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念要明確
一、什么是概念
1.一位小學老師的自然課——談如何理解和形成概念
下面是一位小學教師在一年級的自然課中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形成“動物”概念的對話過程:
老師:雞、鴨、豬是動物還是植物?
學生:是動物,不是植物。
老師:為什么說它們是動物呢?
學生:因為它們都會叫喚,而植物不會叫喚。
老師:對嗎?蚯蚓是不是動物?
學生:是。
老師:蚯蚓不是不會叫喚嗎?
學生:蚯蚓會爬,會爬會走的都叫動物。
老師:魚不會爬,不會走,只能在水里游動;鳥會飛,它們不是動物嗎?
學生:它們是動物,因為,它們都會活動,能活動的東西才叫動物。
老師:對了,能活動的東西才叫動物。可是飛機會飛,也會活動,是不是動物呢?
學生:不是。飛機自己不會飛,是人開動的,它沒有生命,是人造的。
老師:對了,能自己活動的,有生命的,才叫動物。
很明顯,這位老師是在通過引導學生逐步去識別動物和其他非動物對象的不同特點,而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動物”這個概念的。當然,小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必然還是很膚淺的,但他們總是在不同程度上把握了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點或本質(與其他對象的區別點在不同層次上反映了對象的本質),這就基本滿足了形成概念最主要的要求。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給概念下這樣一個定義:
概念是通過揭示對象的特點或本質來反映某個或某類對象的一種思維形式。
由這個定義可見,概念對一定對象的反映,總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反映對象所具有的特點或本質,比如,前述“動物”概念所反映的形形色色動物所共同具有的能活動、有生命等特點或本質;另一方面是反映具有這些特征或本質的一個個或一類類對象,如各種各樣的動物。對象的特點或本質反映在概念中,就構成了概念的內涵;而被概念所反映的一個個、一類類對象,就成為概念的外延。
任何一個概念都包含有內涵和外延這兩個方面,它們構成了概念最基本的邏輯特征。
比如,數學老師在解釋什么是“奇數、偶數”時說:
奇數:不能被2所整除的整數。如+1、-1、+3、-3……
偶數:能被2所整除的整數。如0、+2、-2、+4、-4……
這是對“奇數”和“偶數”分別提出的定義。這兩個定義中的前一句話及其表達的判斷是分別對“奇數”和“偶數”概念內涵的揭示;后面的“如……”則分別是對這兩個概念外延的列舉。因此,要正確理解和把握一個概念,就必須正確理解和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根據上面對概念的說明還可看出,
概念作為一種思維形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必須借助于一定的物質材料才能存在和表達出來。
這種物質材料就是語言中的語詞。比如,前述一年級小學生形成“動物”概念的過程,就是借助于現代漢語中的“雞”、“鴨”、“豬”、“蚯蚓”、“魚”、“飛機”以及“叫喚”、“游動”、“自己活動的”、“有生命的”……這樣一些語詞來逐步完成的。離開了這些語詞(“雞”、“鴨”、“豬”、“動物”等),概念就無從表達,自然也就無法存在。事實上,任何一個概念我們都是通過相應的語詞或詞組來表達的。比如,在現代漢語中,就是“雞”、“鴨”、“魚”、和“動物”這些語詞來表達雞、鴨、魚、動物等概念的;在英語中則是用“chicken”、“duck”、“fish”和“animal”等語詞來表達雞、鴨、魚和動物這些概念的。
這些能表達概念的語詞也就是邏輯學中所說的詞項。在現代漢語中,一般地說,語詞中的名詞、代詞、數詞、量詞、動詞、形容詞等可以表達概念,因而可充作詞項;當語詞中的副詞、連詞等具有一定含義時也可表達概念;而語助詞、象聲詞等沒有實際含義,因而也就不能表達概念,不能充作詞項。

2.《宿山房即事》說明了什么?——不同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
宋太宗雍熙年間,有個自認為詩才橫溢的人寫了一首《宿山房即事》:
一個孤僧獨自歸,
關門閉戶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時分,
杜鵑謝豹子規啼。
這一首所謂的詩,都是用同義詞或近義詞寫成的。啰啰嗦嗦,反反復復,詩味不多,但它卻表現了概念同語詞之間的區別,即二者并非完全是一一對應的。比如,在第一句中,“一個”、“孤”僧、“獨自”,雖然語詞不同,表達的卻是同一個概念(“獨個”);第二句的“關門”、“閉戶”、“掩柴扉”,語詞形式不同,表達的概念仍是同一個概念(“關門”);第三句的“半夜”、“三更”、“子時分”,語詞形式還是不同,表達的卻是“半夜”這同一個概念;第四句中“杜鵑”、“謝豹”、“子規”,其中后二者是杜鵑的別名,因而這三個語詞所表達的仍然是反映同一個對象的同一個概念。這就清楚表明,同一個概念不僅可以用不同的民族語言(比如漢語或英語)來表達,即使是在同一民族語言中,也可用不同的語詞來表達。
3.小王買書“講”了些什么?——同一語詞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
先來看以下這幅圖:

高一班學生小王,在地攤上看到了一本講邏輯的通俗讀物,他高興得連話也講不出來,急忙同攤主講價兒。攤主說:“這本書講表面是舊了點,但講內容確實很精彩,想要個高價錢。”小王卻回答說:“什么表面舊了點,是你不講衛生把書弄得臟兮兮的,還能要什么高價呢?”
在這幅圖表達的故事中,“講”這個語詞一共用了五次,但每次所表達的卻是不同的概念。即分別表達了“講述”、“說”、“商量、商議”、“就某方面而論”、“講求、講究”這五個不同的概念。這也就是說,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是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的。而這一點,是我們在言語或寫作中應當特別注意的。否則,如果把同一語詞在不同語境中所表達的不同概念誤認為是同一的概念,就會犯混淆概念的邏輯錯誤。
比如,有一個中學生,到農村去參觀后寫了一篇作文,其中有這么一段:
我這次到農村去,看到廣大農民生產熱情空前高漲,大災之年,奪得了大豐收,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大有提高。我一定要珍視這次大豐收,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中去。
其中的“大豐收”這個語詞出現兩次,但兩次表達的概念不盡相同,前一次表示“農作物大豐收”,后一次表示“思想上的大豐收”。而在這位中學生的敘述中卻將它們混同起來了,使人感覺到他是要把這次“農作物大豐收”,貫徹到自己日常生活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