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2013
- 鄧大松 劉昌平等
- 1543字
- 2020-09-22 14:06:03
前言
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的“安全網”、經濟運行的“調節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對于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增加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將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將“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之一,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黨的十八大又進一步提出“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政府抓住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有利時機,在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進展:明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本建成了涵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以及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普遍實行個人繳費制度,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初步形成了國家、企業和個人的社會保障資金多渠道籌集機制;擴大社會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實現了從國有企業向城鎮各種所有制企業、靈活就業人員和個體工商戶的延伸;實行原行業統籌下放省級管理,解決條塊分割的矛盾,建立了上下貫通、覆蓋全國的社會保險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不斷完善,對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維持社會安定團結,對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的順利推進,對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還不富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面臨著許多突出問題。正如十七大《報告》所言:“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當前,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障需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突出矛盾之一。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作為國家“985”工程社會保障研究創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社會保障理論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承接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各級政府部門,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在內的大量研究任務,近幾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是由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組織國內社會保障領域諸多知名學者與專家,共同編著的一份重要的年度研究報告,也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資助項目《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批準號10JBG009)的重要研究成果,重點關注社會保障理論研究與國際比較研究中的前沿問題,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凸顯的社會矛盾和民生問題,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過程中的焦點、難點和熱點問題。
社會保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正在不斷改革和完善的社會經濟制度,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太多,《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不可能窮盡當前社會保障領域內的所有方面。因此,我們試圖在有限的篇幅和人力條件下,經過編著者的共同努力,將《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打造成為中國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研究的精品與力作。
社會保障與民生安全協同中心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