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記

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建立,其中文科下設“中國文學門”,就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簡稱中文系)的前身。中國語言文學自此正式成為高等教育的專門系科之一。這是傳統的語文教育走向現代專業化、規范化的標志性事件。從那時至今,北大中文系走過了100年的途程。我們決定為它編一本圖史。

現在各校的中文系都紛紛升格改名為學院了,但北大中文系還是“中文系”。為一個系專門編一本史,是否有點“小題大做”?不過,我們想到的是有時“小題”也可以作為個案,以斑見豹。何況在北大,中文系還是舉足輕重的,在全國也算得上是個學術重鎮。她的100年,可能濃縮中國學界一個世紀。研究晚近學術史、文化史或者教育史,繞不開北大中文系。我們相信,梳理總結北大中文系的歷史,是一件有意思有價值的事。編這部圖史,圍繞教學與科研這條線,理清在系科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學術傾向、教研模式的變遷及其得失,以此概覽北大中文系的學術變遷,也可以從一側面探究中文學科近百年的流變脈絡。

本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史事述要”。從中文系100年歷史中選取93個“史事”,就是93節,包括重要的事件、人物傳略、代表性著述、教學的變革,等等,諸如“廢門改系”、“吳梅的曲學研究”、“系主任胡適”、“從紅樓、文史樓到五院”,等等,都以專題的方式敘說評述。可以說這些都是北大中文系歷史長廊中一些閃亮的“景點”,以點帶面,可以比較深入了解她的精神氣度。后一部分 “編年敘錄”,是以年表方式編寫的《北大中文系100年紀事》,下的工夫也最多。“紀事”逐年記載北大中文系的大事要事,以獲得史的連貫了解。專題的“史事述要”所不能顧及的更多史事,這里也有簡略的敘寫。這前后兩部分可以采取互文閱讀。

全書采取“圖史”的方式,前半部分穿插安排有200多幅資料圖片,相當一部分是首次發表,很珍貴。“圖史”不光為生動好看,也是讓讀者可以更直觀地進入歷史現場,激發想象,感受氛圍。

這本書是為迎接百年系慶而編寫的。一開始只是想收集展現一些老圖片,回憶一些歷史場景,而進入寫作狀態后,越發感到這項工作的莊嚴,想寫得更實在、也更有學術性,難度就加大了。盡管我們盡力了,但時間倉促,功力有所不逮,只能成就這個樣子。

前半部分“史事述要”,93節(專題)選題的確定就煞費周章。特別是涉及人事部分,哪些人物作專題介紹,哪些集中在一二節敘說,幾經討論。好在我曾和費振剛教授主編過兩卷本《百年學術:北大中文系名家文存》(該書1998年初版,2008年增訂重版),有了基礎性工作。那本書一共收錄中文系的學術名家62人。為了慎重,當時曾專門邀請各專業多位資深教授當顧問,事先請他們各自提出入選名單,然后集中討論,最終確定62位入選,全都是已過世的先賢。當時編文存,主要是為了紀念。這回編《圖史》,立專節介紹的名家仍參考《百年學術》的人選,適當做了調整:減少了幾位和北大關系較淺的,另外,增加了一些仍健在的名家。所記錄介紹的名家都是新中國成立前出生的,這也就是歷史吧。需要說明的是,在專節介紹的名家之外,又還用兩節集中敘寫29位名家的傳略,其評價“級別”不一定就比專節介紹的低,也可能照顧到專業分布及其他歷史原因。中文系人才濟濟,大家林立,還有一些名家,包括在崗的一些影響大的學者和青年才俊,未能列數,有遺珠之憾。另外,“100年100位知名校友”的選錄也頗費斟酌,前后反復征求過多方面的意見,既要考慮入選者的業績、影響與代表性等,又盡量照顧到不同領域。100年選100人,實在太難了!這肯定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不過我想讀者還是能理解,無論史事述要、名家介紹還是校友選錄,畢竟都不是評定級別或銘刻定論,無非是漫步瀏覽歷史畫廊,感受氛圍,不當之處,還請包涵,無須過分推敲也。

后半部分“編年敘錄”,主要就是《北大中文系100年紀事》,這類似年表的寫法,希望給《圖史》某些歷史的連貫性,也方便檢索。不光記錄正面的史事,負面的也不回避,一般不多加評論,就是歷史事件的簡要敘錄。這一部分也寫得吃力。原先想象有關中文系的材料很多,但大都是回憶的文字,往往欠準確,而真正可以依據的檔案文獻不是很多,特別是1949年之后的材料,找起來很不容易。有些階段甚至有多少學生就讀,哪些教員去留,都很難搞清楚,需要找資料仔細考辨。100年來每一年都要篩選出比較重要的史事,也很費工夫。錯漏可議之處肯定不少,不過我們也有些成就感,那就是終于把北大中文系的“家底”大致弄清楚了。做這種學科史很有意思,也很難。對復雜的史事如何選擇、過濾、呈現,的確需要眼光和見識。我們多少身在其中,史事牽繞,難免廬山不識。只好期待有更多的同好,能以更為超越的立場來關注這種學科史與學術史的寫作了。

北大中文系百年誕辰到來了,這本書是獻給她的賀禮,也是傳遞給所有北大中文系的先賢、師生和校友的一份深情與敬意。

最后,需要交代的是,這本《圖史》是我和一些同仁合作的成果。我們的分工如下:

溫儒敏 主編 撰寫“史事述要”25則,《北大中文系100年紀事》, 《北大中文系的系格(導言)》及《前記》;負責全書框架設計及統稿;

高秀芹 副主編 撰寫“史事述要”4則(關于五六十年代部分);

汪 鋒 副主編 撰寫“史事述要”14則(主要關于語言學及文獻學部分);

邵燕君 副主編 撰寫“史事述要”15則(關于文革及八九十年代部分);

陳帥鋒 撰寫“史事述要”9則(關于西南聯大及40年代部分),并負責全書圖片與文稿統合等工作;

管 琴 撰寫“史事述要”11則(關于古典文學部分);

陳爾杰 撰寫“史事述要”9則(關于五四及20年代部分)

張慧君 撰寫“史事述要”6則(關于院系調整及50年代部分)

另有閆作雷、陳新榜、張巖雨、胡妍妍等幾位研究生也參加了部分章節的編寫。

感謝那些關心這本書并為它提供資料照片的老師和校友們。感謝北大檔案館與北大圖書館舊刊室。感謝北大出版社培文公司。

溫儒敏

2010年3月19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烦县| 象山县| 博乐市| 修文县| 靖江市| 罗定市| 寻乌县| 南郑县| 东至县| 南郑县| 海伦市| 赣州市| 平远县| 隆昌县| 赫章县| 格尔木市| 天台县| 广东省| 定结县| 岐山县| 阜宁县| 嘉兴市| 乳源| 搜索| 阜城县| 左云县| 潞城市| 吉隆县| 博罗县| 宁陕县| 桦南县| 双城市| 南宁市| 嘉荫县| 静乐县| 石阡县| 贺州市| 临高县| 嘉兴市| 高唐县|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