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性質判斷

一、什么是性質判斷

性質判斷,也稱直言判斷,即斷定思維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例如,“‘鳥巢’是中國舉辦奧運會標志性建筑”、“有些科學不是自然科學”等。

性質判斷由四部分組成:

1.主項:表示判斷對象的概念。如上例中的“鳥巢”、“科學”等。邏輯上用“S”表示。

2.謂項:表示斷定對象性質的概念。如上例中的“中國舉辦奧運會標志性建筑”、“自然科學”等。邏輯上用“P”表示。

3.聯項:表示主項與謂項之間斷定的判斷詞。如上例中的“是”、“不是”。“是”有時可省略。

4.量項:表示主項外延數量的概念。分為全稱量項(“所有”、“一切”等)、特稱量項(“有”、“有的”、“有些”等)和單稱量項(“這個”、“那個”等)三種。全稱量項可省略,特稱量項不能省略。主項為單獨概念(“鳥巢”)時,沒有量項標志,可作全稱對待。

特稱量項,也稱存在量項。“有”在邏輯上表示:一類事物中至少有一個分子存在,究竟有多少分子存在沒有限定,也不排除有可能全部存在。如說“我班有些同學學過英語”,不排除“我班所有同學都學過英語”。而日常使用“有些”,往往是在限定意義上使用,如說“有些同學是住宿生”,意味著“有些同學不是住宿生”。用“多數”、“少數”作特稱量項時,有相對的限定意義。

二、性質判斷的種類

按性質判斷中的量項(全稱、特稱)和聯項(是、不是)的情況,可分為四種基本類型。

1.全稱肯定判斷,即斷定一類事物都具有某種屬性的判斷。例如,“所有的熊貓都是哺乳動物”。公式為“所有S都是P”,簡稱為A判斷(SAP)。

2.全稱否定判斷,即斷定一類事物都不具有某種屬性的判斷。例如,“所有的事物都不是靜止的”。公式為“所有的S都不是P”,簡稱為E判斷(SEP)。

3.特稱肯定判斷,即斷定一類中有事物具有某屬性的判斷。例如,“有些書是精裝書”。公式為“有些S是P”,簡稱為I判斷(SIP)。

4.特稱否定判斷,即斷定一類中有事物不具有某屬性的判斷。例如,“有些汽車不是國產的”。公式為“有些S不是P”,簡稱為O判斷(SOP)。

還有一類主項為單獨概念的單稱判斷,因其主項外延與全稱判斷主項外延都是指其全部,故可作全稱判斷對待,但不能改變其單稱性質。

三、如何斷定性質判斷的真假

邏輯上,可以根據性質判斷中的主、謂項外延關系斷定一個性質判斷的真或假。見下表:

根據上表,我們可以對任何一個A、E、I、O判斷,通過分析它的主謂項之間的外延關系,確定它是真判斷還是假判斷。例如,“所有律師都是法律工作者”,首先確定它是一個A判斷,從表上可知,一個A判斷,當它的主、謂項外延關系是全同關系,或真包含于關系時,則為真判斷。上例A判斷中的主、謂項“律師”與“法律工作者”為真包含于關系,故這個A判斷為真判斷。又如,“有些板栗是水果”,根據它是一個I判斷,并且主、謂項“板栗”與“水果”為全異關系,可以由上表判定它是一個假判斷。

四、同一素材的AEIO判斷之間的真假推斷關系

所謂“同一素材”,是指AEIO判斷中的主項與主項相同,謂項與謂項相同。在同一素材的AEIO判斷之間,存在著一種真假推斷規律。這一規律從上表中可以概括出來,也可用一個邏輯方陣表示(見下頁):

同一素材AEIO之間的真假推斷規律在方陣中構成四種對當關系:

1.反對關系(A—E):A真,E必假;A假,E可真可假。E對A同理。二者不能同真,卻可同假。

2.矛盾關系(A—O、E—I):A真,O必假;A假,O必真。O對A同理。E真,I必假;E假,I必真。I對E同理。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3.差等關系(A—I、E—O):A真,I必真;A假,I可真可假。I真,A可真可假;I假,A必假。E—O之間同理。二者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

4.下反對關系(I—O):I真,O可真可假;I假,O必真。O對I同理。二者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掌握同素材AEIO真假推斷規律,對語言表達有如下作用:

1.舉一推三。例如,由“所有學生都是考試錄取的”(A)真,根據反對關系可推斷“所有學生都不是考試錄取的”(E)必假;根據矛盾關系可推斷“有些學生不是考試錄取的”(O)必假;根據差等關系可推斷“有些學生是考試錄取的”(I)必真。

2.用于論證。根據反對關系,可以通過證明一個A判斷的真,從而推斷E判斷為假。例如,“我社所有編輯都通過了資格考試”被證明為真,則“我社所有編輯沒有通過資格考試”必假。并且,可以根據矛盾關系,推斷“我社有些編輯沒有通過資格考試”必假。在論辯過程中,如果雙方的辯題是矛盾關系,則可以由我方的真,確立對方的假,并且可以由對方的假,確立我方的真;如果雙方的辯題是反對關系,則只可以由我方的真,確立對方的假,而不能由對方的假,確立我方的真。

如果雙方的辯題都是單稱判斷,則不存在反對關系,只有矛盾關系,如“《西游記》不是一部神怪小說”和“《西游記》是一部神怪小說”之間,非此即彼,沒有其他可能。

如果判斷的主項是空類(即不存在此事物),如“太陽神”、“永動機”等,那么判斷之間的真假關系都不能成立。

3.巧用下反對。利用下反對關系可以同真,構成一種巧辯言辭。例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一次酒會上說:“有些美國參議員是婊子養的。”立即引起議員嘩然,要求馬克·吐溫必須公開道歉,馬克·吐溫遂即發表一份聲明說:“本人在一次酒會上出言不遜,現更正如下:有些美國參議員不是婊子養的。”實際上,并沒有對原句作出更正,因為“有些S不是P”(O判斷)與“有些S是P”(I判斷)之間可以同真,僅把I判斷改為O判斷,并不能否定I判斷。更正后的這一句可以理解為對另外一些參議員而言,并未涉及原句中指的那些參議員。

五、性質判斷中主、謂項的周延性

所謂“周延性”是指在性質判斷中對主項、謂項處延的斷定情況。如果在判斷中斷定了主項(或謂項)的全部外延,那么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周延的;如果在判斷中沒有斷定主項(或謂項)的全部外延,那么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不周延的。必須指出,概念的周延性問題,只發生在判斷的斷定中,就獨立的概念來說,沒有周延不周延問題。

例如,“所有的香蕉都是水果”(A判斷)判斷中對主項“香蕉”斷定了其全部外延,是周延的;而對謂項“水果”,只斷定了屬于香蕉的那一部分,未全部斷定,故不周延。又如“有些干部不是青年”(O判斷)判斷中對主項“干部”未斷定其全部外延,是不周延的;而對謂項“青年”,則斷定(否定)了其全部外延與“有些干部”無關,故周延。

AEIO四種判斷的周延規律列表如下:

由表可知,全稱判斷,其主項皆周延;特稱判斷,其主項皆不周延。肯定判斷,其謂項皆不周延;否定判斷,其謂項皆周延。這一規律,對以后要講的由性質判斷構成的三段論推理,極為重要。

其中,全稱肯定判斷(A)和特稱肯定判斷(I)的謂項,有周延的特例。例如,A判斷“所有的偶數都是能被2整除的數”,其中的謂項“能被2整除的數”與主項“偶數”是全同關系,其謂項周延;又如,I判斷“有些工人是礦工”,其中的謂項“礦工”與主項“工人”是真包含于關系,其謂項周延。為此,許多學生常感到困惑。其實,這是根據對謂項概念內容從事實上的分析,而從邏輯上看,“所有S都是P”、“有些S是P”這兩種肯定判斷,我們可以知道判斷中對主項“S”是否全部斷定,因為有“所有”、“有些”語言標志;而對謂項“P”,因無量項表示,只能知道謂項“P”的外延中,至少有一個分子被斷定與“S”有相容關系,并沒有表示出被全部斷定。因此,邏輯上只能認為肯定判斷謂項不周延,而不考慮具體內容上的特例。如果對此兩種判斷的謂項作周延理解,邏輯上等于又增加了一個全稱判斷“所有P都是S”,即“所有S都是P(或‘有些S是P’),并且,所有P都是S”。

六、如何運用性質判斷

邏輯上對判斷的要求主要是形式上對真假關系的判定,而在日常語言表達中對下判斷的要求,既要真實,又要恰當。例如,毛澤東在《關于健全黨委制》中說:“近查有些(當然不是一切)領導機關,個人包辦和個人解決重要問題的習氣甚為濃厚。”這是一個恰當使用特稱量項的判斷,同時又是真實的判斷。但是,往往一個真實的判斷未必恰當,而一個恰當的判斷也未必真實。例如,“有些迷信思想是不科學的”,是一個真實的判斷,但并不恰當,因為,實際上所有迷信思想都是不科學的。又如有些“善意的謊言”,如對患有重病的人安慰說:“您的病并不嚴重,很快會好的。”在特定的語境下,卻是恰當而不真實的。

使用性質判斷要遵守下列規則:

1.主謂搭配恰當。一個肯定判斷,在主項與謂項之間,必須至少有一個分子的相容關系;一個否定判斷,在主項與謂項之間至少有一個分子沒有相容關系。違反這條規則,就會出現“主謂不相合”的錯誤。例如:

①黃教授的著述大多是先秦典籍。

②鯨不是哺乳動物。

例①主項“黃教授的著述”與謂項“先秦典籍”之間,是兩個全異關系的概念,沒有任何相容關系,不能構成肯定判斷。“先秦典籍”只能是黃教授著述中的研究對象。例②“鯨”并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主項“鯨”與謂項“哺乳動物”之間,應是真包含于關系,“鯨”中任何一個分子都與“哺乳動物”有相容關系,不能構成否定判斷。

2.量項要恰當。對于判斷中主項外延數量的斷定要符合實際,否則,就會犯“量項不當”的錯誤。例如:

①凡是疾病都是由飲食不潔造成的。

②寫文章要言之有物,有些又臭又長,看了令人生厭的文章,報紙上不應刊登。

例①是“特稱誤作全稱”的錯誤;例②是“全稱誤作特稱”的錯誤。

3.聯項要準確。在判斷中的斷定(肯定或否定)要準確無誤。否則,就會犯“聯項不當”(“誤用肯定”或“誤用否定”)的錯誤。例如:

①在鐵證面前,他仍然抵賴,還是否認他沒有犯一點罪行。

②我們沒有一個人不認為環境保護工作不重要。

例①句中對“罪行”連用兩個否定詞,表達為“承認罪行”,造成與“抵賴”反意,犯了“誤用肯定”的錯誤。例②句中連用三個否定詞,表達為“都認為環境保護工作不重要”,與原意相違,犯了“誤用否定”的錯誤。

此外,在語言表達中,常有變化的句型。例如,“沒有基金不是有風險的”(“沒有S不是P”)表達的是A判斷(所有基金都是有風險的);“沒有迷信是科學的”(“沒有S是P”)表達的是E判斷(所有迷信都不是科學);“仿制品并非都不是精品”(“S并非都不是P”)表達的是I判斷(有些仿制品是精品);“美容師不都是女性”(“S不都是P”)表達的是O判斷(有些美容師不是女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浮梁县| 托克逊县| 黎川县| 滨州市| 张家界市| 文安县| 北海市| 东乡| 台州市| 贵港市| 南靖县| 西乌珠穆沁旗| 商河县| 伊春市| 余姚市| 两当县| 门头沟区| 漳浦县| 德惠市| 宁城县| 沈阳市| 喀喇| 庆元县| 茌平县| 娄烦县| 舟山市| 灌阳县| 邵武市| 和硕县| 淅川县| 霍邱县| 墨玉县| 南雄市| 秀山| 安溪县| 剑川县| 郎溪县| 霞浦县| 西乡县|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