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象與魏晉玄學(第三版)
- 湯一介
- 1411字
- 2020-09-24 13:30:11
出版說明
1912年11月31日,梁啟超先生在北京大學作講演,北京大學校“之所以異于普通學校而成為最高學府者”,“曰研究高深之學理,發揮本國之文明,以貢獻世界之文明是焉”,大學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學理,大學校之學課,又復網羅人類一切之系統智識,則大學校不僅為一國高等教育之總機關,實一國學問所在,可視為一學問之國家也。且學問為文明之母,幸福之源。一國之大學,即為一國文明幸福之根源,其地位之尊嚴,責任之重大,抑豈我人言語所能盡歟!”蔡元培先生長北京大學后,對北大的第一個改革就是要改變學生把上大學作為“升官發財之階梯”的陳舊觀念,明確“大學專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他解聘了一批不學無術、誤人子弟的教師,推行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不拘一格地聘請了一批學有專長的中外教師,建立研究所,組織學術社團,舉辦學術講座,創設學術刊物,鼓勵教師和學生研究學問。他還在校行政會議下設立由專家組成的大學出版委員會,協助校長審查出版圖書,規劃出版事務,并設立獨立的出版部,公開出版大學的講義、學術著作和文獻資料。北大的學風為之一變,很快成為中國的學術研究中心。李大釗先生在《本校成立二十五年紀念感言》中說:“只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只有學術上的建樹,值得‘北京大學萬萬歲’的歡呼。”
百年來,北京大學與中國的科學、教育和學術文化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北大深厚的文化積淀、嚴謹的學術傳統、科學的創新精神、寬松的治學環境、廣泛的國際交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聲中外的學術大師和學者教授。他們堅守教育和學術文化陣地,在各自從事的領域里,寫下了在中國學術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論文和著作。“北大名家名著文叢”精選百年來,北大學者撰寫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著作,旨在集中反映北大幾代學者的學術成就,展現他們的治學風范,同時,也向中國和世界展示北大在中國教育和學術文化發展中無可替代的地位。
從1995年起,北大出版社開始啟動“北大名家名著文叢”項目,計劃出版100位北大名家的百余部著作。1997年,北京市政協委員、香港企業家楊超成先生到北大出版社參觀時,得知北大出版社的“名家名著”項目,慷慨捐助50萬港元,資助十位學者著作的出版。至2003年,已出版馮友蘭、陳岱孫、湯用彤、翦伯贊、唐鉞、費孝通、鄭天挺、鄧廣銘、周一良、吳組緗、宗白華、王瑤、楊周翰、王憲軍、周祖謨、許淵沖、趙靖、陳貽焮、田余慶、湯一介、張國華、趙齊平、袁行霈等著名學者的論著26種。在國內外學術文化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所有的品種被重印,有的印書超過5萬多冊。有多種著作還向海外轉讓了版權。
“北大名家名著文叢”所選作品的作者是在北大任教(或任教過)的學者和教授的著述。曾在北大學習過但未在北大工作過的不在選編之內;所選作品的作者是自己獨立完成的;所選作品是在中國學術史上有影響的著作,或是某一學科和學術領域里的開山之作。中國現代學術的發展是與譯介外國學術密切相連。近代的學者在譯介外國思想和文化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譯作常常是他們思想和學識的集中體現,如嚴復的譯作《天演論》等,由于本社另設《未名譯庫》,凡北大名家的譯作本叢書中不再收入。
名家名著即需要經過歷史的長期檢驗,也需要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補充。由于我們學術素養的限制和經驗的缺乏,本叢書的編選工作中存在不少疏漏,希望學術界、讀書界的朋友,尤其是北大的教師和校友們提出批評建議,以使“北大名家名著文叢”這朵學術之花在中國的學術出版中綻放的更加絢麗燦爛。
200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