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聽覺的變化

(一)聽覺器官的生理變化

與老年人的視覺相比,老年人有聽覺缺陷的比有視覺缺陷的為數更多。據估計,20—30歲的人有1.6%的人有嚴重的聽覺障礙,70—80歲時這個比例為32%,80歲以上超過50%。有人使用較松的標準,認為75歲以上的人中70%有聽力問題。我國對老年人體檢發現,63.6%的老年人有聽力減退現象。最常見的變化就是重聽,即通常說的老年人耳聾或耳背,其實就是聽力下降所引起的重聽。老年人為什么會出現重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聽覺系統的生理結構發生了退行性變化:

(1)在外耳道,主要表現為皮膚分泌功能的退化,使耳垢變得很硬,難以排出,從而影響聽力。

(2)老年人的聽骨系統常發生中度以上的關節類,使關節活動變窄,關節腔逐漸為鈣化沉積物填充,從而影響了聲音的傳送,特別是高頻聲音的傳送。

(3)內耳障礙主要有四種:①感覺性變化。耳蝸基底部毛細胞和支持細胞的退化或萎縮,引起高頻聲聽覺喪失,但不影響言語聲音頻率的傳遞。②神經性老化。即聽覺通路神經元數量減少,影響言語聲音的鑒別能力。③代謝性老化。是迷路的前庭階和鼓室階的血管萎縮,引起迷路內淋巴的化學成分和生物電特性改變,從而使聽覺系統對各頻率的感覺閾限增高。④內耳傳導性老化。與耳蝸振動有關的結構變硬和萎縮,從而使對低頻到高頻的各種聲音的聽力喪失。

影響聽力最嚴重的是耳硬化癥,這是由于耳蝸內出現了增生的新骨塊,影響了鐙骨在卵圓窗上的功能。

老年人軀體的其他疾病也會影響聽力,如心臟有了毛病,就可能造成耳垂局部缺血、耳垂血管硬化,促使耳垂組織發生萎縮。

有人認為半數老年聾者并非由于單一病因,而是由于兩種以上病變所致。國內有人對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老年人聽力殘疾率為11.04%,殘疾等級以三、四級為主,致殘原因,老年性耳聾占66.87%,原因不明性耳聾占8.91%,中耳炎占8.62%(趙慧敏,2010)。

(二)聽覺功能的變化

1.聽覺頻率的改變

人的聽覺頻率范圍是16—20000赫茲,其中1000—4000赫茲是人耳最敏感的區域。有人分別對音調的絕對閾限和差別閾限,以及高頻率音調的感知能力做了研究(趙慧敏,2010)。結果發現,成年人對音調的感知覺能力從40歲起開始下降,但下降的趨勢并不明顯,直到某一年齡后,這種下降趨勢才開始顯著。年齡增長對兩個音調聲音間差別的識別能力,隨年齡增長也有所不同。高音部分隨年齡增長下降得明顯,其中最顯著的是2500赫茲以上的聲音(就日常生活中聽到的聲音而言,這算是高頻的聲音了),而對低頻部分分辨能力的降低則不明顯。因此,老年人聽音調低的音樂比較悅耳,能欣賞到音樂固有旋律的優美,而對音調高的音樂旋律和音調的變化則不容易聽得出來,似乎聽起來總是一種單調的聲音。其原因,可能是耳蝸基底部感知高頻聲音的細胞明顯退化。所以,為了延緩耳蝸基底部細胞老年退化的進程,老年人不妨耐著性子聽一些音調高的音樂,如每日聽上一段音調高、節奏強烈的迪斯科或搖滾樂。當然,如果老年人把聽音樂作為一種休息手段,或者為了欣賞音樂的優美旋律,則以音調低、節奏中庸的行板或慢快音樂為好。

2.聲音辨別能力的改變

人類對各種聲音的辨別閾限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特別是50歲以后閾限值的增高更為明顯。人所能感覺到的音響范圍是0—130分貝。奧爾索(Olsho,1985)對聲音響度的感知覺研究發現,給30歲的成年男子一個4分貝6000赫茲的聲音,他聽到這個聲音有一定的響度;讓65歲的老年人也聽這個6000赫茲的聲音,他要知覺到同樣的響度,需要把聲音強度提高到40分貝。其原因有人認為是:①內耳里的毛細胞凋亡;②聽神經通道的細胞凋亡;③耳蝸細胞的血液供應和營養成分不足;④耳蝸里基底膜等振動機制衰退。這四種生理結構的老化是同時發生的,但它們的進程是不同的。

3.言語理解能力的下降

老年人聽覺功能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他們對言語的知覺和理解能力。研究表明(劉榮才,2009),老年人對普通話言語的接受閾限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對語言辨別的正確率50歲以后明顯下降,到了80歲可下降至25%。另外,在安靜的環境中和嘈雜的環境中,年齡因素對言語知覺的影響也不相同,噪音對老年人言語知覺能力產生的損害更大。例如,噪音比較弱,青年人對句子的正確理解度為90%,70歲的老年人的正確理解度為84%;提高噪音水平,青年人對言語理解的正確率為70%,70歲老年人的正確率僅為5%。這說明老年人在言語理解過程中,抗干擾的能力比年青人差得多。其原因是由于中耳和內耳的聽神經細胞的萎縮和老化,及其傳導功能的喪失。有研究表明(劉榮才,2009),80歲比30歲時的聽神經傳導速度要下降15%。

影響老年人言語知覺和理解能力的原因,除了耳蝸的病變等之外,其他一些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2和遺傳因素等都有影響。

聽覺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還存在著性別的差異。研究發現(趙慧敏,2010),男性衰退得比女性快,受損失的音調也比女性的高:男性老人對4000赫茲以上的聲音聽力明顯下降,而女性老人對6000赫茲以上的聲音才出現明顯的聽力下降。另外,男性的聽力衰退比女性要早一些,男性在32歲左右就開始衰退,女性則在37歲左右才開始下降。

4.聽覺信息加工過程的改變

言語的感知覺對于言語理解來說非常重要,它通過影響老年人的言語理解而影響他們的社會交往。關于成年期言語感知的變化,心理學家伯格曼(Bergman,1976)做了不少研究,發現在安靜的環境中和嘈雜的環境中,年齡因素對言語知覺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在沒有背景噪音或其他言語聲音干擾的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言語感知能力下降不大,直到50歲才有明顯下降。但在背景噪音干擾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言語感知能力下降較大,從20歲到50歲,人的言語感知能力大概下降了10%;但從50歲到70歲,人的言語感知能力卻下降了20%。同樣,在進行言語交流時插入某些其他的聲音,言語感知能力大概要下降30%;而到70歲整個言語感知能力下降大約60%。老年人言語感知能力的衰退,一方面是由于外界條件的干擾,如語速加快、插入了其他言語信息等,提高了對感知某一特定言語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老年人的外周感覺神經系統發生了改變。因此,言語感知能力的下降在個體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這與個體的生活環境和其他認知能力的差異有關(Pichora-Fuller et al.,1995)。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場合需要對聽覺進行選擇性注意。例如,參加一個老同學聚會,周圍有很多人在說話,你必須把聽覺集中在正與你交談的那位同學身上。研究發現(Craik,1977),隨著年齡的增長,聽覺選擇性注意水平呈下降趨勢。與青年相比,老年人的聽覺正確率較低,如果把雙重聽覺任務的難度加大,年齡差異會更加明顯。

從以上可以看出,影響老年人聽覺能力的有年齡因素和環境因素,如噪音等。這兩者的作用誰大誰小,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交互作用呢?許多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Corso et al.,1967),結果發現,噪音對人的聽力所起的消極作用,要大于年齡所起的消極作用。后來的跨文化研究又發現(Corso,1967),與生活在文明程度高、噪音污染多的國家里的人們相比,生活在文明程度比較低、噪音污染比較少的國家里的人們聽力的衰退速度較慢。因此,人們應盡量想辦法來降低噪音對人類聽覺能力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老年人聽力下降以后,希望配戴助聽器來改善聽力。但到目前為止,市場上出售的助聽器大都沒有過關,經常產生許多畸變,助聽器放大了想要聽的聲音時,也放大了許多噪音或背景聲音。此外,這些音調不同的聲音,在助聽器的電子系統中被放大時,還會出現一些額外的新噪音。這些都是使用助聽器的不良效果,所以,最好不要輕易給老年人配戴助聽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市| 喀喇| 平利县| 沙坪坝区| 集安市| 漳浦县| 太仓市| 阳城县| 乌兰浩特市| 兰考县| 曲阜市| 揭西县| 永新县| 铁岭市| 石家庄市| 读书| 白河县| 呼玛县| 西宁市| 噶尔县| 胶州市| 夹江县| 民丰县| 铅山县| 靖远县| 长垣县| 巴青县| 永泰县| 开阳县| 顺义区| 赣州市| 崇州市| 佛教| 五莲县| 崇信县| 乌审旗| 黔东| 清水河县| 高邑县| 晋城|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