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計劃主要由美國經濟合作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ECA)和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OEEC)兩個機構負責實施落實歐洲經濟問題,協調分配援助物資等。OEEC于1948年4月16日由歐洲16個國家在巴黎簽署《歐洲經濟合作條約》后成立,后來逐步擴大成員國到非歐洲國家,并于1961年改名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幫助各成員國家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就業,成員國生活水準上升,同時保持金融穩定。
“新絲綢之路”(The New Silk Road)概念出現在1997年10月,美國參議員布朗巴克在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亞和高加索研究所負責人弗雷德·斯塔爾教授密切合作下最早提出了有關“新絲綢之路”的提案。后來,該想法在斯塔爾教授2005年夏季提出的大中亞計劃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發展。他主張美國應以阿富汗為中心,推動中亞、南亞在政治、安全、能源和交通等領域的合作,建立一個由親美的、實行市場經濟和世俗政治體制的國家組成的新地緣政治板塊,從而實現美國在中亞和南亞的戰略利益。時任美國總統布什采納了該計劃,將涉及中亞國家的事務從美國國務院歐洲局轉出,與南亞事務合并在一起處理。奧巴馬總統上任后,受阿富汗、巴基斯坦形勢惡化所困,為盡快結束阿富汗戰爭,提出了以“先增兵、后撤軍”為主要內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戰略,大中亞計劃進入了新的階段。2011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印度金奈的演講中首次宣布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并于同年9月正式提出該計劃。其主要構想為:以阿富汗為樞紐,將中亞、西亞等能源資源充沛的國家與經濟迅猛發展的印度及東南亞地區連接起來,從而打造一個覆蓋中亞、西亞和南亞的經濟、交通、貿易發展網絡,實現區域間的資源流動與優勢互補,聲稱該計劃的實施將“使整個地區經濟走向繁榮,中亞、南亞地區趨向穩定”。同年10月,美國國務院向美國駐有關國家大使館發出電報,要求將美國的中亞、南亞政策統一命名為“新絲綢之路”計劃,并將其向國際伙伴通報。這標志著該計劃正式成為美國的官方政策。
作為美國對阿富汗戰略轉型的重要標志,“新絲綢之路”計劃表明,美國對阿富汗戰略已從注重北約的作用并奉行軍事第一、經濟第二,過渡為倚重地區國家,以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并通過依靠地區國家力量開展非軍事戰略,為美國在阿富汗撤軍后的中亞地區控制奠定基礎。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的提出既有美國國內因素的推動,也是阿富汗局勢及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轉移的客觀要求。美國國內,民眾厭戰情緒和反戰呼聲上升,同時,維持高額戰爭開銷對于美國經濟復蘇產生極大的消極作用,久拖未決的阿富汗戰爭讓美國財政難以為繼。2011年3月美國國會研究機構(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報告指出,自“9·11”事件后,美國在軍事行動中共投入1.283萬億美元,其中4444億美元用于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約占美國全部戰爭開支的35%。從阿富汗局勢看,安全與社會環境不容樂觀,反美主義盛行,北約聯軍內部出現矛盾。經濟上,經過多年戰亂,阿富汗以農牧業為主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2011年4月數據顯示,2010年阿富汗國內生產總值僅156億美元,在184個成員中排名第108位,人均GDP僅517美元,位列第169。戰亂導致阿富汗國內生產、生活物資匱乏,有6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支出,有近94%(4162億美元)用于直接軍事行動,而通過美國國際開發署提供給阿富汗的援助只有251億美元,約占全部費用的6%。這給阿富汗及整個地區的民眾留下了美國“只反恐不顧民生”的負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