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詞和名詞性成分
- 石定栩
- 10字
- 2020-09-24 13:36:27
第一章
名詞的詞類地位
1.1 名詞與名詞劃分的理論基礎
從《馬氏文通》引進現代意義上的語法分析開始,漢語的詞是否應該分類,能不能分類,以及如何分類,就一直是語法學界爭論的話題。早期的馬建忠(1898)和陳承澤(1922)等以“字”為句子的最小單位,但馬建忠主張“字無定類”,而陳承澤認為“字類”可以“界劃”,而且“字”的“本用”應該按其句法功能來確定。劉復(1920)、黎錦熙(1924/1992)等改用“詞”為句子的最小單位,而且或多或少地都按照詞在句子中所充當的成分來替詞分類,最典型的便是黎錦熙先生的名言“凡詞,依句辨品,離句無品”了。
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有人對“詞無定類”的觀點提出質疑,并試圖為漢語找到更好的分類方法。除了嚴格的意義標準、意義加功能標準、廣義的形態標準以及著眼于句子成分之間關系的語法功能標準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應該是何容提出的表意標準,即“詞的類是從語言自身的表意方法上表現出來的”(何容1942/1985:42)。
50年代的語法大討論以詞類問題為起點,開展得轟轟烈烈。就劃分詞類的方法而言,雖然沒有出現新的突破,但各種觀點都有了詳盡而系統的表述,因而也就更加旗幟鮮明。討論的結果是采用結構標準,因為“結構關系能照顧的面最大,宜于用來做主要的分類標準。結構關系指一個詞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結構關系,不是指它進入句子以后實現出來的一種結構關系,不是‘依句辨品’”(呂叔湘1954/1990:271)
60年代初期朱德熙先生提出“詞類是根據詞的語法性質分出來的類”(朱德熙等1961),到了80年代又進一步明確指出,“給漢語的詞分類不能根據形態,只能根據詞的語法功能”?!耙粋€詞的語法功能指的是這個詞在句法結構里所能占據的語法位置?!倍摇拔覀儎澐衷~類的時候,……只能根據功能,不能根據意義。”(朱德熙1982b:37-38)呂叔湘先生也明確指出,漢語在劃分詞類時,“不能不主要依靠句法功能”(呂叔湘1979/1990: 504)。依照語法功能來劃分詞類的觀點現在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成為主流意見(楊成凱1996,方緒軍2000,范曉2005)。
不過,呂先生說的是“主要依靠句法功能”來劃分詞類,因為作為一個單一標準,語法功能并不能真正解決所有的劃類問題。實際的做法是“不得不采用多重標準,而多重標準的結果總是參差的”。(呂叔湘1979/1990:505,黑體為引用者所加)正因為如此,一直有人試圖找出更合理的分類方法,用單一標準來為所有的詞分類,其中最典型也最富創意的是郭銳(2002)的表述功能標準。郭銳繼承了朱德熙先生用功能作標準的做法,但并沒有沿用句法功能這個概念,而是在一定意義上借用何容(1942/1985)的做法,引進了一個新的概念“表述功能”或者說“詞語表達語義的模式”,主張“句法成分是從直接成分間的關系出發的,而表述功能是就詞語本身的性質而言的”,所以“表述功能實際上就是詞性”,可以依此來劃分詞類(郭銳2002:84-89)。換句話說,表述功能標準的基礎是詞語的語義,只不過是用語義的外部表現作為判斷標準。
這一思路同現代句法理論的基本觀點不謀而合?,F代句法的理論模式近年來有了新的發展,將原有的生成-轉換過程盡量簡化,以外部合并(external merge)取代了生成,以內部合并(internal merge)取代了轉換,而且將生成過程細化,分成若干層階(phase)。每個小句的結構至少需要兩個層階才能生成,然后經由內部合并進行調整,形成最終的結構形式。結構式再移交(transfer)給語音部分和語義部分去處理,前者最后形成語音表達式PHON,即人們所說出和所聽到的語音形式;后者最終產生語義表達式SEM,即人們所表達和所理解的意義(Chomsky 1995, 2001, 2002; 石定栩2002b,2003a)。
這些過程幾乎都不牽涉到具體的語言,也就超脫了語言差異的束縛,但這并不等于語言之間的差別從此失去了地位。恰恰相反,語言之間的差異被賦予極為重要的、超越過往的理論地位,只是不再由句法結構來體現這種差異,而是將其歸納為具體的詞語和功能性成分(functional category)在形態、句法功能以及語義方面的差異,并且將所有的信息全部納入詞庫LEX,整個句法運算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從詞庫里挑選詞語和功能性成分。
理論句法的技術細節同這里的討論無關,功能性成分和詞的區別也不是這里要關心的,但形式句法的哲學理念應該可資借鑒,作為詞類劃分的理論基礎。這種理念的基本點是所有語言都具有相同的結構規則和類似的基本結構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單個詞和功能性成分的形態、功能以及語義。說話的人要表達某個意思,就必須從詞庫里挑選所需的成分,按照結構規則,經由句法過程組合成句子。詞庫是個龐大的體系,里面的每個詞都是一整套信息的總和,包括語音、語義、形態特征以及同組合要求相關的所謂φ特征。直接同句法過程相關的是語義、形態以及φ特征,而同結構位置相關的特征則是在句法過程中追加的。也就是說,在理論句法的體系里,句子的整體結構并不直接取決于單個詞條的類別。
這一結論還同理論句法的另一個基本觀點相關。現代句法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是單個的詞不直接參與句子的構成。單個詞先構成短語,短語再進一步結合成句子,所以詞的性質同句法結構沒有直接關系,根據詞在句法結構中的位置來判斷詞性也就缺乏理據了。
當然,這并不等于說形式句法中沒有詞類這樣一個概念。恰恰相反,詞的類別是形式句法的基石之一,自始至終在句法過程中發揮作用。自然語言的表現形式其實是語流,將其分解為句子、短語、詞、語素、音節直至音位都只是分析的手段。同樣,將詞分成各種類別也是一種手段,是語法分析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分類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最省事的做法當然是有一個詞就設立一個類別,只不過這樣做等于沒有分類,因為分類的本質是將性質相近的成分歸納在一起,不進行歸納也就失去了分類的意義。
歸納的實質是尋找共同特點,然后將具有共同特點的詞都歸入同一個類別。比如說將詞匯劃分成實詞和虛詞這兩大類,其根據就是有些詞在句子里發揮句法功能,卻基本上不表示實在的意義,將所有具有這種特點的詞歸納在一起,就成了一大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虛詞(function word)。由于虛詞只有句法功能,所以對虛詞進行再分類時,就只能以句法功能為根據。
與虛詞對立的是實詞,即表示實在意義的詞。實詞當然也有句法功能,但那是第二位的,是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意思,將實詞組織成句子時所賦予的一種外在性質。既然實詞的主要功能是表達實在的意義,對實詞進行再分類時,也就應該以語義為根據。
人類用語言對物質世界和內心世界進行描述,依靠實詞來描述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動作以及事物和動作的性質。實詞的意義同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密切相關,也就可以參照對物質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分類進行分類。我們可以將世間的一切分為事物、動作與性質這三大類別,也就可以將描述世界的實詞分為三大類。如果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還可以找到第四個類別,自然還可以再增加一種描述該類別的實詞。
描述事物的是名詞。根據所描述事物的特性,名詞可以進一步分成若干小類,而且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分法。常見的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之間的對立,是將表示人名、機構名稱等的名詞歸為一類,這一分類在詞典學上有重要的意義,對句法分析來說也有一定的意義,其差別可以不在這里討論。還有一種分類方法是將表示數的劃出來算一類,將表示量的也另列一類,即所謂的數詞和量詞。還可以將本身不直接描述事物,而是代替其他名詞起作用,并通過所替代名詞間接描述事物的另劃為一類,即所謂的代詞。數詞和量詞各自描述一種特殊的事物,而代詞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描述事物,再加上描述一般事物的名詞,這些詞可以歸為一大類,統稱為名詞性成分(nominal elements)。
名詞性成分的范圍同朱德熙先生(1984a)所說的體詞相近,但后者是按照句法功能建立起來的概念,以不能充當謂語作為判斷標準,所以兩個概念在技術細節上有些差異。另一個差別在于名詞性成分不單單是詞,還包括由名詞、數詞、量詞或代詞為核心的短語,以及名詞性的非自由語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