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投資:低風險、高收益的菜鳥投資之道
- 流水白菜
- 5086字
- 2020-09-18 17:10:36
第五節 艱難的價值投資
私募基金經理馮柳說:很多人認為長線投資是最容易做的,只要買進不動就可以了,其實這完全是誤解。在所有的操作策略中,對長線投資的要求最高。需要對企業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對自己有著更為堅強的控制,清楚把握企業未來數年的發展趨勢,以投資的心態分享企業的成長。我非常認同。
(一)
對于投資來說,價值投資是深水區,研究企業非常難。一方面,有些時候,價值投資門檻確實很低,水清澈見底,比如前文提到的買封閉式基金,普通人都能理解,上過小學的人都能算清;再比如說搖新股,很多專職在家帶孩子的家庭主婦,利用一點閑暇時間,都能做得非常好,甚至收益高得驚人。
但價值投資,有些時候并不比成為鳥類學家來得更簡單。打個比方,如果你不花上千個小時學古文,你是看不懂那些連標點符號都沒有標注的古代文字的;如果你沒有花上千個小時學習外語,你就沒有能力去閱讀國外的原版文獻資料。但很多人以為價值投資就是花半個小時就能學會的投資工具,是金手指,是買了價值股就只會漲,只是漲得慢一點而已。
雖然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但一入場還是被砸暈了。我是2011年滿倉投資股票的,買在股市的高點。當時入場,其實非常不合適,因為股市總體估值太高。但因為在2006—2007年股市的高回報;2009—2010年,搖新順風順手后,我過度自信了,以為自己的投資水平不錯了,可以藝高人膽大了。但大多時候,在市場能賺到錢,尤其是輕松賺到錢,其實不是靠能力,而是運氣。
而這時候,運氣突然離我而去,買后沒多久就被套住,之后在2012年,再被套;2013年,還是被套;2014年上半年,還在耐心等待,如老僧入定般。買入后,幾年沒有賺錢。
但艱苦的時候,有些人把它當作一種休息,當作一種磨礪。當時認識的網友有謙說:“最近兩三年,不少勤于學習和思考的投資者,取得了重要的進步。除了自身的努力,也有客觀條件的支持。在新浪博客、論壇等處的交流,到雪球成了匯集之地。當當、京東等電商的發展,讓買書變得很方便。最重要的是低迷的行情對投資者的錘煉。如果說2006—2007年的大牛市太喧囂,讓人無法沉下心思考,那么在最近兩三年折騰起伏的行情中,如果沒有逐漸成熟起來,那可能真的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成長機會。”
他的體驗,代表了很多人的體驗。當時我博客中寫道:2245點,大喊一聲家里留三個月生活費就全部沖進股市,然后股指就一路上揚,每天都在賺錢。但2006—2007年不小心賺錢也有后遺癥,所以在2011年滿倉時,運氣反過來了。一次電梯向上,一次電梯向下,扯平。因為股指在2245點和后來的3000點,估值應該差不多。2007年的成功,太過容易,所以對很多投資的關鍵之處也就沒做太多細想,這兩年感覺頭被按在水下,人在絕境中只有不斷向前才能免于市場的困擾。
連續幾年,股價大多時間運行在成本線下方。當時,沒有搖新,港股通還沒有開,也沒辦法AH互換。如果不是閑錢,不是家人完全的支持,不是資金上毫無壓力,那會是一段非常難熬的時光。在股市艱難的時候,我還想到我父母給我講過的兩個故事:
A君,大學畢業的時候,趕上上山下鄉,去了非常偏遠的山村里。當時大多人都很無奈、無聊,日子過得很無味。但他說,他相信兩點:第一,這個世界,還是需要知識的;第二,身體好,非常重要。所以他在那個時候,在一個完全看不到未來的時代里,在大山深處,就做兩件事:第一,看書、讀書、寫作;第二,鍛煉身體。“文革”后,他就考上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就當了大學老師。
B君,名校未畢業的時候,就上山下鄉,他說,他們班所有的同學都帶著無盡的遺憾到全國各地。但到了80年代,他們不約而同從各地回到大城市里,做什么的都有,其中經商的在90年代初已經有億萬資產;當官的,也是一路高升。他是混得最差的,但也受人尊重,衣食無憂。
(二)
當時在股市價值投資壓力很大,還有兩個外在原因,一是創業板股票非常活躍,創業板指數從2011年的600多點,連續上漲到2015年的4000點。當時很多大藍籌,被叫大爛臭。第二個原因,是各地房價還處于快速上升期。
2012年左右,才套一年的時候,我以為被套很久了,當時和一群被股市套牢的網友一起討論一個問題:一家公司,如果價格一直低于價值,那么幾年后,我們才知道自己是錯的?當時討論的結果,大家都有點沮喪,好像巴菲特說過,還有一些大師也說過,這個時間要五年左右。
2014年年初,當時我全倉一只股票——中國平安。全倉,被套在中國平安上。一開始其實買了很多股票,當時包括招商銀行、中國神華、大秦鐵路、長江電力。但后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不知不覺把所有的股票,全部換成了中國平安。
當時買中國平安純粹是一個巧合,因為我當時覺得銀行股很便宜,買了招商銀行后,覺得還不夠。當時一半的倉位在招行,后來又買了工行、農行,但還覺得不夠,我就想找一個不要成本又要有杠桿的。然后就看到了中國平安,發現中國平安持有大量的銀行股,而保險股天然是有杠桿的。但買完后,中國平安出現暴跌。然后我就不斷地把其他股票賣掉,去買中國平安。最后,不經意把其他股票全部賣完了,就全倉了中國平安。
剛開始投資中國平安,上網找資料,發現網上內容很多,竟然找不到高手寫的分析文章,至少他們說的并不能說服我。后來沒辦法,作為一個門外漢,我開始上天入地,自學研究。看了上千份的研究報告,看了近十年的行業新聞,和網上懂的或者不懂的所有的保險股投資者進行交流。在一個價值投資的論壇里,和幾個網友討論銀行股,討論保險股,討論貴州茅臺,討論投資理論。那個論壇里,與我交流的幾個網友,有些成為非常有名的私募基金經理,有人成為江湖上知名的大V,有的辭職幫人掌管資金。
被套的那幾年,成了一把磨刀石,所以也不算是壞事,否極泰來!日子過得飛快,當時一邊被套,一邊學習,一邊記錄,一邊思考。
(三)
那幾年,除了在論壇交流,我也開始寫博客,記錄自己的思考,記錄看到的材料。因為被套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博客也寫了上千篇,不小心博客也寫出名了,新浪每天都給我推薦。但有一天,股市大跌,我寫了一篇文章“中國股市不舉的三個原因”:
1.上市公司盈利平平。中國的經濟雖然在過去十幾年高速增長,中國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已經發展緩慢的歐美國家來比,并沒有更強。
2.大多股票恒時高估。所有上市公司所屬的行業在過去的均值都沒有超過20%的ROE,但股市的估值低于2倍PB的時機只有三個時點:2005年的1000點、2008年的1700點,以及當時2012年。
3.永不停息的高價推新股。有新股不是壞事,但永不停息地高價推新股就是魚肉股民。大多新股,往往估值是正常股票的數倍。為了使新股得以持續發行,為了使新股得以高價發行,所謂的監管實際上從來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從上到下構成了標準的共犯結構。年年監管、年年惡炒,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中間的貓膩。套句古話,就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中國股市的不舉也久,民怨也深。是否積重難返,時間可以檢驗。
那篇文章寫的內容,現在看起來有些過火,但總體來說,對股市的判斷還是對的。當時新浪把這篇文章推薦到首頁上,一個小時有3萬的點擊量。但我當時覺得投資就是投資,不應該跑去寫這類媒體文章,點擊量高對我來說沒有意義,我只想專注投資本身。所以想了想,過了一陣,就放棄了這個很多人關注的博客,專心研究我投資的公司去了。
離開博客的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投資是一種奔跑”:
1.投資的本義只是投資,無關其他。簡單路就直,簡單是消除噪音。換一個博客,原先的寫作方式導致過度喧囂。有些人寫博客是為了出名,但我沒有這個需求,也沒有能力做到;有些人寫博客是為了求財,但我認為,如果投資成功,那么這點利也就不算什么。
2.交流除了緣分,主要還在于理念。否則交流會給彼此制造信息上的噪音。新浪有一個很好的拉黑功能,因為這樣就可以選擇交流的對象。就如同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共同語言,就不會坐在一起了。
3.投資是一種奔跑,你不可能有時間停下來,聽不相關的人閑言碎語。投資是一種奔跑,因為如果你跑得足夠快,就能拆除會威脅投資的炸彈。青澀時期的戀情,當我們回望,我們會說,如果當時我懂,就不會犯錯。投資上的失策,當我們回望,我們會說,如果現在我來做,就不會犯這個錯誤。所以投資要一直奔跑,尤其在不成熟的時候。而奔跑,是一場可以選擇的障礙賽。選擇往障礙少的地方奔跑,是給自己保留更多的體力。
(四)
被套牢的那幾年,我非常專注投資。我要不斷奔跑,要不斷磨礪自己。
當時很清楚要分散投資,放低對收益的預期,減少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很重要。也大體明白了:最大的忌諱是患得患失、以短期的盈虧來評估。當時中國平安的價格復權后,就是每股15元左右,而2019年,最高漲到92元。當然,這幾年漲得最多的、戲劇性最大的股票不是中國平安,而是貴州茅臺,貴州茅臺一開始從每股300元跌到120元,很多人都快以淚洗面了,價格在裸奔,內心很茫然。但2019年,貴州茅臺復權后,每股價格都有1200元了。那些堅持者,外人看他們回報驚人,想過他們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么嗎?
這些思考,是被套幾百上千個日夜后的體悟。2014年年初,我雖然看不到股價上漲的希望,但漸漸明白一些事。比如,企業研究,需要很專業。至少要比大多業內人士從投資的角度看到更多,否則就不是企業研究。但我很樂觀,我知道我是對的。只是想,以后再也不要全倉一只股票了。
后面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2014年以來,中國平安漲了五倍,遠超當時的預期。
(五)
股市有很多的視角,如果拉近一點看,那么2014—2019年,中國平安的五倍漲幅是分成兩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隨牛市翻倍上漲,隨熊市下挫。第二個階段,中國平安走出獨立行情,股價從每股25元一口氣上漲到92元。如果再拉近一點,再看得細一點,又可以看到波段,中國平安從2015年的25元漲到70多元,后來下跌30%,然后再從50多元漲到90多元。當然,如果再細看,那么還可以不斷地分割下去,看到更多的細節,更多所謂的機會。
2015年,雖然中國平安股價還很便宜,但創業板的股價估值高得匪夷所思,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遲早指數會回歸。所以2015年上證指數在5000點的時候,我就只持有20%的倉位了。而最終2015年決定離場,連20%的倉位都不持有,是因為看到場外配資的危害,且政府看到其危害并且管理了。2014—2015年,牛市最活躍的,是1.7萬億元至2萬億元的場外配資的錢,由于這些錢融資成本和高利貸一樣,國家會持續控制。因此一旦開始控制,必然使兩市成交減少。沒有天量,就無法通過當時天量的成交區域。
有一天早上起來,看到一個搖新群里一個朋友的獨白:“忘不了牛市的歡樂,忘不了IPO的盛宴。一切已是過眼云煙了!千里搭長棚,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打新制度,是本輪牛市的一個創舉,為牛市的啟動注入了大量的資金。打新資金為了搖新,無論市場如何波動,大多持有,是市場長線資金的一部分;同時這部分資金追求的是安全,因此沒有IPO后,3000億元的打新資金離開是必然的。
2007年逃頂,是因為我持有封閉式基金,2007年股指從6000點跌到4200多點,封閉式基金居然創出了新高。而跌破4200點后,所有人都知道大勢已去,所以當時順勢離場是很容易做的決定,利潤只比高點少了10%,一個牛市能拿走90%的利潤,已經算是很高了。2007年真是完美的操作,全年的手續費只有利潤的1‰,就是簡單的滿倉持有,分紅,再投。牛市再見,滿倉離場。
2015年逃頂,是因為當時可以搖新股,而且新股的回報高得驚人,2015年上半年,新股的回報率是20%。2010年的時候新股的回報率就是20%,我都認為有新可以不炒股了。最新的這個牛市,因為搖新有市值配售,所以配置一些,搖新為主、股票為輔是最佳的投資策略。
(六)
在股市待久了,知道牛市來了,就是不停地漲,死了都不賣。而熊市的下跌,尤其是高估值下的下跌,是玉石俱焚。2015年我又跑了,跑得非常徹底。順便一提,是當時有機會,再清倉離開股市前,順手再獲得一次不錯的回報。
當時,我認為股市必然崩潰,順手把大多數資金買了各種分級A。因為如果股市劇烈下跌,分級A會賺很多錢。如果股市正常,那么買分級A也可以獲取高于銀行理財的收益。但沒想到,股市跌幅太大,大到整個市場搖搖欲墜,差到市場擔心,基金公司持有的股票有可能賣不出去,這樣分級A作為債券可能會違約。仔細想想,如果大多數股票真的都賣不出去,都快成為一張廢紙了,那是要差到股市都會關門了。而如果股市關門,那么分級A就有風險。
2015年,我在股市的回報已經很好了,所以我們已經不想再去思考這個“天大的問題”,也就遺憾地錯過了一次分級A暴利的機會,我在分級A幾乎全線跌停的情況下,清倉去旅游了。當然,最后股市沒有關門,分級A在股市下跌中暴漲。因為我買分級A的時機非常好,即便跌停賣出也不會虧錢,甚至還有幾萬元的利潤。
后來反思,沒有在別人恐懼的時候繼續持有分級A,是因為我對分級A的研究還不夠。但股市總是每隔幾年,讓人以為末日來臨,可怕到要關門了。其實就是恐慌,是極端的情緒在作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