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新區發展報告2018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4296字
- 2020-09-17 18:13:32
二、新時代新區建設發展的總體環境
(一)面臨新形勢新機遇
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國家級新區作為國家重大改革發展任務的承載者、區域發展排頭兵和先行軍,必須科學判斷形勢,才能在新時代把握新機遇、創造新優勢、承載新使命。
1.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變化為新區開放合作帶來了新機遇
從2017年開始,全球經濟提速,由弱復蘇逐步走向復蘇,預計2018年和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幅度將進一步加大。全球新舊動能正加快轉換,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并蓬勃發展,創新戰略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需求,這將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新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孕育崛起,國際分工體系加速演變,全球價值鏈深度重塑,為經濟全球化賦予新的內涵。我國在全球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為激發世界經濟活力、完善全球經濟規則的重要力量。新區作為我國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樹立國際眼光,對標先進規則,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平臺,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打造開放層次更高、合作領域更廣、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新區全面發展提供了新指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這一判斷,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賦予黨的歷史使命、理論遵循、目標任務以新的時代內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新區應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和當代中國發展變革的新特征,主動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以新的思想武裝、新的理念舉措、新的精神面貌,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來思考與謀劃新區的發展。
3.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新區加快動能轉換提出了新要求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也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國家正在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以及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新區的高質量發展要有更高要求,要更進一步、再上層樓。在標準上更高一層,在優勢領域上要更體現特色,始終在質量和效益上走在全國前列;在時間上要先行一步,主動探索新機制、出臺新政策、嘗試新方法,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高質量發展新樣本;在路徑上更加優化,在總結吸收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驗成果基礎上,以更高的要求,探索形成比其他地區更先進、更高效的推進路徑,始終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4.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為新區發展拓展了新空間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河北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解決好“三農”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定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等等。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為新區建設發展拓展了新空間、指明了新方向,為新區更好地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了新路徑。各新區應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要求和自身區位定位,把握機遇、探索創新,一方面主動對接融入,不斷豐富新區發展內涵、拓展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切實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服從服務于重大戰略實施。
5.雄安新區規劃發布實施為新區高水平規劃建設樹立了新標桿
2017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批復,進一步明確了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功能定位、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和組織保障,為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河北雄安新區提供了根本遵循方針。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決策、親自推動,為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指明了方向。各新區應主動對標雄安新區建設要求,認真學習、科學借鑒雄安模式,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努力創造“新區質量”,培育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高水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區。
(二)應對新挑戰新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新區發展仍然面臨許多挑戰,部分新區發展還存在困難和問題,需要在今后建設發展中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1.區域比較優勢有待進一步提升
部分新區由于受區位條件、發展基礎、建設時間等約束,在所在地區經濟發展全局中的分量尚顯不足,在引領和支撐區域發展方面的作用還不夠突出,以點帶面的發展格局有待強化。個別新區尚存在產業結構不均衡,創新能力不足,高新技術產品自主研發和轉化能力較弱等問題。
2.新舊動能轉換有待進一步加快
部分新區經濟增長任務壓力大,新發展理念還沒有完全貫徹到位,在產業選擇上仍然固守老路子,高新技術產業和具有引領性的新興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偏低、規模偏小。個別新區缺少實力強、潛力大、成長性好的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沒有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有的新區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項目數量、搞項目堆砌,輕項目質量和產業生態培育的現象。
3.重大改革創新有待進一步深化
部分新區在改革探索和制度創新等方面與國家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改革重點不突出,問題導向不明確,主體責任不清晰,不善于啃“硬骨頭”,能在全國層面推廣的含金量高的改革成果不足。部分新區因規劃范圍與行政區域不一致,統計范圍不清晰、統計指標體系不完整、統計數據缺乏科學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級新區發展質量評估的準確性和可比性。
4.集約開發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部分新區遠離老城區,城市功能不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供給不足,人口數量增長緩慢,工作在新區、住在老城區的情況還普遍存在。個別新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低、內部功能片區劃分細、企業項目落地分散等問題,這種大規模、粗放式的開發建設模式給新區發展帶來了融資風險和環境壓力。
(三)承載新使命新任務
未來5~10年是新區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各新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突出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明確新思路、探索新機制、推出新舉措,大力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塑造新優勢,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把新區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排頭兵和示范樣本。
1.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領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大部分新區已經在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上有了大幅提升,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在高質量發展上先行一步。各新區要積極探索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帶來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供給體系的水平與效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科技創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污染防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率先取得新進展,真正實現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努力將新區建設成為新經濟產業的集聚區。
2.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和戰略方向,“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正深入實施,這些重大戰略需要統籌謀劃,全面推進;需要有條件的地區和平臺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先行先試,形成引領示范;需要重點地區率先突破,形成支撐。各新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服務重大戰略,牢牢把握重大戰略實施帶來的新機遇,積極打造示范平臺,不斷提高對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度,與周邊地區形成產業、資源等良性互動,成為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撐和引領轉型發展的關鍵節點,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新貢獻。
3.全方位擴大開放的重要窗口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戰略全局,推進對外開放理論和實踐創新,確立開放發展新理念,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倡導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各新區要發揮在沿海、沿江、沿邊開放中的區位優勢,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積極融入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提升商貿流通、產業投資、服務外包、跨境電商、合作研發等領域的開放合作水平。已經疊加自貿試驗區戰略的新區,要著眼于提高自貿試驗區建設質量,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強化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形成更多的制度創新成果。有條件的新區要積極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
4.深化改革創新的試驗田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決不能動搖,勇氣決不能減弱。在符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的前提下,各新區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形勢分析和研判,抓住機遇、贏得主動,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大膽先行先試,積極爭取更大自主發展權、改革權和創新權,統籌推進經濟社會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政策體系創新,探索出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為國家的全面改革發展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5.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樣板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更高的戰略地位,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各新區要深入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生態基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