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通俗文學十五講
  • 范伯群 孔慶東
  • 2736字
  • 2020-09-24 13:27:02

第一講
俗文學概說

一 俗文學之內涵

文學巨樹,拔地參天。在它的母體上,又分叉為“雅”、“俗”兩大支干,雙雙生長繁衍。但是,這棵巨樹在胚芽狀態時,卻是俗而又俗的。文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以“通俗”起家的。魯迅說:

我想,在文藝作品發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后的。詩歌起于勞動和宗教。其一,因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所以從單純的呼叫發展開去,直到發揮自己的心意與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韻調;其二,是因為原始民族對于神明,漸因畏懼而生敬仰,于是歌頌其威靈,贊嘆其功烈,也就成了詩歌的起源。至于小說,我以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勞動時,既用歌吟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到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種事情以消遣閑暇。這種事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所以詩歌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1]

那就是說,詩歌在起源時,所謂詩人都只是“杭唷杭唷”派——在勞動中發出協調的有節奏的呼聲而已;至于小說,也決不會是“之乎者也”的長長一大篇。可以想見,人類剛有了簡單的語言,不過是記敘一件有趣的小事,借以釋放勞動時之疲勞而已。這豈不都是俗而又俗的“作品”?但自人類社會進展到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有所分工時,雅文學就有了從文學母體上發芽分叉的可能性了。但即使是分了叉,雅文學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還是時時吮吸俗文學的乳汁而使自己茁壯的。《詩經》中原有不少作品就是古代的民歌、民謠,經過文人的搜集、刪訂和編纂,將它們升格為雅文學。詩三百篇竟被后人視為詩之源,詩之巔,好像與俗文學毫無關系似的。《楚辭》中的一部分也是來自民間;古代的五言詩最初也是在民間生發的。漢代的樂府,唐五代的詞曲,元代的雜劇等等稱譽千秋的當年的新興文體,莫不是萌發于民間。唐宋的講經、講史、說話的本子,均稱為話本,則是小說體裁的遠祖。中國文學史上的“擬”字,就帶有學習、摹擬、模仿之意。樂府之于擬樂府,話本之于擬話本,彈詞之于擬彈詞,就意味著文人吸取民間大地的養料,學習民間的形式與體裁而脫胎的品種。可是一旦雅文學以正統自居時,就往往居高傲視俗文學,俗文學就往往受到歧視和被冷落,為一些學士大夫所鄙夷,甚至不屑一顧,于是也就跨不進文學史的門檻,終于被拒之于大雅之堂之外,因此,有人稱俗文學是“文學的不登大雅之堂之母”。

在文學之樹上,雅文學固然枝繁葉茂,而俗文學亦郁郁蒼蒼。它如水銀瀉地般無孔不入地深深滲透于民間,像血液循環于大眾的血脈之中,成為市井下里巴人的主要精神食糧。雅俗文學雖是文學母體上的分支,但它們也各有著自己的一個龐大的家族。就俗文學而言,在它的大家族中有著自己的嫡裔子系。從古至今,它們日積月累,流變發展,逐漸形成了四大子系。概述如下:

其一是通俗文學子系,如通俗小說、通俗戲劇等等。魯迅說:“至于宋之平話,元明之演義,自來盛行民間。”[2]此后,中國的章回小說,更是浩如瀚海。有的作品已成為小說中之名著,甚或經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金瓶梅》等等。前三者在民間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中早有流傳,而后分別由施耐庵、羅貫中和吳承恩集其大成,并進行提煉加工,運用其豐富的閱歷和想像,以及他們各自的文學功力、文學才華,甚至對原型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而成為不朽的巨著。《金瓶梅》可說是中國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說部,它運用了《水滸傳》中潘金蓮與西門慶的茍合關系的情節梗概加以繁衍生發,寫成了一部洞察世情的“憤書”,雖是文人之作,但《金瓶梅》卻屬市井文字。它也是通俗小說。

其二是民間文學子系。主要是指群眾集體口頭創作,經過口頭流傳,并不斷地集體修改、加工的口頭文學作品,嗣后才進入記錄和整理階段,凝固成為有形的文字。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民歌、民謠就是我國通俗詩歌取之不盡的珍奇寶庫。在這個領域中也不是沒有文人的撰作,例如,那種既來自民間,又常有文人涉獵其間的參與創作的通俗易懂的“竹枝詞”,它們為文化史與民俗學提供了豐富的形象資料,讓人們知道某一時期的社會面容。而像《馬凡陀山歌》等文人創作的政治諷刺通俗詩歌,在數量上倒是有限的。

其三是曲藝文學子系,或叫做講唱文學、說唱文學。這種曲藝文學是古代民間說唱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而凝成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是民間藝人口頭創作和部分文人擬作互相結合、互為提高的曲藝說唱底本。這些“文本”的語言往往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當“文本”通過藝人的演唱訴諸人們的聽覺時,能給受眾以很高的藝術享受和娛樂效應。例如王少堂將《水滸傳》中僅500字的一段情節,擴充成上萬字的《斗殺西門慶》,那些扣人心弦的懸念,跌宕起伏的情節,莊諧妙趣的人物,繪聲繪色的表演,令聽眾感到這位名藝人不僅是出色的藝術家,而且也是一位語言大師。我國之所以要成立“王派水滸學會”,就是為了繼承和弘揚這筆豐碩的俗文學遺產。就曲藝文學中的曲種而言,在明代,我國的曲種只是數以10計,可是由于我國是56個民族的大家庭,又加上幅員遼闊,各民族曲種和地方曲種繁衍交匯,新曲種不斷破土,并在民間得以茁壯,到近代已發展為將近400種曲種,這是俗文學中的一彪軍馬,簡直可稱為一個龐大的軍團。

其四是現代化的音像傳媒中屬于大眾通俗文藝的部分,包括電視這個有空前影響的傳播媒介。“活版印刷引起了西方第一次信息革命,而有了電視,我們正處于第二次信息大革命中。”[3]現在還有網絡,網絡也是一次信息大革命,在網絡文學中也有大量的通俗文學作品;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目前電視卻更有廣泛的群眾性。它每天面對億萬觀眾,而其中的文藝作品,極大部分是屬于通俗范疇,大量的連續劇的選材與構思方式以及總體設計及語言特色,皆面向市井;有的甚至長達100集以上,西方對有些作品稱之為肥皂劇,頗有貶義,卻也有觀眾樂此不疲。許多通俗唱法的歌曲中的歌詞,也具通俗詩文的特色,有的呼喚出了愛情的甜蜜或是煩惱,有的則是抒發人生的某種見解,雖不一定是傳揚了哲理,卻也代表了市井俗眾的一種“活法”……。由于電視是一種深入到每家每戶的客廳甚至臥室的傳播媒介,因此,不僅俗眾喜愛,將周末和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慷慨地獻給了它;就是若干過去不屑于閱讀通俗文學的知識分子也通過它或多或少地接觸通俗文學,于是也對它的娛樂消遣性功能產生了一定的理解情緒。

以上四大家族就是俗文學分支的大體內涵。而我們這本教科書要著重講述的則是通俗小說,也旁及通俗戲劇。民間文學與曲藝文學另有它們獨立的學科體系,我們在這本教科書中就不再涉及了。

[1]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8卷31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版。

[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8卷1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版。

[3] 拉什沃思·基德:《電視文化的影響》,轉引自《〈美國通俗文化簡史〉編者前言》,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达市| 四川省| 金阳县| 湾仔区| 河间市| 通山县| 瑞昌市| 石屏县| 宁乡县| 拉孜县| 高雄县| 芦山县| 新乡市| 光山县| 青铜峡市| 阳山县| 华阴市| 凤凰县| 舟山市| 仁化县| 徐闻县| 日土县| 邢台县| 建昌县| 晋州市| 闽清县| 保靖县| 济宁市| 伊吾县| 阿荣旗| 镇雄县| 灵寿县| 深泽县| 察隅县| 广宗县| 高台县| 惠州市| 贡山| 武穴市| 白银市|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