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的薪火相傳:成吉思汗祭奠的人類學研究
- 烏云格日勒
- 1095字
- 2020-09-25 15:52:35
第二節
蒙古族的薩滿教信仰
薩滿教研究始于17世紀后半葉。當時有些俄國旅行者對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流域的通古斯人的薩滿教進行調查,并把它介紹到歐洲等地,從此薩滿教研究作為一種學術課題被國際學術界所共認。[1]
薩滿教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系民族的普遍信仰,也是蒙古族的原始信仰。“薩滿”一詞為滿通古斯語,意為“興奮癲狂之人”,由于滿通古斯語族民族將主持宗教儀式的巫師稱為“薩滿”,故這種信仰被稱為“薩滿教”。蒙古語稱薩滿教為“勃額轄興”或“哈日轄興”,“轄興”為“教”,“哈日”為“黑”,因此“勃額轄興”為“勃額教”,“哈日轄興”為“黑教”。“黑教”是與“黃教”相對而言的,是藏傳佛教黃教派(格魯派)傳播到蒙古地區以后出現的稱呼。“勃額”是蒙古男薩滿的稱呼,蒙古女薩滿稱為“伊圖根”。
蒙古人薩滿教信仰歷史悠久,遠在進入草原之前就有了薩滿教信仰。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等自然物和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的理解和解釋,認為這些都是某種神秘力量在暗中主宰,對這些物體和現象產生了崇拜。認識水平進一步發展,產生了靈魂觀念,認為世間萬物均有靈魂,且靈魂不滅,這就形成薩滿教多神信仰的基本特點。進入草原后,由于草原新的生存環境給蒙古人帶來接觸世界的新視野,薩滿教融入草原特點,逐漸形成具有游牧文化特點的薩滿教信仰。在薩滿教信仰形成過程中先后出現了“伊圖根”“勃額”等薩滿巫師,將蒙古人的信仰生活帶入新階段。薩滿巫師最初的功能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聯系,充當人類的保護者以及對付由疾病、災難所帶來的所有危險和各種痛苦。這些事情顯然不是常人能做到的,薩滿巫師的擔當者必須具備超于常人的“特異功能”。作為人神媒介、神的代言人,薩滿巫師須具備特殊“本領”,人們的信仰需求給薩滿巫師增加了新的功能,由此他(她)們這些具備特殊功能的人擁有了超于凡人的地位和特殊的待遇。隨著蒙古社會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的形成,出現了“汗”這一特殊地位的人。從此,薩滿教信仰帶有了階級色彩,成為統治階級宣揚“汗權天授”思想的有力工具。薩滿巫師就是利用充當人、神中介的機會,逐漸獲得統治階級的重用,成為擁有特權的群體。薩滿巫師的輿論支持,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發揮了重要作用,薩滿們得到成吉思汗的寵信,薩滿教曾被奉為大蒙古國的國教。隨著對外擴張,接觸到多種信仰,成吉思汗采取了宗教寬容政策,這為景教、伊斯蘭教、道教、佛教等削弱薩滿教地位埋下伏筆。成吉思汗去世后,繼承者先后不同程度地信仰了這些宗教。
[1] 色音:《宗教人類學中的薩滿教研究》,參見納日碧力戈等:《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