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
- 聶珍釗
- 2903字
- 2020-09-25 15:48:19
第三節
“勞動創造了美”不是美學觀點
“藝術起源于勞動”被看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其根據主要來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兩個基本命題:1. “勞動創造了美。”2.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兩個被作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藝術起源于勞動的命題自從提出以來,我們除了對其理論價值及重要性不斷加以強調以外,很少有人對它們究竟是不是有關藝術起源的命題進行深入考察。因此,從根本上對這兩個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對于我們弄清楚藝術起源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討論“勞動創造了美”。在我國文藝理論界,“勞動創造了美”被認為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一個美學命題,是我國文藝理論體系中的基本觀點。“勞動創造了美”是藝術起源于勞動觀點的前提,但是我們如果把“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放入馬克思論述特定問題的倫理語境(ethical context)里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我國文藝理論中這個著名的命題是誤譯和誤讀的結果。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收錄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其中被我們經常引用的有關勞動論述的中文翻譯如下:
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的本質的異化。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1]
這就是馬克思關于“勞動創造了美”的那段著名論述。在我國學術界,一些人沒有深入思考馬克思關于勞動概念的特殊內涵,而是從馬克思的論述中摘取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中文譯文,從主觀的藝術實踐的立場予以解讀,把“美”理解為藝術美,并進而把勞動創造了美引申為勞動創造了藝術美,從而演繹出藝術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觀點。一些人認為,“勞動創造了美”是馬克思提出的一個重大的美學命題,是馬克思對美的根源和本質提出的科學論斷,是馬克思關于美的定義。他們甚至把“勞動創造了美”看成是美學思想史上一次偉大變革的標志。但是如果我們回到馬克思論述問題的語境中對“勞動創造了美”進行考察,我們會發現這種理解是建立在一種對馬克思本意的誤譯、誤讀以及誤解的基礎之上的。
在馬克思的論述中,“勞動創造了美”(It produces beauty)應該譯為“勞動生產美”,它不是強調創造而是強調生產或制造即商品生產。這兒的“美”并不是抽象的藝術之美,而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的美,即美好的商品。顯然,馬克思的論述根本就不是討論美的本質問題或是有關美的定義的問題,甚至討論的根本就不是美學問題,而只是關于勞動的異化問題。顯然,這句話不能作為藝術起源于勞動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在展開論述之前,已經清楚表明他討論的主題是“異化勞動”(estranged labor)而不是美學問題。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悖論的揭示,說明異化勞動的特征。馬克思指出勞動者生產與收獲之間的悖論即不合邏輯之處,例如,工人為富人生產出許多好東西,但是自己只能得到貧窮;工人蓋了宮殿,但是自己只能棲身破屋;工人生產了美好的東西(beauty譯自德文Sch?nheit,在這兒的上下語境中意為生產出來的產品的美,即美好的物品或商品,如直譯為美則易產生誤讀),但是給自己制造了殘疾。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充分體現了勞動者的智慧,但是他們的勞動卻沒有為自己帶來利益。按照正常的邏輯,勞動者做了大量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這不是說明勞動者愚蠢和癡呆嗎?但實際上勞動者是聰明而富有智慧的。馬克思認為,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異化的基本特征。
由于翻譯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充分注意到“勞動創造了美”這句中文表述所導致的字面理解的含混。這種含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勞動”的概念。“勞動創造了美”中的“勞動”(labor)概念被強調為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實踐觀點,而實際上它在馬克思的本意中只等同于“勞動者”(worker)或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并不是指藝術創造活動,因此它不是一個美學概念。在馬克思討論問題的倫理語境里,馬克思把工人(worker)同勞動(labor)并列在一起,強調“勞動”指的是工人的生產勞動。在這個特定的語境里,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就是工人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如建造房屋和生產工業產品等。工人的這種勞動以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為目的,不屬于美學意義上的藝術創造活動。工人的生產勞動與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是兩種不同的人類活動,二者不能混為一談。馬克思明確地把勞動和勞動者等同起來,其用意就在于表明,他在這兒提到的勞動不是指美學意義上的藝術創造,而是指工人的一般性勞動生產。因此,“勞動”的概念在這兒不屬于美學的范疇。
二是“創造”的概念。“勞動創造了美”中的“創造”(produce)是“生產”或“制造”的誤譯,它根本不是指美學意義上的藝術創造,而是指一般的商品生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指工人開動機器或借助工具進行的生產勞動。在前后語境中考察“創造”(produce)一詞,可以清楚地發現“produce”多次重復,表明它指的只是一種具體的生產活動,應該同前后的同一個詞一樣譯為“生產”。因此,“produce”不是一個美學概念,馬克思在這兒的使用同藝術品的創造性活動無關。
三是“美”的概念。前面已經說過,“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容易造成對馬克思本意的誤讀。盡管馬克思在這兒使用了“美”(beauty)這個詞,但其本意并不是指藝術美。“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It produces beauty-but for the worker,deformity),這句話的含意是工人由于操作機器進行按勞生產而給自己的身體造成損害。這句話的中文翻譯“創造”是值得商榷的。Produce的本意是生產而非創造,因此“It produces beauty”應該譯為“勞動生產了美好的物品”。馬克思在這兒強調的是勞動的異化:勞動生產出來美好的東西,制造出來美好的商品,但是工人卻因為生產而變成殘疾。顯然,馬克思并不是借用勞動討論美丑問題,而是通過勞動生產導致的兩種不同結果來說明勞動的異化特征。
由此可見,馬克思在這兒關心的只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同勞動之間的異化關系問題,無論是美(beauty)還是畸形(deformity),它們都不是美學概念,“勞動生產美”和“給工人帶來畸形”也與藝術美的創造沒有關系。馬克思在特定的倫理語境中論述“美”和“殘疾”,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事實的敘述和解說。因此,僅僅根據“勞動創造了美”這句中文翻譯是不能作為“藝術起源于勞動”的前提的。
[1]譯文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頁。),現另譯如下:“政治經濟學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之間的直接關系,從而掩蓋了勞動本質中固有的異化。不錯,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貧窮。勞動建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留下破屋。勞動生產了美好的物品,但是為工人制造了殘疾。勞動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但是卻讓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又把另一部分工人變成了機器。勞動生產智慧,但是卻讓工人愚蠢、癡呆。”原文如下:“Political economy conceals the estrangement inherent in the nature of labor by not considering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er(labor)and production. It is true that labor produces for the rich wonderful things-but for the worker it produces privation. It produces palaces-but for the worker,hovels. It produces beauty-but for the worker,deformity. It replaces labor by machines,but it throws one section of the workers back into barbarous types of labor and it turns the other section into a machine. It produces intelligence-but for the worker,stupidity,cretinism.”Karl Marx:“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Karl Marx,Frederick Engels:Collected Works,Volume 3,Lawrence and Wishart,1975. p.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