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和撞
從前梁實秋教授曾經說過:窮人總是要爬,往上爬,爬到富翁的地位。不但窮人,奴隸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機會,連奴隸也會覺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
雖然爬得上的很少,然而個個以為這正是他自己。這樣自然都安分的去耕田,種地,揀大糞或是坐冷板凳,克勤克儉,背著苦惱的命運,和自然奮斗著,拼命的爬,爬,爬。可是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條,十分擁擠。老實的照著章程規規矩矩地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聰明人就會推,把別人推開,推倒,踏在腳底下,踹著他們的肩膀和頭頂,爬上去了。大多數人卻還只是爬,認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邊——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他們大都忍耐著一切,兩腳兩手都著地,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擠下來,擠下來又挨上去,沒有休止的。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會漸漸的侵蝕善良的人心,至少,也會發生跪著的革命。于是爬之外,又發明了撞。
這是明知道你太辛苦了,想從地上站起來,所以在你的背后猛然的叫一聲:撞罷。一個個發麻的腿還在抖著,就撞過去。這比爬要輕松得多,手也不必用力,膝蓋也不必移動,只要橫著身子,晃一晃,就撞過去。撞得好就是五十萬元大洋,妻,財,子,祿都有了。撞不好,至多不過跌一交,倒在地下。那又算什么呢,——他原本是伏在地上的,他仍舊可以爬。何況有些人不過撞著玩罷了,根本就不怕跌交的。
爬是自古有之。例如從童生到狀元,從小癟三到康白度。撞卻似乎是近代的發明。要考據起來,恐怕只有古時候“小姐拋彩球”有點像給人撞的辦法。小姐的彩球將要拋下來的時候,——一個個想吃天鵝肉的男子漢仰著頭,張著嘴,饞涎拖得幾尺長……可惜,古人究竟呆笨,沒有要這些男子漢拿出幾個本錢來,否則,也一定可以收著幾萬萬的。
爬得上的機會越少,愿意撞的人就越多,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們,就天天替你們制造撞的機會,叫你們化些小本錢,而豫約著你們名利雙收的神仙生活。所以撞得好的機會,雖然比爬得上的還要少得多,而大家都愿意來試試的。這樣,爬了來撞,撞不著再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六日
(選自《魯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簡析】
論辯性,是魯迅雜文的一個重要特點。魯迅說他的雜文總是“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這“有害的事物”自然包括有害的思想、文化。魯迅從一開始就將雜文命名為“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當不是偶然。但也正是由于這一特點,魯迅的雜文讓很多人看了不舒服,并給他一個“好罵人”的罪名——這罪名一直到現在還追隨著魯迅。
但很少有人去認真追問:他為什么“罵”?“罵”什么?“罵”的理由是什么?他怎樣“罵”?如果這些都弄不清楚,甚至不想弄清楚,就一味地“罵”“罵人”,那只能是魯迅說的“混淆黑白”“抹殺是非”(《七論“文人相輕”》)了。——這當然也是在“罵人”。
這篇《爬和撞》就是和梁實秋論戰的,或者說是“罵”梁實秋的。論戰(“罵”)的起因是梁實秋寫了一篇文章,反對“攻擊資產制度”,其理由是:如盧梭所說“資產是文明的基礎”,“所以攻擊資產制度,即是反抗文明”;“一個無產者假如他是有出息的,只消辛辛苦苦誠誠實實的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當的資產。這才是正當的生活斗爭的手段”(見《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魯迅不能同意這樣的觀點,而且要追問:這樣的理論遮蔽了什么?在1930年代的中國鼓吹這樣的觀點,會起到什么作用?于是,就寫了這篇雜文予以揭露。
【思考題】
我們在閱讀本文時,首先要注意文體的特點:這是一篇“雜文”,是文學體裁之一類,而不是政論文。因此,盡管有強烈的論辯動機與目的,卻不能用政論的方式,依靠邏輯的力量來批駁對方,說服讀者;而要用文學的方式,充分發揮形象的力量,揭示對方觀點的實質,從情感上給讀者以心靈的震撼,從而產生更加內在的說服力。
先看魯迅怎樣將對方的論點轉換為一種形象?——“窮人總是要爬,往上爬,爬到富翁的位置”。應該說,這既不違反梁實秋的原意,卻有了一個形象的動作:“爬”。全文即圍繞這個“爬”字而展開。
1.魯迅怎樣分析“爬”的心理,描寫“爬”的狀態?又怎樣區分“聰明人”的“推”與“老實人”的“爬”,其結果又如何?“老實人”爬不上去,為什么還“忍耐”著“只是爬”?
2.由“爬”怎樣又“發明了撞”?魯迅怎樣描述“撞”的情景?
注意:經過魯迅這一番心理解剖與形象描述,梁實秋的理論已經變成了一幅人與人之間又“推”又“撞”又“擠”的相互傾軋的殘酷圖景:少數人“(把別人)踏在腳底下,踹著他們的肩膀和頭頂,爬上去”了,多數人卻陷入“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擠下來,擠下來又挨上去,沒有休止的”悲慘而無望的掙扎之中。在梁實秋教授竭力美化的自由競爭的“資產制度”背后,魯迅仍然看到了“吃人肉的筵席”(這是魯迅對中國社會與文明最深刻的觀察與概括),在資本的名義下新的奴役與壓迫關系正在1930年代的中國產生:這是魯迅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又一大發現。
3.魯迅又怎樣追索“爬”與“撞”的歷史,說明這都是“古已有之”的?
注意:這是在給梁實秋的理論“刨祖墳”。
4.最后,魯迅又怎樣對梁實秋的理論作概括,卻依然不失其形象性?——這不過是“早已爬在上面的人們”為爬不上去的奴隸“豫約”“名利雙收的神仙生活”,于是,“爬了來撞,撞不著再爬”,“天下自然太平了”。
這樣的“天下太平”正是以掩蓋血淋淋的現實與歷史的真相為代價的,這是以揭露一切“瞞”和“騙”為思想與文學的根本的魯迅所絕對不能接受的,他一定要“罵”。——當然,用的是文學(雜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