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邊緣區空間生產與土地利用沖突研究
- 馬學廣
- 1394字
- 2020-09-25 15:47:38
序一
全球生產方式變革和資本積累體制變遷推動著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經濟體制轉型和城市空間重構,中國正在以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廣度實現城鎮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以“可持續與宜居城市—邁向生態文明”為題的《2013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即將進入一個關鍵階段。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中國城鎮化率在2011年首次突破50%大關,表明中國已經結束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開始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的城市時代,這意味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行為和價值觀念都將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
但是,現有的城市經濟結構、城市規劃建設、城市公共服務、城市環境質量以及城市社會和諧與公共安全等方面還難以適應城市時代的新要求,土地、資源、人口和環境承載力等問題成為中國多數城市在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必須應對和解決的發展瓶頸。面臨這一系列問題,城市空間重構已成為必由之路,社會和諧穩定、文化多元包容、環境公平正義、發展集約高效等則是城市空間轉型與重構的目標所在。城市空間重構在本質上是空間利益格局的調整,以政府、企業和社區居民為代表的各種社會行動者在此過程中基于土地功能調整、土地收益分配、土地產權處置、土地開發管理等方面的變化而產生種種社會沖突。
城市邊緣區作為城市空間增長的前沿陣地、城市功能提升的關鍵節點和社會異質性最強的地域類型,其空間轉型、重構與治理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研究的熱點。伴隨著城市邊緣區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漸顯著,城市邊緣區頻繁而劇烈的結構調整和功能轉換導致土地利用沖突及人地矛盾愈益尖銳化。土地利用沖突表現為土地資源管理程序上的不和諧,驅動因素是各種不完善的制度和規則,起決定作用的是空間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和土地利用外部性分配的不平等。土地利用沖突的產生是政府、社區、企業、居民等社會行動者在土地利用過程中目標不兼容的產物,而土地利用沖突的治理必須基于社會空間辯證統一的觀點,從社會和空間兩個角度去尋求對策。
當代西方城市研究形成了制度轉向、關系轉向、社會(文化)轉向和空間轉向等研究范式的轉型,社會空間成為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新興領域,城市空間的政治經濟學方法成為通行的研究路徑。空間生產是城市空間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將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學科有機融合,擴展了傳統地理學科的研究視界。空間生產理論為中國城市空間轉型與重構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它超越了城市空間單純作為物質載體的范疇,啟示我們探尋空間變化背后的權力運作、資本運營和利益聯盟關系,研究參與空間生產的各方力量在城市空間塑造過程中的社會互動行為及其對地理空間產生的影響,以富有政治社會關懷的批判態度理解城市空間變化和社會問題。
很高興看到馬學廣博士的專著得以出版,馬學廣博士較早將空間生產理論引入中國城市地理研究,以城市空間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支撐,采用“社會空間辯證統一”的觀點對轉型時期的城市空間生產與再生產,以及城市空間(尤其是城市邊緣區)生產進程中廣泛存在的土地利用沖突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既包括著眼于城市政治經濟學環境的宏觀尺度上的背景、過程以及治理機制研究,又包括立足于第一手數據獲取的以萬畝果園保護區等典型案例的微觀尺度實證分析,理論思辨與實證探究相結合,對于學界、政界和企業界所關心的相關問題等都能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是為序。
閆小培
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