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一帶一路”倡議與其他國際合作機制的比較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也遭遇了一些質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拿來和馬歇爾計劃、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相提并論。本節擬對這三個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目標定位的標志性跨區域合作機制,梳理它們的歷史背景、發展路徑與走向成果,比較其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差異,以供“一帶一路”達成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借鑒。

4.1 馬歇爾計劃的緣起、過程與成果

二戰后西歐百廢待興,經濟凋敝,基本生活用品嚴重短缺,農業收入不到大戰爆發時的50%,奧地利、意大利、希臘等國的工業產量不到戰前1938年的2/3,德國的工業產量僅是1938年的27%。歐洲大陸的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汽油等燃料也供不應求。同時,戰爭時期的聯盟結束,兩大政治陣營對峙端倪顯現。東歐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國家,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體系形成。資本主義陣營中美國一家獨大。美國以意識形態為主導,急欲在歐洲培植起能直接與蘇聯抗衡的資本主義集團勢力。在該背景下,馬歇爾計劃正式出爐,旨在通過有條件地支持、援助、干預和協調西歐經濟發展,推動西歐國家恢復戰后經濟,并使之納入美國設想和規劃設計的一體化發展軌道,幫助美國企業消耗過剩工業產能,實現美國資本輸出和全球擴張,形成美國對西歐的領導地位,同時遏止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擴張。馬歇爾計劃不僅是一個經濟計劃,更是一個涉及軍事援助、文化滲透、政治勢力范圍等的行動計劃。

馬歇爾計劃于1948年4月正式啟動,到1952年6月宣布結束,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西歐各國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物資、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約133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的援助方式是直接的美元援助,這主要針對商品物資和具體的工程或者項目融資,其中物資方面,早期主要是提供食物、養料、飼料等,后期生產設備的資助占比上升。在整個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美國進行了大量投資,為援歐共撥款約133億美元,其中贈款占89%,其余為貸款。盡管馬歇爾計劃所提供的援助資金在各受援國的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最高為希臘占13%,最低為瑞典只占1%,一般為3%~5%,但這些資金對經濟困難的西歐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刺激了其經濟的發展(見表1-2)。

表1-2 馬歇爾計劃西歐各國受援助情況(百萬美元)

img

對歐洲而言,美國的要求主要是體現在“歐洲經濟一體化”上。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強調“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復興是美國提供援助的條件。這一觀念要求歐洲經濟融為一體,打破戰前各國間貿易、關稅壁壘,縮小國與國的差別,創建歐洲經濟的一種新結構。歐洲在“經濟一體化”后對美國的依附,一方面有助于美國對蘇聯和德國進行“雙重遏制”,使美國有效承擔起大西洋聯盟中的領導責任和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減輕美國在歐洲的經濟負擔,尤其是取消歐洲國家間關稅壁壘的做法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馬歇爾計劃主要由美國經濟合作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ECA)和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OEEC)兩個機構負責實施落實歐洲經濟問題,協調分配援助物資等。OEEC于1948年4月16日由歐洲16個國家在巴黎簽署《歐洲經濟合作條約》后成立,后來逐步擴大成員國到非歐洲國家,并于1961年改名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幫助各成員國家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就業,成員國生活水準上升,同時保持金融穩定。

為了配合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在OEEC的協調下,歐洲于1950年9月成立了歐洲支付聯盟(European Payment Union,EPU),消除歐洲貨幣之間不可兌換的障礙和數量限制。EPU通過決定每個國家的配額來平衡歐洲國家相互之間的赤字,某國家為進口支付的總額超過了出口所得,該國可以從EPU獲得信用額度補齊差額,同時,EPU也具有有效的制裁機制要求其償還。這種制度在促進歐洲與美國自由貿易的同時,也使各個成員國可以確定對美元的精確匯率,促進了固定匯率的美元本位制的形成。

雖然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對于馬歇爾計劃的正面作用不應過分夸大,但該計劃的總體效果還是被西方所認同的。作為一個被普遍認為成功的投資計劃,馬歇爾計劃有其一定的積極價值效用,該計劃的實施有效促進了戰后的西歐經濟發展,為西歐經濟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1950年,西歐各國的生產已普遍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到1952年6月計劃結束時,西歐各國的工業產量比戰前增加了35%,農業生產增加了10%。西歐經濟的迅速發展也為美國的資本和商品輸出提供了更為廣大的市場。1955年至1965年,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額由30億美元猛增至139.85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6.6%;1953年至1965年,美國向西歐的出口占美國總出口額的比重由18.1%提高至31%,西歐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政治上,馬歇爾計劃鞏固了西歐資本主義政權與資本主義制度,降低了共產主義在西歐國家社會的影響力。同時,馬歇爾計劃推進了歐洲經濟、貿易上的一體化發展,推動形成了歐洲合作組織雛形,并最終促成了歐洲經濟新秩序。

4.2 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

2011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印度金奈發表的演講中首次對外宣布了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呼吁打造一條以阿富汗為核心,貫穿中亞至南亞的交通與貿易樞紐,并試圖建立一條由其主導的“新絲綢之路”,但因其進展緩慢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序推進,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再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新絲綢之路”(The New Silk Road)概念出現在1997年10月,美國參議員布朗巴克在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亞和高加索研究所負責人弗雷德·斯塔爾教授密切合作下最早提出了有關“新絲綢之路”的提案。后來,該想法在斯塔爾教授2005年夏季提出的大中亞計劃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發展。他主張美國應以阿富汗為中心,推動中亞、南亞在政治、安全、能源和交通等領域的合作,建立一個由親美的、實行市場經濟和世俗政治體制的國家組成的新地緣政治板塊,從而實現美國在中亞和南亞的戰略利益。時任美國總統布什采納了該計劃,將涉及中亞國家的事務從美國國務院歐洲局轉出,與南亞事務合并在一起處理。奧巴馬總統上任后,受阿富汗、巴基斯坦形勢惡化所困,為盡快結束阿富汗戰爭,提出了以“先增兵、后撤軍”為主要內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戰略,大中亞計劃進入了新的階段。2011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印度金奈的演講中首次宣布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并于同年9月正式提出該計劃。其主要構想為:以阿富汗為樞紐,將中亞、西亞等能源資源充沛的國家與經濟迅猛發展的印度及東南亞地區連接起來,從而打造一個覆蓋中亞、西亞和南亞的經濟、交通、貿易發展網絡,實現區域間的資源流動與優勢互補,聲稱該計劃的實施將“使整個地區經濟走向繁榮,中亞、南亞地區趨向穩定”。同年10月,美國國務院向美國駐有關國家大使館發出電報,要求將美國的中亞、南亞政策統一命名為“新絲綢之路”計劃,并將其向國際伙伴通報。這標志著該計劃正式成為美國的官方政策。

作為美國對阿富汗戰略轉型的重要標志,“新絲綢之路”計劃表明,美國對阿富汗戰略已從注重北約的作用并奉行軍事第一、經濟第二,過渡為倚重地區國家,以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并通過依靠地區國家力量開展非軍事戰略,為美國在阿富汗撤軍后的中亞地區控制奠定基礎。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的提出既有美國國內因素的推動,也是阿富汗局勢及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轉移的客觀要求。美國國內,民眾厭戰情緒和反戰呼聲上升,同時,維持高額戰爭開銷對于美國經濟復蘇產生極大的消極作用,久拖未決的阿富汗戰爭讓美國財政難以為繼。2011年3月美國國會研究機構(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報告指出,自“9·11”事件后,美國在軍事行動中共投入1.283萬億美元,其中4444億美元用于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約占美國全部戰爭開支的35%。從阿富汗局勢看,安全與社會環境不容樂觀,反美主義盛行,北約聯軍內部出現矛盾。經濟上,經過多年戰亂,阿富汗以農牧業為主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2011年4月數據顯示,2010年阿富汗國內生產總值僅156億美元,在184個成員中排名第108位,人均GDP僅517美元,位列第169。戰亂導致阿富汗國內生產、生活物資匱乏,有6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支出,有近94%(4162億美元)用于直接軍事行動,而通過美國國際開發署提供給阿富汗的援助只有251億美元,約占全部費用的6%。這給阿富汗及整個地區的民眾留下了美國“只反恐不顧民生”的負面形象。

“新絲綢之路”計劃原計劃將重點放在能源、物流通道的建設和區域經濟合作上。然而其隨后的推行并不順利,并未獲得南亞、東南亞、中亞、中近東國家的支持。眾多項目僅停留在紙面上,幾乎沒有產生值得重視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成果。同時,2014年底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以來,阿富汗國內局勢始終沒有好轉的跡象,境內恐怖活動頻發。據聯合國駐阿富汗援助團報告,2014年,阿富汗沖突導致10548名平民死亡,2015年該數字達到11002人,2016年進一步上升為11418人,為2009年開始有此項統計以來的最高值。美國阿富汗重建特別監察長報告顯示,2016年1月底,阿富汗政府僅控制70.5%的國家領土;到5月底,下降為65.6%;到2017年5月底,阿富汗政府僅控制或影響全國407個區縣中的59.7%,較之上一年同期減少了5.9個百分點。

4.3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前身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SEP,也稱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新西蘭、智利、新加坡和文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2005年5月28日,四國協議發起跨太平洋伙伴關系,成員之間彼此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以及投資等領域相互給予優惠并加強合作。該協議的重要目標之一為建立自由貿易區。2008年,美國政府決定啟動與P4的談判,并邀請澳大利亞、秘魯等國一同加入談判。2009年11月,美國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計劃,澳大利亞和秘魯同意加入。美國借助已有協議,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開始全方位主導TPP談判。自此,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更名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進入發展壯大階段,馬來西亞、越南等國紛紛加入。2016年,TPP取得實質性突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12個國家在新西蘭奧克蘭市正式簽署了TPP協定。這12個國家加起來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達到40%,超過歐盟。2017年1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命令,宣布美國退出TPP,標志著美國貿易政策進入新的時期。TPP生效的關鍵條件之一就是完成國內法律程序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占12國GDP總和的比重不得低于85.0%。鑒于美國的GDP占12國GDP總和的60.3%,特朗普宣布退出TPP使TPP何去何從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目前,其余11國仍在進行TPP相關談判,日本等國希望繼續推動TPP11盡快生效,但仍未有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劉悅,陳哲,李佳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芜市| 龙里县| 赤峰市| 诏安县| 汪清县| 临夏市| 彭州市| 合肥市| 金山区| 伽师县| 开平市| 呼玛县| 沅陵县| 荣成市| 昆明市| 中超| 象州县| 普兰店市| 怀仁县| 耒阳市| 临汾市| 兴山县| 马龙县| 晴隆县| 凯里市| 应城市| 烟台市| 临泉县| 芒康县| 拜泉县| 唐河县| 临漳县| 视频| 安阳县| 泽普县| 潮州市| 台东县| 长岭县| 龙胜| 泰顺县| 吉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