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申論概述

一、申論的含義

什么是申論[1]?作為指導考生參加機關工作人員選拔考試用書的核心概念,它涉及對申論的寫作理念、解題原則、答題方法、如何備考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本看法,因此這是首先必須搞清楚的,不然考生在考場上做題就會露怯和茫然無措。

在社會辦學機構出版的申論考試指導書上,在言稱與公務員考試有關的機構指定編寫的公務員考試的教材上(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公務員局從未指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編寫有關公務員考試的教材[2]),在許多以個人署名出版的指導申論寫作的“寶典”上,在不少探討申論寫作的論文中,涉及“申論”一詞的源流,執筆者無一例外地認為申論一詞來自《論語》“申而論之”。針對這一流傳甚廣的說法,2007年我們檢索《論語》全文,沒有查閱到“申而論之”四字[3]。經查找,“申而論之”出現在其他一些文獻上,其中之一是《清代乾隆朝實錄》:“則君子進而小人退,相需殷而相得彰,蔡傳引而未發,故申而論之。”[4]

古文有“申而論之”,當今使用的“申論”作為科考用詞既不由“申而論之”演化而來,也不是參加2000年中央、國家機關與海關、公安邊檢系統從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中考試錄用國家公務員試卷命題的專家組首創。據管見所及,我國古代文獻把“申”和“論”這兩個古漢語實詞放在一起使用最少也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例如,南朝梁蕭子顯在《南齊書》中記寫王敬則的傳記就說:“軍荒之后,現有一部劫逃紫山中為民患,敬則遣人致意劫帥,可悉出首,當相申論。”[5]這里的“申論”有展開申述、辯護的意思,而且使用時已經把它同政務聯系起來。

“申論”一詞在古籍中出現不少,而直接將“申論”用于政事的就我們目力所及的典籍是《舊唐書》中唐懿宗李漼一份詔書中的一段文字:“段文楚若實刻剝,自結怨嫌,但可申論,必行朝典。”[6]這里的申論有充分論說、申辯之后下結論的意思。根據使用語境,可以得知開展政事活動,制定決策可以申論。

而采用“申論”作為考察官員能力的一個標準我們看到的史書是《清史稿》。請看:

陳宏謀,字汝咨,廣西臨桂人。為諸生,即留心時事,聞有邸報至,必借觀之。……監生舊有考職,多以人代。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縣吏藉察訪為民擾。宏謀疏請禁將來,寬既往。召見,徵詰再三,申論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授揚州知府,仍帶御史銜,得便宜奏事。[7]

雍正在養心殿對陳宏志有關“考職”存在“弊”的再三詢詰,聽其申辯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允其奏”,進而判斷陳宏志這位官員“能”。這里雍正把處理政務分析和論述問題清楚作為了考查大臣的一個標準。

2000年我國國家公務員局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錄用進行了“國考”,該考核筆試科目有三門,分別是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公共基礎知識和申論。關于申論,據成章說:

2000年,在京郊某賓館,有關領導和命題成員(寫作命題組等)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對公務員考試中關于“寫作”(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作文)方面的命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討論。在廣泛借鑒了古今中外選拔人才有關“寫作”方面考試方式的基礎上,談到“寫作”“應用寫作”“公文寫作”“案例分析”“策論”“政論”等,最后,經相關部門和領導批準,定名為“申論”。[8]

從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把“申論”一詞作為選拔公務員科目是第一次使用的,使用這個概念是經過審慎考慮的,因為它對這門考試來說是一個最核心的概念,命名必須科學。那么什么是申論?有人說,“申論是考試科目”。這種解釋,內涵貧乏,外延寬泛,等于什么也沒有說。有人說,所謂申論,就是針對特定材料,引申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的寫作方法。這是某個“公務員考試輔導與訓練”書上給申論下的定義。這個主賓搭配不當的病句,從外延上說,它把申論解釋為寫作方法,沒有概括出在寫作方法之外申論寫作考生必須具有的素質、修養和能力等所組成的類,違反了定義項的外延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的規則。另外,這個定義把申論四個題型之一的“內容概括”排除掉了,“內容概括”包括概括主要問題、主要內容或部分內容等。大家知道,“內容概括”的答題要求是,在規定表述的一定字數內,內容概括要客觀、準確、全面、簡潔,“引申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這個概括的要素是不符合“內容概括”的答題要求的。其他三類題型的解答則要“引申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這個定義把只適合三種試題解答的要點概括為全部申論題型解答的要點,犯了概括不當的邏輯錯誤。這個定義存在著語法錯誤和邏輯錯誤,自然釋義申論的概念也是不正確的。而認為申論是專門用于公務員考試的一種應試文體則是流行最廣的看法,這種看法來自《申論考試指南》,請看:

它是根據公務員工作的實際需要,適當借鑒了我國古代“對策”(“策論”)的某些特點,專門用于公務員考試的一種文體。[9]

這可能是編者以為我國古代用于取士的策問和對策文是考試文體,申論考試與它有歷史淵源,就推斷申論也是一種應試文體了。然而,循名責實,我們發現,申論考試題型早期有三種:概括內容、制定對策和作出論證;現為五種[10]:概括題、分析題、論述題、對策題和寫作題。就這些題型而言,內容概括題有的有文體要求,有的沒有文體要求;論述題和分析題以問答的形式出現,作答就目前來看,還沒有文體要求;對策題有的有文體要求,有的則沒有。考生答題,按照文體要求寫作的是文章,不寫成文體的語段屬于文本。[11]論證是要寫成考場文章的。根據申論考試題型可以這樣說:申論試題是套題,對文字表達有的有文體要求,有的則沒有。很顯然,用考試文體闡釋申論含義在邏輯上是以偏概全的。

那么什么是“申論”呢?

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學科不同、角度不同,釋義也就不同。從寫作學的角度,我們認為:

第一,申論考試內容是公務性的。就目前它的四種考試題型而言,每一種題型內容都與公務有關。

第二,申論對考生而言,是考試。這種考試,考生在考場上的最終成果都要一一落實到寫作上,申論考試雖然不是單純的寫作考試,但是卻以寫作為中心,這種寫作有它自己的特點。

第三,申論作答以文本的形式呈現。

第四,這種文本言辭,不是學術語言,不是文學言語,也不是日常口語,而主要是一種公務性書面話語。

第五,申論試題是通過有機組合的套題,以筆試的形式測試參加入編考試者所具有的機關工作人員的能力和素養的真實水平。

綜上所述,申論是考生根據給定材料,按照試題要求,運用自己具備的機關工作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質、修養和能力,在限定時間內以公務性話語撰寫文本的考場寫作。

二、申論的歷史元素

申論考試作為機關工作人員入編必考科目,到2015年已開考了16年,時間雖不長,但它卻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我國古代取士的策論有一定的內在聯系。

(一)申論制卷命題形式借鑒了策問

在西漢,文帝登基14年后,為了長治久安,于公元前165年開啟了賢良特科選拔,首創策問選士制度。這種策選催生了兩種文體:一是策問,一是對策文。它們是我國古代正式以文章取士所采用的考試文體。請看一篇策問:

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沒,鐘鼓管弦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涂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后王而后止,豈其所持操或悖繆而失其統與?固天降命不可復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與?烏乎!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子大夫明先圣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科別其條,勿猥勿并,取之于術,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極,枉于執事,書之不泄,興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盡心,靡有所隱,朕將親覽焉。[12]

這是漢武帝所制策問《元光元年策賢良制》。它先陳述五帝三王統治的“天下洽和”,后來出現了“大道微缺”“王道大壞”等情況。接下來以皇帝的口吻針對以上情況提出幾個要解決的問題,最后說文帝要親看對策文。這個最早的策問考試題有三個要素:一為材料;二是問題;三要答題的對策文。申論也是給出材料,然后針對材料提出問題,讓考生作答的。在制卷命題的形式上,申論借鑒了策問。

(二)對策論的寫作要求在申論論證中得到傳承

參加賢良特科選拔,針對策問問什么,對策者在行文中就答什么,于是就出現了對策文。關于對策文,劉勰說:“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13]意思為對策就是針對皇帝的詔令陳述政見。這種文體又被他稱為“議之別體[14]”(“議”是主動行文,“對”是被動寫作),在表述上采用議論。這種考試文體到了明朝要求“惟務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15]”。對策文須言政事,用議論,表述“不尚文藻”,行文千字左右,這種文體寫作要求在申論論證中得到了傳承。申論對論證的文體要求是寫議論文,字數一般在800~1200字之間。

(三)申論論證的精神實質與對策文一脈相承

在內容方面,對策文寫什么?請看《策賢良文學詔》:

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四者之闕,悉陳其志,毋有所隱。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親覽焉。[16]

對策文的內容涉及“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用今天的話來概括就是,針對策問尋求治國惠民之道,解決社會問題。對策行文重視統治方略的探究與時政弊端的分析。在漢以后的朝代,只要涉及策問取士,對策文都貫穿治國安邦的精神。今天的申論論證在精神實質上與對策文一脈相承。它的內容包括促進國家強盛、百姓富有、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科學發展等中國夢想的實現。

[1] 申論作為考試科目的概念使用,從名實相符的角度來看是否合適,目前學術上還有爭論。

[2] 國家公務員局. 中直機關2012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報考指南[EB/OL]. (2011-10-13)[2013-08-11]. 工作動態,部門信息. http://www.gov.cn.

[3] 《論語》沒有“申而論之”之語,我們已經把檢索結果表述在200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大學寫作教程》第253頁上的注釋①中。

[4] 乾隆朝實錄卷六百零六[EB/OL]. (2013-06-24)[2013-08-11]. 學術經典庫:中國經典,史部,紀事本末類,清實錄. http://www.cssn.cn.

[5] 蕭子顯. 南齊書:卷二十六[M]. 北京:中華書局,1972:480.

[6] 劉昫,等輯. 舊唐書:卷一~卷三五[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436.

[7] 趙爾巽等輯. 清史稿:卷三百七,列傳九十四[M]. 北京:中華書局,1977:10558.

[8] 成章. 申論典范[M]. 6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9] 申論課題編寫組. 申論考試指南[M]. 2版.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2:2.

[10] 本書把申論題型分為四種,即內容概括、材料論述、對策制定和論證表述。本書認為,分析題也是論述題,同論述題一樣,也是對材料的論述,因此,可以把它們并為一類題型,統稱材料論述題。

[11] 文本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同學科對其有不同的解釋。從寫作學的角度我們認為,已被別人解讀過的文章稱為作品,接受前的單句、語段和文章都屬于文本。

[12] 班固撰. 顏師古注. 漢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2496-2498.

[13]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M]//陸侃如,牟世金. 文心雕龍譯著. 濟南:齊魯書社,1995:324.

[14]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M]//陸侃如,牟世金. 文心雕龍譯著. 濟南:齊魯書社,1995:324.

[15] 王世貞. 弇山堂別集卷八十一[M]. 魏連科點校.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540.

[16] 班固撰. 顏師古注. 漢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22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市| 岫岩| 区。| 福鼎市| 南华县| 文安县| 水城县| 美姑县| 巫溪县| 平舆县| 安化县| 广宁县| 慈利县| 大宁县| 华池县| 兴安县| 察哈| 县级市| 宜昌市| 新昌县| 辽阳县| 乌鲁木齐县| 巫山县| 南皮县| 岳阳市| 东台市| 大竹县| 伊吾县| 朝阳县| 巴林右旗| 开平市| 广南县| 宁国市| 青川县| 顺平县| 汤原县| 会昌县| 惠东县| 西畴县| 东乡县|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