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
- (美)羅友枝
- 12字
- 2020-09-21 12:45:22
第一部分 清代宮廷物質文化
第一章 宮廷社會
對于清代宮廷物質文化的研究揭示了許多有關統治者自我形象和統治政治的內容。清代宮廷社會是數種文化傳統的折中融合體并非偶然。大清帝國是以多民族聯盟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其統治者試圖通過使用治下各民族自己的文化語匯與他們打交道,從而使這些聯盟長久存在。在決心保持滿族——金代女真統治傳統的繼承者——特性的同時,清朝統治者努力在他們視之為主要臣民的漢族和內亞民族的文化模式中突出其統治形象。他們最初和最強有力的聯盟是與蒙古人的結盟。他們用儒學的語言取悅漢族文人士子,把統治者塑造為藏傳佛教傳統中的法王以迎合蒙古族和藏族。征服塔里木盆地后,他們資助穆斯林的清真寺,力圖(盡管不太成功)充當伊斯蘭信仰的保護者。所有這些因素都在清代宮廷物質文化中得到了體現。
都城北京不僅是前朝——明朝(1368—1644年)——帝都,而且是遼、金和元朝的首都。滿族人還把盛京當作故鄉滿洲的象征,至少在清朝前半期把熱河(1824年以后改稱承德)當作非正式的夏都。與早先的內亞征服者政權一樣,滿族人也采取了讓征服者精英集團單獨居住的政策。在語言、服飾和其他文化政策方面,統治者竭力使其獨特的民族認同長久保持,這接續了16世紀末期開始的自我界定歷程。努爾哈赤命人創造了滿文。他的繼承人于1635年下旨采用“滿洲”之名,詳細說明了統治集團的歷史淵源,以尚武傳統強化了滿族認同。本章集中探討清代宮廷社會有意識地吸納其統治者的非漢族文化淵源的許多標志的方式,以及提升政權的世界性和多民族性之表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