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4 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進化觀研究:對于其進化導向研究之體系化構建

企業IRM的如上所述的已有“進化”導向研究在當前還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還缺乏一個成熟定型的理論體系框架。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需要我們“聚合”當前已有的呈零散狀分布的企業IRM的進化導向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我們在已有的進化研究之基礎上,去深入地探尋和挖掘出企業IRM研究領域中新的進化思想淵源,通過對這些已有的進化導向研究和新的進化思想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構建出一個邏輯嚴密、體系完整的企業IRM的進化導向研究之理論體系框架,該理論體系框架的確立并經受住實證分析的檢驗則標志著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之正式提出,這必將能夠有效指導企業IRM理論研究在實踐中的深入應用,同時推動IRM學科本身及相關學科的學科建設。

2.4.1 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進化導向研究之理論淵源新探尋

1. 從信息資源管理的學科架構角度探究和挖掘本領域中的進化思想

國內圖、情、檔學界認為信息資源管理學的體系結構體現為是由哲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充當了其主要理論基礎的三個來源學科[1]。國內管理學界則特別強調信息管理的思想基礎是現代系統科學[2],還專門地提出了“信息資源管理系統”這一概念術語[3],并認為信息管理的學科基礎是信息科學、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4]。國外IRM學界也強調了系統理論與IRM的內在關聯[5]。因此,筆者認為,信息資源管理學這一交叉學科應該是架構在四個關鍵性的來源學科之上的,即架構在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系統科學三個基礎學科以及作為這三個學科之上位學科而存在的哲學之上的。

從IRM的上述學科架構的角度出發,對IRM的進化思想進行新的探究和挖掘,筆者發現以下客觀存在著的四大進化理論淵源:①自然辯證法中的信息進化理論或者說信息哲學中的信息進化論[6][7];②系統科學或者說系統學中的“系統進化論”[8];③信息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進化理論,即“信息-知識-智能”的轉換與統一理論——“把信息提煉成知識并把知識激活成智能,是信息科學的核心與靈魂”[9];④管理科學中體現進化思想的有關理論,筆者歸納為以下三大類型,即企業理論中的能力理論分支[10];企業進化理論[11]與企業成長理論[12]、企業發展理論[13];企業組織智能研究[14]——為深入且系統地推進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提供新的養分。

2. 從信息資源管理本身作為一種管理哲學這一角度探尋本領域中的進化思想

對于IRM的理解可以歸并為管理哲學、管理過程、管理活動、管理手段、系統方法等五類觀點[15],筆者認為,這其中的IRM的管理活動說強調“IRM是一個集合,它包括所有能夠確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動”;IRM的管理手段說則強調IRM是一個集成概念,即認為“IRM是信息管理的綜合,是一種集約化的管理”,這些觀點實際上均折射出了強烈且明顯的“管理哲學”色彩,因而在事實上也能劃歸到IRM的管理哲學論——“IRM比管理信息系統(筆者說明:此處的管理信息系統屬于早期純粹的技術范疇,而非當前作為信息系統資源來理解的資源范疇)復雜得多,它可能是整合所有學科、電子通信和商業過程的一種管理哲學”這一范疇之中。

所謂管理哲學,是用哲學方法對管理活動所進行的深刻思考,其研究管理的本質及管理的核心內涵,如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及其之間的關系、管理目標、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動因、管理資源以及管理存在的形式——組織等問題,以便指導人們的管理實踐活動[16],依此定義,筆者不難發現IRM的管理哲學論研究及其觀點實際上處在高位,高屋建瓴地駕馭著IRM的管理過程論、管理活動論、管理手段論、系統方法論等這些方面研究的開展,因而事實上在整個的IRM研究中起到了統領全局、指引方向的綱領性作用。現代管理的哲學基礎是對傳統的機械論范式提出有力挑戰的有關進化的新范式——“有機論范式”,這一新范式主要包含諸如自組織原理、共同進化原理之類的基本原理[17]。筆者認為,依據有機論范式這一現代管理哲學基礎,從管理哲學角度看,IRM作為一種管理哲學,它必然會涉及到“進化”、“自組織”、“集成”等要素,因而完全可以站在IRM的管理哲學論研究這一戰略制高點上,深入探尋到并挖掘出整個的IRM領域中存在著以下新的進化思想淵源:①進化管理(evolutionary management)[18][19];②集成管理(integration management)中的集成進化[20];③自組織管理(self-organizing management)[21][22]。這些管理哲學新分支均能夠指導并推進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的深入開展。

2.4.2 基于整合思維方式之上的“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進化觀研究”之提出:理論體系框架的構建

如前所述,企業IRM研究在其目標與手段維度上具有雙重進化導向,筆者認為,這一客觀事實存在已經內生地決定了企業構成為實踐IRM的“進化”導向理論研究的主戰場;企業IRM研究構成為IRM的進化導向研究之最為集中體現領域。由于理論是來源于實踐,同時又需要去指導實踐的,因此,圍繞著現實中的企業IRM之進化實踐,理論界理所當然地相比較諸如政府、公益性社會機構之類的其他領域里的IRM研究而言,最應該、也最有必要去深入且系統化地進行以其“共享”導向研究為基礎的企業IRM之“進化”導向研究。對于企業IRM的進化導向研究之體系化構建也就使得“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這一命題之正式提出變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整合思維方式在企業IRM的進化導向研究之體系化構建過程中的充分滲透及其有效應用,則使得“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這一命題之正式提出及其深入推進具有了現實可行性而變得可能。

當前的西方世界認為“整合思維”是成功者與平庸者的分水嶺[23],筆者認為該觀點強調了整合思維對于理論創新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國學大師季羨林也不斷地積極倡導在筆者看來其本質就某種意義上而論也依然就屬于一種整合思維的“東方文化思維方式”——我堅信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西方形而上學的分析已快走到盡頭,而東方文化尋求綜合的思維方式必將取而代之。即在過去幾百年來西方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用東方的整體著眼和普遍聯系的綜合思維方式,以東方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把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所以,我的結論是: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時代[24]。因此,基于上述見解,筆者認為,當我們充分運用整合思維方式、東方文化思維方式,將上文①歸納出來的在當前已有的呈零散狀分布的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進化”導向研究,與②探尋和挖掘出來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研究領域中新的進化思想淵源這兩方面內容加以“聚合”并進而有效地給予“整合”,在此基礎上,再從“進化觀”角度來進行基于演繹推理之上的理論構建,這樣,就完全能夠構建出一個邏輯嚴密、體系完整的企業IRM的進化導向研究之理論體系框架。該理論體系框架的具體成型以及該理論框架經受住了的實證分析的檢驗,則標志著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之正式得以確立。而該基于整合思維方式方式之上的所構建出來的進化導向研究之理論體系框架及其實證分析之臻于完善,則標志著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之不斷深入推進。

總之,本文所倡導的“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既是體現整合思維方式的創新研究——因為能夠有效實現當前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中的“情報學特色”與“管理學視野”兩大部分[25]或者說“企業領域”與“情報學”兩種視野模式[26]的真正意義上的緊密融合。同時,它也是體現中國本土化色彩之創新研究,這是因為,如表2-1所示的當前國內的一些本土化的企業IRM論著都還是只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進化導向色彩的“學科構建”方式的企業IRM研究,即只是將呈現出進化導向色彩的有關知識內容“匯聚”、“集中”或者說“拼湊”在IRM學中的企業IRM這一分支學科之下,而并沒有圍繞著企業IRM基礎理論來進行基于嚴密的邏輯演繹與推理之上的企業IRM理論體系之構建。而本文所倡導的“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則恰恰就是緊緊地圍繞著企業IRM基礎理論而創造性地提出了如圖2-1所示的“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之理論體系框架圖”。由此可見,本文所倡導的“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的正式提出及其深入推進則必將使得國內的本土化的企業IRM研究從當前僅只是呈現出進化導向色彩的“學科構建”方式之低級階段,發展到了系統全面的“進化觀”整體視野下的“理論構建”方式這一更為成熟、更為高級的新階段。

表2-1 當前國內一些本土化的企業IRM論著內容介紹

圖2-1 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之理論體系框架圖

如圖2-1所示,筆者從進化審視視角出發,基于企業IRM的進化路徑、進化目標、進化機制、進化的內在本質所在、進化的外在形態體現這五方面要素的相互關聯,從而搭建起了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之理論體系框架輪廓。其中,該理論體系框架中的進化目標要素是從更為抽象的哲學層面,來對前述“2.2”節中所對應的有關涉及內容和“2.3.1企業IRM在其目標維度上的進化導向研究述評”這部分內容進行高度地概括,這也即是說,該進化目標要素是更為深刻地對于諸如企業成長、競爭優勢、競爭力、利潤、價值創造或決策優化之類的企業常規性目標追求內容來給予哲學提煉與抽象概括;同樣,該理論體系框架中的進化路徑要素則也是從更為抽象的哲學層面,來對前述第二章中的“2.2”節中所對應的有關涉及內容和“2.3.2企業IRM在其手段維度上的進化導向研究述評”這部分內容進行高度地概括并給予全新的反映,這也就是說從抽象的哲學視角來對企業信息化發展階段演化、企業信息系統進化和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演化之全過程給予更為深刻的重新描述與刻畫。圖2-1所示的企業IRM的進化觀研究之理論體系框架,除了囊括進當前理論界已有的進化導向研究所已經涉及到的進化目標(即已有進化導向研究的目標維度)與進化路徑(即已有進化導向研究的手段維度)這兩大要素之外,還另外地又提出并專門探究了在企業IRM的進化過程中所必然會涉及到的其他三大要素。基于以上五大進化要素相互關聯互動之上的該理論體系框架告訴我們如此一幅邏輯嚴密、高度抽象但又栩栩如生的企業IRM進化圖景,即企業主體依靠著其進化機制,沿著其進化路徑,來努力地其進化目標,而貫穿于這一進化過程之中的是企業主體進化的外在形態體現之顯現,并與之相應地實時折射出企業主體進化的內在本質所在。

圍繞著圖2-1所示的理論體系框架圖,本文在后續的第四、第五、第六章將分別闡述“進化觀”整體視野下的企業IRM的進化路徑問題、、企業IRM的進化目標與進化機制問題、企業IRM的進化的內在本質所在與進化的外在形態體現問題。

[1] 孟廣均.信息資源管理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55.

[2] 陳禹.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張金隆.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結構模式分析.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2):94-96.

[4] 王明明.信息管理概論.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5] McLeod R. Systems Theo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tegrating Key Concepts.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8(2): 5-14.

[6] 鄔焜.自然辯證法新編.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7] 鄔焜.信息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00-345.

[8] 樸昌根.系統學基礎.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76-79,364-516.

[9] 鐘義信.信息科學原理(第三版).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2:182.

[10] 王國順.企業理論:能力理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11] 李朝霞.企業進化機制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12] 羅文軍.基于知識的企業成長研究[D].復旦大學,2005.

[13] 余光勝.企業發展的知識分析.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14] Halal W E.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What is it, and How Can Managers Use it to Improve Performa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 1998(1): 20-25.

[15] 孫建軍.信息資源管理概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25-26.

[16] 黃速建.管理科學化與管理學方法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94.

[17] 彭新武.管理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60-77.

[18] (美)歐文·拉茲洛.管理的新思維——第三代管理思想(廣義進化研究叢書).文昭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9] 彭新武.進化管理學——復雜、動態環境下的管理思維與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0] 吳秋明.集成管理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49.

[21] 姜璐.自組織管理理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2] 黃永軍.自組織管理原理.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23] (加)羅杰·馬丁(Roger Martin).整合思維:成功者與平庸者的分水嶺.胡雍豐,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4] 季羨林,文明國.季羨林對話集——21世紀:東方文化全面復興的新經元.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25] 何家訊,等.論信息管理:情報學特色與管理學視野.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1):15-18.

[26] 宋恩梅.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多重視角及其共同體的形成(II)——企業領域及情報學視野下的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6):15-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津县| 融水| 永康市| 延庆县| 赣榆县| 三门峡市| 金湖县| 江都市| 镇江市| 孝义市| 绩溪县| 沁源县| 景谷| 子洲县| 阳江市| 梓潼县| 格尔木市| 河北区| 石门县| 容城县| 新津县| 广宗县| 辰溪县| 双牌县| 临朐县| 广丰县| 陆河县| 历史| 郓城县| 禹州市| 临夏县| 玛纳斯县| 五台县| 柳江县| 开阳县| 丽水市| 辽阳县| 山西省| 原阳县| 正镶白旗|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