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小學的語文教學,無論采取什么方式,無論使用什么樣的教材,語法總是非教不可的。要教語法就得有個語法系統。而漢語語法學界在系統方面見解很分歧,這個情況是大家熟悉的。那么,要進行語法教學就必須首先解決教學上的語法系統問題。解決語法系統問題不是一件容易事。過去很有一些語法學者企圖這樣做,可是沒有成功。人民教育出版社為了編寫漢語教材,做了不少努力,終于使這個困難的問題暫時得到了一個初步的解決,提出了一個暫擬的、漢語教學中使用的語法系統。
中小學的語文教學,無論采取什么方式,無論使用什么樣的教材,語法總是非教不可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部在考慮這個語法系統的時候確立了兩個原則:1.盡可能地使這個系統能把幾十年來我國語法學者的成就融會起來;2.盡可能地使這個系統的內容(從立論到術語)是一般人,特別是中學的語文教師比較熟悉的(《語法和語法教學》6~7頁)。——應該說明,語法學界很多人參與了構擬這個系統的工作,語法學者和語文教師很多人提供過意見,不過因為主其事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以這里就簡單地這樣說了。
這兩個原則是好的,但是,這兩個原則是不可能處處遵守的,我們也不應該要求編輯部嚴格地遵守(所以加上兩個“盡可能”)。
一部書如果沒有它的特點,也就往往沒有它自己的體系,因而成為一種壞作品。教科書似乎可以例外;但是,在漢語語法體系莫衷一是的今天,教科書也不能不在紛繁的語法理論中有所取舍,這就需要有眼光,有決斷。所謂“兼采各家之長”只是一種理想;實際上,在兼采了各家之長以后,必須“自出機杼”,否則各家之長即使不打架,也會像一盤散沙,組織不起來。這上頭還要求一些新東西,沒有新東西就無從駕馭全局。由此看來,這個暫擬的語法系統決不僅僅是把幾十年來我國語法學者的成就融會起來,而必須增添若干新的血液;它決不能使它的內容完全是中學語文教師所熟悉的,因為有時候沒有新的論點和新的術語就無從融會各家之長。
一部書如果沒有它的特點,也就往往沒有它自己的體系,因而成為一種壞作品。
除了這兩個原則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編輯部勉力遵守然而并沒有明白表示出來的,那就是重視漢語語法結構的特點,盡可能依照語法特點而不是依照意義范疇去分析漢語語法。這一個原則就構成了這個語法系統的最大的特點。
舉例來說,“天、馬、桌子、葡萄”等等都是名詞,憑什么說它們是名詞呢?依照一般的說法,凡指稱人物的詞叫做名詞。平常我們所了解的人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那么,“思想、意志、力量”算不算名詞呢?特別是“思想”和“想念”相比較,如果單從意義上看,簡直分不清它們是動詞還是名詞。但是,如果從語法特點上看,問題就清楚得多了。《漢語》課本里說:“名詞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可以用數量詞作定語;2.不能用副詞作定語;3.名詞作謂語,一般要求前邊有判斷詞‘是’,構成合成謂語。”(第三冊35—36頁)拿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馬上可以斷定“思想”是名詞,“想念”不是名詞,因為我們說“一種思想”,不說“一種想念”;說“不想念”,不說“不思想”;說“這是正確的思想”,不說“這是正確的想念”。
這種重視語法特點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受了蘇聯語言學的影響。
這種重視語法特點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受了蘇聯語言學的影響。
所謂把各家的成就融會起來,一個不留神,就會炒成一盤大雜燴。融會要有融會的標準,而重視語法特點這一個原則就是對于各家取舍的一個標準。
語法特點是有關語言的結構形式的問題,在語法研究上,它為什么比意義范疇更加重要呢?馬克思主義不是說“內容決定形式”嗎?為什么現在讓形式來決定內容呢——這樣辯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語法特點的本身就是由意義的范疇來決定的,至于意義范疇如何決定語法形式,卻又取決于語言的民族特點。因此,如果單看意義范疇而不管民族特點所決定的語法形式,那就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