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博弈(3)
- 經濟學常識1000問
- 孫豆豆
- 5013字
- 2014-03-24 15:43:46
在現代社會中,俱樂部制度及商會制度的發明,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交易頻率。由于俱樂部成員相對比較固定,從而在內部有更多的交易頻率,而人們會對會員的歷史和知名度有所評價。當成員違反交易規則或違約時,除了法律和其他外部途徑之外,可能會受到被驅逐出俱樂部的威脅。行會內部甚至會將其終生除名,一種事后懲罰,從而行會及商會的自律制度,更有利促進誠信制度的建立。這應用在銀行業上,便是法律界和銀行界人士經常呼吁的個人信用制度。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在博弈論上的解釋,便是使一次囚徒困境成為無限次從而獲得合作解,因為個人一次違反信用,可能會損害其終生收益,從而,誠信更可能建立。
未來影響現在嗎?
對未來的預期,是影響我們行為的重要因素。一種是預期收益:我這樣做,將來有什么好處;一種是預期風險:這樣做可能面臨的問題。這些將影響個人的策略,如學生讀書,為了將來考上好學校取得文憑,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收入。如果文憑一錢不值,就會影響學生的熱情。也影響與他人、社會的關系。
道德、法律、權力利益的劃分,都與“還要見面”有關。從消極的層面看,我們互不侵犯,是為了避免沒完沒了、兩敗俱傷的循環報應。例子:兩個原始人見面,一個拿著獸皮,一個拿著野果,他們都想把對方的東西據為己有。如果他們的見面是偶然的,可能相互搶劫;可是如果他們都生活在附近,考慮到對方家族的報復,搶劫的風險就大了。所以他們不去打對方的主意——所有權就這樣產生了。如果他們確實想得到對方的東西,他們可以選擇合作——以物易物,交易就這樣產生了。
天下有免費午餐嗎?
智豬博弈理論告訴了你一件事:天下是有免費午餐的,只要你足夠聰明,做一個聰明的小豬,讓他人心甘情愿為你提供午餐。
比如股市中,散戶投資者與小豬的命運有相似之處,沒有能力承擔炒作成本,所以就應該充分利用資金靈活、成本低和不怕被套的優勢,發現并選擇那些機構投資者已經或可能坐莊的股票,等著大豬們為自己服務。想把自己修煉成真正能掙錢的人,“小豬”就要記住,保存實力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在沒有確定“大豬”真的把行情給發動起來之前,決不輕舉妄動。一定不要忘記,在這次博弈中,小豬最好的策略是躺著不動。
此外,很多時候,小豬跟在大豬后面就是了,不要試圖沖在最前面。《孫子兵法》曰:不戰而屈人之兵,乃上策也。悄悄跟在別人后面走,便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策。
何謂協和謬誤?
在經濟學上,我們把那些已經發生、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稱為“沉沒成本”。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會白白損失掉。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沉沒成本不應該影響我們的決策,然而,挽回成本的心理作用往往在博弈中讓人做出非理性的決策,從而導致更大損失。博弈論專家經常將這種困境中的博弈稱之為協和謬誤。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來協和謬誤的危害有多么大:假設你買進一只股票,股價下跌;于是你又在這個價位買進(股民稱此為“攤平”),可是它又下跌……你再次購買的本意是減少損失,可是卻越陷越深!
對于協和謬誤的博弈來說,在沒有100%勝算的把握下,及早退出是明智的選擇。如果你不及時收腳回來,那你可能血本無歸!
現實經濟中,陷入協和謬誤困境的投資項目比比皆是,投資過半,行情卻急轉直下。到底是繼續投資還是決然退出,總是令投資決策者左右為難。實際上,沉沒成本就像是沉沒在冰山之間的泰坦尼克一樣,如果你不放棄它,就會跟它一起沉沒。所以,不要奢望你能夠打撈起已經沉沒下去的成本,還是放棄包袱,重新上路吧!
什么是非傳遞博弈?
非傳遞博弈是一個通過多種策略得到一個或者更多“循環”選擇的博弈。在非傳遞博弈中,如果策略A優于策略B,策略B優于策略C,并不能推導出策略A優于策略C。
非傳遞博弈的雛形是剪刀、石頭、布。在概率博弈(probabilistic games)中,以一種更微妙的方式違反傳遞律,常常被表述為一個概率悖論(probability paradox)。
自適用,還是非自適用?
納爾遜是新康德主義的小流派之一弗瑞斯派的代表。1908年他和他的學生格瑞林把下面的悖論發表在弗瑞斯派的一個文集上,通常稱為格瑞林悖論。
格瑞林悖論的內容是:如果一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適用于這個形容詞本身,比如“黑的”兩字的確是黑的,那么這個形容詞稱為自適用的。反之,一個形容詞如果不具有自適用的性質,就叫做非自適用的。在英語中:“Polysyllabic”(多音節的),“English”(英語的)這些詞都是自適用的形容詞,而 “monosyllabic”(單音節的)、“French”(法語的)這些詞就是非自適用的。現在我們來考慮“非自適用的”這個形容詞,它是自適用的還是非自適用的呢?如果“非自運用的”是非自適用的,那么它就是自適用的;如果“非自適用的”是自適用的,那么按照這詞的意思,則它是非自適用的,這就導出矛盾。
何謂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亦稱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因而整個社會的利益有所增加。
合作博弈研究人們達成合作時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問題。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種合作的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妥協。妥協其所以能夠增進妥協雙方的利益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就是因為合作博弈能夠產生一種合作剩余。這種剩余就是從這種關系和方式中產生出來的,且以此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間如何分配,取決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對比和技巧運用。因此,妥協必須經過博弈各方的討價還價,達成共識,進行合作。在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協的結果,又是達成妥協的條件。
什么是后動優勢?
后動優勢,是指相對于行業的先進入企業,后進入者由于較晚進入行業而獲得的較先動企業不具有的競爭優勢,通過觀察先動者的行動及效果來減少自身面臨的不確定性而采取相應行動,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例如:研發成本優勢、行業風險把握優勢等。
在經濟領域中,存在著市場進入次序優勢,包括先動優勢和后動優勢。先動優勢是指企業比競爭對手搶先一步進入市場就可以獲得較多的市場份額或競爭優勢。
后動優勢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
1。后動者的“免費搭乘”效應:后動者可能會在產品和工藝研究與開發、顧客教育、員工培訓、政府審批、基礎投資等很多方面比先動者節省大量的投資,卻可以從中獲益。
2。先動者鎖定了錯誤的技術或營銷戰略:由于市場初期,技術和顧客需求的不確定性和“非連續性”往往導致先動者的錯誤決策,而后動者可以從先動者的錯誤中吸取這些教訓,不再犯先動者曾經犯過的錯誤。
3。在位者慣性:由于沉沒成本的存在,組織僵化,企業不愿引進新產品或改進產品,不愿改革,而后動者作為一個追趕者,時刻都想抓住機遇從而取代先動者的地位,因而對企業的組織結構、技術、產品等都進行大量的革新,從而在與先動者的競爭中占有優勢。
你會像聰明的海盜那樣分金嗎?
有五個非常聰明的海盜,分別編號P1,P2,P3,P4,P5。他們一同搶奪了100個金幣,現在需要想辦法分配這些金幣。海盜們有嚴格的等級制度:P1 < P2 < P3 < P4 < P5。海盜們分配原則是:等級最高的海盜P5提出一種分配方案。然后所有的海盜投票決定是否接受分配,包括提議人。并且在票數相同的情況下,提議人有決定權。如果提議通過,那么海盜們按照提議分配金幣。如果沒有通過,那么提議人將被扔出船外,然后由下一個最高等級的海盜提出新的分配方案。
海盜們基于三個因素來做決定。首先,要能存活下來。其次,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得到最多的金幣)。最后,在所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優先選擇把別人扔出船外。
現在,假如你是等級最高的P5,你會做何選擇?直覺上,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你可能會選擇留給自己很少的金幣,以便讓大家同意自己的決策。然而,這和理論結果相差甚遠。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換個思維方向。與其苦思冥想你要做什么決策,不如先想想最后剩下的人會做什么決策。假設現在只剩下P1和P2了,P2會做什么決策?很明顯,他將把100金幣留給自己,然后投自己一票。由于在票數相同的情況下提議人有決定權,無論P1同不同意,P2都將實現自己的目的。
現在再把P3加進來。P1知道,如果P3被扔下海,那么游戲又將進行到上面的情況,P1終將一無所有。P3同樣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知道,只要他給P1一點點利益,P1就會投票支持他的決策。所以P3最終的決策應該是:(P3,P2,P1)→(99,0,1)
P4的策略也類似。由于他需要50%的支持,所以他只需賄賂1個金幣給P2就可以了。P2一定會支持他(否則輪到P3做決策,他就一無所有啦)。所以P4最終的決策是:(P4,P3,P2,P1)→(99,0,1,0)
P5的情況稍有不同。由于這次一共有5個人,所以他至少需要賄賂兩個海盜以使自己的決議通過。唯一的決策就是:(P5,P4,P3,P2,P1)→(98,0,1,0,1)
你知道謊言者悖論的起源嗎?
西元前6世紀,克利特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所有克利特人都說謊。”
這句話有名是因為它沒有答案。因為如果艾皮米尼地斯所言為真,那么克利特人就全都是說謊者,身為克利特人之一的埃庇米尼得斯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所說的這句話應為謊言,但這跟先前假設此言為真相矛盾;又假設此言為假,那么也就是說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說謊,自己也是克利特人的艾皮米尼地斯就不是在說謊,就是說這句話是真的,但如果這句話是真的,又會產生矛盾。因此這句話是沒有解釋的。
儲蓄真的是惡習嗎?
“節約悖論”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節儉悖論”、“節約反論”、“節約的矛盾”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但根據儲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的理論,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是惡的;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是好的,這種矛盾被稱為“節約悖論”。
節約的悖論是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它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長期中或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在,節約的悖論是不存在的。
什么是靜態博弈?
靜態博弈是指博弈中參與者同時采取行動,或者盡管參與者行動的采取有先后順序,但后行動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動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動。
價格戰博弈有哪些后果?
家電價格大戰對現代人來說已不陌生,彩電大戰、冰箱大戰、空調大戰、微波爐大戰……這些大戰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費者,而廠家價格大戰的結局是誰都沒錢賺。
價格戰對廠商而言意味著自殺。從價格大戰中我們可以引伸出兩個問題,一是競爭削價的結果;二是如果不采取價格戰,作為一種敵對博弈論,其結果會如何呢?
每一個企業,都會考慮采取正常價格策略,還是采取高價格策略形成壟斷價格,并盡力獲取壟斷利潤。如果壟斷可以形成,則博弈雙方的共同利潤最大。這種情況就是壟斷經營所做的,通常會抬高價格。另一個極端的情況是廠商用正常的價格,雙方都可以獲得利潤。從這一點,我們又引出一條基本準則:“把你自己的戰略建立在假定對手會按其最佳利益行動的基礎上”。在這種狀態下,每一個廠商或消費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別人已定的價格來進行決策。在這種均衡中,每一企業要使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結果導致了零利潤,也就是說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在完全競爭的情況下,非合作行為導致了社會所期望的經濟效率狀態。如果廠商采取合作行動并決定轉向壟斷價格,那么社會的經濟效率就會遭到破壞。這就是為什么WTO和各國政府要加強反壟斷的意義所在。
什么是冷酷戰略?
冷酷戰略是博弈論中的一個名詞,它又稱為“觸發戰略”(trigger strategies)。它是指參與人在開始時選擇合作,在接下來的博弈中,如果對方合作則繼續合作,而如果對方一旦背叛,則永遠選擇背叛,永不合作。
冷酷戰略的核心思想是對任何參與人的一次性不合作將觸發永遠的不合作,這一點意味著,在冷酷戰略下,參與人沒有改正錯誤的機會,所以才被稱為“冷酷”。但是因為冷酷的結果是雙方都沒有背叛對方的積極性,所以它是友善的。
博弈論已經證明,“冷酷戰略”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是雙方都有利的有效戰略。也就是說,冷酷戰略的嚴重后果,會促使無限次重復博弈的所有參與人積極地維持合作。
你要是獵人會怎么辦?
獵鹿博弈又稱獵鹿模型,源自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的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