉變為虛擬的公務員身份。應試申論,考核的是官場文化水平,表達的是公意,不是“私說”,公文語言表述是它的語體特征。要改學生腔、生活言語、文學語言、學術話語為“行政話語”。在宋代策論考試就明確規定,文本撰寫不能“妄肆胸臆,條陳它事”[2]。當今的申論考試對于考生而言,書寫的應是“治國之道、安邦之策”,而非個人情懷,自家認識。
然而,報考者可能對學術文化、文學創作或商場文化等熟悉,對官場文化不了解。要考好申論,就要對處理行政事務的有關的基本理論和政策有所掌握,通過多次練習,會使用公務性話語表達內容。
[1] 毛澤東. 黨內通信[G]//毛澤東文集第8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
[2] 畢沅,輯. 續資治通鑒1[M]. 長沙:岳麓書社,199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