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私權的結構
——私權分析的一般模式

第一節 作為法律關系的私權之結構

一、權利的本質是一種法律關系

在本節的開始,需要突出強調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就是“權利是一種法律關系”,所以,所謂權利的結構實質上就是法律關系的結構。[1]

那么,什么是法律關系?對這樣一種法律概念加以定義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所謂定義極易陷于無聊的語言循環之中,所以,耶林說:法律學上的定義有時只不過是一種“以銀圓換紙幣”的游戲而已。[2]

實際上,在法律學中,一個概念愈為基本,其定義的困難愈大。分析法學家總在追求對法律概念最為清晰的把握,但是,分析法學家也應當承認,在法律科學的實際運用中,對一個法律概念最為徹底的清晰把握并不是時時都需要的。不過這里,我們還是給法律關系一個簡明的定義,盡管也可能只是做了一個“以銀圓換紙幣”的游戲。

本書認為,所謂法律關系是指法律所規定的法律主體之間的規范性關系。

二、霍蘭德和薩爾蒙德對權利結構的分析

對于權利或者法律關系的結構的分析是許多分析法學家著述的一項基本工作,而其中霍蘭德和薩爾蒙德的分析可謂最為系統和清晰。

霍蘭德在《法理學》第八章“權利的分析”中認為:一種權利必然具有下列要素:一是權利被授予的人或者權利的擁有者,二是權利行使的對象,三是行為或克制(forbearance),四是權利所約束的人。他用一圖式將權利的要素和結構表示如下:

141-1

在上述的四個要素中,第一個和最后一個要素都是人(person),前者即權利的享有者一般稱為權利固有主體(the person of inherence),后者即受他人權利約束的人一般稱為權利輻射主體(the person of incidence),第二個要素是權利的客體,它可以是物或者法律視為物的東西(thing),第三個要素是行為(act)。人、物、行為是權利中的恒定的現象(permanent phenomena)和不變的元素(statical element)。他用這一框架分析了“繼承權”一例。一位遺囑人留給他的女兒一個銀茶具,這里,女兒是權利固有主體,銀茶具是權利客體,遺囑執行人是權利的輻射主體,將銀茶具交付給遺囑人的女兒就是權利中的行為要素。[3]

權利與權利之間正是因為這四個要素的不同而不同,權利要素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類型的權利,從而進一步構成不同的法律部門。

薩爾蒙德則認為,法律權利有五個基本要素[4]

第一,權利總是要授予特定的人,這個人可稱為權利的所有者,權利的主體(the person entitled),也就是霍蘭德所謂的權利的固有主體。

第二,權利總要針對某一個他人,使得他人承擔相關的義務,此人可稱為受約束的人(the person bound)或義務的主體(the subject of the duty),也就是霍蘭德所謂的權利輻射主體。

第三,權利總是意味著約束他人為權利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即作為或不作為(omission)。

第四,作為與不作為總是與一定的物相聯系,這里的物是廣義上的物。它可以成為權利的客體,或者稱為權利的內容(subject-matter)。

第五,每一個權利都有一個資格(title),即之所以獲得權利的特定的事實。

三、法律關系的基本結構

在總結這些法學家對法律關系的分析的基礎上,我以為,關于法律關系的結構,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法律關系具有三項基本要素,即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的形式和法律關系所指向的行為。

法律關系的結構和基本要素可以這樣的公式來表示:N=F(xy),其中N=法律關系,F=法律關系規范形式,x=法律關系的主體,y=法律關系所指向的特定行為。

2. 法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

這里,所謂的“人”是法律上的人,即法律主體。所謂的“物”是指非法律主體的客觀事物。法律上的人并不一定僅僅就是我國法律上的自然人與法人兩種,一些國家的古代法律曾經將神廟和動物也擬制為法律主體,在分析法學的觀念中,這也是法律上的人,因為法律上的人不同于社會學和生物學上的人,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法律的擬制,它只因法律的擬制而產生,而不因其他。[5]

法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法律主體與法律主體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然而,人們在認識和分析法律關系時,常常忽略這一原則,走向歧途。如關于“物權關系”的一種理論就是這種歧途的典型。它認為,“物權關系”是人與物之間的法律關系,物權就是對物的權。其實,物權的本質也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非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不過物權所包含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物的所有權人與一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而已。

關于民法上的法律關系是人與物的關系,還是人與人的關系,這個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曾經為中國的民法學者所關注,不過,他們是以另一種話語來討論這一問題的,即民法調整的關系是物質關系還是思想關系。應當說,中國的民法學者因為深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熏陶,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是深刻的,他們對于“民法調整的是人與物之間的物質關系”的觀點進行了猛烈的批判。[6]

3. 每一種單一的法律關系都指向一種行為,它是對于這種行為的規范關系,這種行為可以與物有關,也可以與物無關,可以是事實行為,也可以是法律行為。法律規范的對象是人的行為,而且也只能是人的行為。

4. 每一種法律關系都具有一種規范形式,法律關系的基本規范形式,即法律關系的元形式有四種,它們是(狹義)權利—義務關系、自由—無權利關系、權力—責任關系、豁免—無權力關系。

不同的法律關系,它們可以指向同一個行為,但是,規范的形式卻可以不同。如英國家庭法上,access的概念是指父母探視子女的行為,父母探視子女以前被視為父母的權利,即親權,然而,后來它已被看作不再是父母的權利,而變為子女的權利,即父母的義務。再如我國法律上的教育權,以前受教育是一種權利,然而,《義務教育法》出臺之后,受教育也成為公民的一種義務了,該法第四條規定:適齡兒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5. 單一的法律關系是兩個法律主體之間的關于某一行為(事實行為或法律行為)的規范性關系,而不是一個法律主體與多個法律主體或多個法律主體與多個法律主體之間的復合關系。

所謂單一的法律關系是最小單元的法律關系,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一個單一的法律關系只指向一個行為。

第二,一個單一的法律關系只具有一個元形式。

第三,一個單一的法律關系只涉及兩個法律主體,這一觀點已成為分析法學家的共識。[7]科賓在《耶魯法學雜志》上的那篇名著《法律分析》一文就特別強調:“(單一的)法律關系只涉及兩個人,既不可多也不可少。”[8]

關于這一原則,權力—責任關系需要特別說明,例如在甲與乙之間,甲有權力,乙有責任,甲能夠決定乙與丙之間的法律關系,盡管這里涉及丙,但是,這里的權力—責任關系仍然只是存在于甲和乙這兩個法律主體之間。

6. 一個單一的法律關系只涉及兩個法律主體,一方法律主體承受法律利益,另一方法律主體承受法律負擔。法律利益表現為權利、無義務(自由)、權力、無責任(豁免)四種形式,相對應地,法律負擔表現為義務、無權利、責任、無權力四種形式。所謂法律利益就是廣義上的權利概念。

科克洛克引用兩個形象的拉丁詞語描繪一個單一的法律關系中的兩個法律主體所處的不同地位,承擔法律利益的一方法律主體,他稱之為dominus, dominus在拉丁文中為“上帝”之意,而承擔法律負擔的一方法律主體,他稱之為servus,servus在拉丁文中為“仆人”之意。[9]

7. 一個法律主體和多個法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或多個法律主體與多個法律主體之間的關系可以分解為若干單一的法律關系。兩個法律主體之間的復合性法律關系也可以分解為若干單一的法律關系。

上面已經確證:不存在只涉及一個法律主體的法律關系。那么,是否存在涉及兩個以上的法律主體的法律關系?實際上,這種法律關系比比皆是,但是,它們不是單一性質的法律關系,而是復合性質的法律關系(complex relation),或者說是若干單一性質的法律關系的集合,所以,它們都可以分解為若干的兩個法律主體之間的單一法律關系。例如多人的連帶之債,可以分析為若干單一法律關系。

而兩個法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也可能是復合的,也可以進一步分為若干單一的法律關系,如民法中的代理關系就是一種復合性的法律關系,它可以分解為兩種單一的法律關系:

一是(狹義)權利—義務關系,即被代理人有權利要求代理人為其從事代理活動,代理人有義務為被代理人從事代理活動。

二是權力—責任,即代理人有權力通過代理行為創設、變更和消滅被代理人與他人的特定的法律關系,被代理人有責任承受因代理人的代理行為而生的他與他人的法律關系。

總之,這一“分解”原則就像數學中一個原則:“任何數都可以化約為質數之和”,以及物理學中的一個原則:“任何物質都可以化約為原子的組合?!边@就是霍菲爾德的“權利束”(bundle of rights)理論與方法,或稱“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分析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防城港市| 台南市| 克什克腾旗| 昌平区| 榆社县| 微山县| 鹤壁市| 来安县| 塔河县| 新巴尔虎右旗| 繁昌县| 松原市| 绍兴市| 边坝县| 湛江市| 双牌县| 肃北| 灵武市| 娄烦县| 武夷山市| 陇南市| 犍为县| 兰溪市| 百色市| 鄂尔多斯市| 精河县| 平原县| 壶关县| 清远市| 康定县| 甘谷县| 定日县| 社会| 林西县| 肇州县| 托克托县| 米易县| 天柱县| 瓮安县|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