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用民族志書寫“中國文化”

當人們說自己的文化的時候,總是隱含著一種自豪的感情。因為“文化”已經演化為一個讓所有人群、民族、國家用以自我肯定的桂冠。任何事物、任何現象,只要被其享有者冠以某種文化之名,或者表示它是某種先進的東西,或者表示它是某種獨特的東西,總而言之是讓自己引以為傲的東西。其實,“先進”也是一種與其他同類事物相比而顯露時間優勢的獨特性,所以,“文化”總是被人們用以彪炳自己的獨特性。

人們通過文化的獨特性彰顯自己是誰。在現代社會,“我是誰”是任何社群、民族或國家最核心、最基本的問題,因為不確定“我是誰”,就無以確定自己的認同依據、價值重心,共同體就無以維系內部的共識,無以開展有效的協商與決策。因此,在現代,確認與傳承公眾認同的文化是國家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

在我們的日常經驗中,“文化”被廣泛使用,似乎相當泛濫、駁雜,諸如稻作文化、筷子文化、泡菜文化、獨木舟文化、麻將文化。但是,“文化”的使用卻是很有規律的。單純的“文化”通常是一個褒義詞,最起碼也是在中性意義上使用,尤其是在人們用“文化”說他人的時候比較傾向于中性。然而,好東西最怕過時,文化也是如此。人們于是大量使用表示落后的詞來限定“文化”,表示貶義,常見的如“舊文化”“落后文化”“封建文化”。似乎時間是文化的克星。

可是,人們又發明了認證文化遺產的方式,讓時間與文化聯盟,對于越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事物,通過命名為文化遺產,使之具有更高的價值。這是一項從時間的腐蝕中拯救文化的社會工程。這樣一種自我肯定的社會技術,先是由一些國家嘗試,然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后來又在2000年的世紀之交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式在全世界推行。

被命名為遺產的文化成為民族、國家的法定文化和保護對象,政府和公眾要盡其所能防止時間的打磨損害它們,湮滅它們。按照自然規律,時間仍然是一切事物的孕育者和毀滅者,文化事物并不例外。但是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恰恰是要盡人事,讓遺產項目延長生命力,即使在物質形式上作用有限,也要在內涵上讓它們歷久彌新,且彌足珍貴。

文化遺產的命名與保護制度造就了“國家文化”,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的基本方面,也成為知識界的社會參與、公共服務的基本方面。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工作就是確認各項文化。保護文化,必須首先確認要保護的對象。對于建筑物和自然景觀之類的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是直接呈現的。它們就在那里,長寬高,面積和體積(容積),周圍環境,都可以一一測量、標明。相對于這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成吉思汗祭奠、伊瑪堪史詩、楊柳青年畫,它們存在于儀式過程、講唱過程、繪制過程之中,它們本身的形態、要素與現場活態呈現形式都是需要專業工作去捕捉、書寫的。物質文化遺產是可以有目共睹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需要圖片、音像和文字等全方位的呈現,其中文字的書寫至關重要。

用文字書寫特定的文化,最有力量的形式無疑是民族志。在近代蓬勃發展起來的文化事業中,民族志被證明是寫文化的最佳文體。馬林諾斯基等人在20世紀20年代定型的民族志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學人在長期的實地調查基礎上完成。他必須深入當地社會,參與實際的生活,在參與中觀察研究對象,體驗當地人的情感,領會當事人的觀念,做到對一種生活從細節到整體全面理解。民族志是以描寫與敘述見長,但是描寫與敘述必須能夠把對象作為一個文化整體呈現出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申報、評審、認定為代表作的過程中只是以項目簡介的形式出現,直到該項目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看到的全貌也還是不清楚、不完整的。所以一般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評定只是整個保護工作的階段性程序的落定,下一步必須確定該文化項目是什么。這就是民族志發揮作用的環節。知識界必須動員力量,通過實地調查用民族志把該文化的完整形態呈現出來,一方面構成保護工作的對象,一方面作為我們的文化積累。中國已經有1219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36項已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由31個省(市、自治區)所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更是納入了8556個項目。

可見,用民族志書寫中國文化是大有作為的。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投入大量人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調查與書寫,是時代的需要,是國家公共文化事業的需要。“中國文化”經過一輪一輪的民族志書寫,必將有越來越豐富多樣的面貌,必將有越來越完整的能見度,必將有越來越深厚的價值得以挖掘與闡發。

鑒于這項事業的基礎性與重要性,也是基于這些年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眾多機構及學人的努力,我們遴選部分成果納入本叢書,只有探索之意,不敢有集大成之心。希望學界和出版界有更多賢能參與,讓“中國文化”的更多面相能夠被民族志書寫出來。

現在納入這個系列的項目主要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作者也都是經過相關專業系統訓練的佼佼者。但是,作者們畢竟是學界的新人,民族志參與書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嘗試也只是剛剛開始。當然,這不是拒絕批評的借口,恰恰是歡迎批評的接口。同時我們也會嘗試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域報告納入進來,因為其目標也是多方面地呈現中國文化的樣態,也都是以“志”體現文化的書寫方式。唯愿這些嘗試能夠用學術價值支撐社會價值。

高丙中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2013年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义县| 法库县| 和田市| 新兴县| 雅安市| 博白县| 确山县| 东阳市| 区。| 普安县| 小金县| 湖南省| 黄石市| 铁岭县| 刚察县| 雷州市| 洪泽县| 科技| 贺州市| 普洱| 梓潼县| 贞丰县| 澄迈县| 凉山| 南木林县| 古田县| 平谷区| 静海县| 嘉祥县| 德格县| 深水埗区| 龙井市| 郎溪县| 萍乡市| 亳州市| 汤原县| 阳西县| 望江县| 福州市| 五常市|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