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
- (美)羅友枝
- 2743字
- 2020-09-21 12:45:24
紫禁城
皇城中央的這組宮殿群既是皇帝的行政中心,又是他的居所和由內務府掌管的一系列活動的中心(參閱本書第五章)。由于宮廷建設是由明清更替之際存留下來的傳統方針指導的,所以盡管做了許多整修和翻新,建筑風格和宮廷建設在清代沒有什么變化。(39)建筑的繼承性掩飾了許多殿堂用途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實際上反映了清朝的統治策略。
紫禁城有東南西北四個門(圖二)。南墻正中的門是午門,用于大型的慶典禮儀,平常都是關閉的。一般來說,除了殿試中名列三甲的進士以外,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午門。(40)來紫禁城辦事的文官走東門(東華門),武將走西門(西華門),后妃走后門(神武門)。
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有幸進入紫禁城的人會發(fā)現自己在一個高墻大院中(參閱圖二),看到位于南北中軸線(主導著外朝)上的三座大殿。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國事慶典的主殿,中和殿是清朝皇帝行耕耤禮之前視察農具和在太和殿舉行慶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保和殿是皇帝接見藩屬使節(jié)、主持殿試和召見進士的地方。三大殿坐落在三層大理石平臺上,四周都是高墻。在沒有重大慶典的日子里,通往三大殿的午門和太和門都是關閉的。(41)

圖二 紫禁城略圖
1. 保和殿,2. 儲秀宮,3. 東華門,4. 奉先殿,5. 交泰殿,6. 景運門,7. 坤寧宮,8. 隆宗門,9. 南三所(阿哥所或三所),10. 寧壽宮,11. 乾東五所,12. 乾清宮,13. 乾清門,14. 上書房,15. 神武門,16. 太和殿,17. 太和門,18. 午門,19. 西二所,20. 西華門,21. 養(yǎng)心殿,22 雨花閣,23. 毓慶宮,24. 中和殿
三大殿規(guī)模宏大、雄偉莊嚴,目的在于使官員和使節(jié)感到敬畏。他們必須在午門外下馬步行。三大殿的雄渾在黎明時分皇帝早朝時最為動人心魂:“莊嚴的大象雕像被擺放在午門的門洞里,在六七米高的門洞里,它們顯得很矮小……[太和殿前的廣場]是普通官員最接近皇帝的地方,地上鋪著條石,官員們在石頭上向皇帝磕頭。他們確實需要敏銳的視力才能看清坐在龍座上的皇帝。”(42)以往的各朝各代,外朝是處理政務的場所。清朝皇帝則把大部分政務活動從外朝移到皇帝的內廷,即大內。
大內 外朝的公共空間與內廷的私密居所從1669年才區(qū)分開來,當時,年輕的玄燁把他的寢宮從清寧宮(后改名為保和殿)移至乾清宮。他和他的父親(也在保和殿住了八年)似乎都喜歡乾清宮的華麗和雄偉。1669年乾清宮翻修之后,紫禁城的公私場所就永遠分開了。(43)除了少數王公大臣外(在內廷工作的太監(jiān)、宮女和其他雜役當然不論),任何人不得進入內廷。內廷不僅包括皇室成員的居所,而且包括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
如果說外朝是漢族文臣理所當然的活動中心,內廷就是滿人為主的御用顧問團的堡壘。白彬菊(Beatrice Bartlett)描述了滿蒙高官把持康熙皇帝的內廷而漢臣大多在南書房的情況。通過宮廷奏折制度和任命特別小組商議軍事策略和其他重要政務等辦法,康熙皇帝竭力消除外朝的官僚政治文化給他的皇權造成的壓力。雖然內廷的成員在雍正和乾隆時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滿漢分立的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清亡,是清朝統治的一大特點。(44)
東邊的景運門和西邊的隆宗門是外朝和內廷的界線。這兩個門開在保和殿后面的宮墻上。景運門內是奏事處,負責向皇帝呈送那些繞開常規(guī)官僚體制渠道遞上來的奏折。奏事處由一位侍衛(wèi)掌管,一位副將監(jiān)督,還有一個由太監(jiān)組成的辦事處,就在西邊的乾清門內。奏事處起著極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向外朝官員傳達皇帝口諭,要他們寫成文字;處理準許王公大臣覲見皇帝的所有簽批;管理外朝奏事處與乾清門的日常輪值;接收呈送皇帝的所有貢品。(45)
乾清門直接通往乾清宮。乾清宮是與外朝三大殿對應的內廷三大殿的第一殿。在明代,乾清門內的宮殿是皇帝居所,只有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才被用于處理政務。然而,康熙皇帝把乾清宮改成了處理日常政務的辦公場所,而把大內東西兩廂的房屋當作居所。到雍正時期,皇帝也在養(yǎng)心殿召見大臣和舉行御前會議。養(yǎng)心殿是大內的一處大庭院,位于乾清宮西面,是皇帝的寢宮。(46)
內廷的第二殿是交泰殿,康熙時期三枚玉璽收藏于此殿。這些玉璽在乾隆年間曾被重新雕刻,它們有不同的用途,如選定太子、頒布宣戰(zhàn)詔書或授予王公貴族爵位等。交泰殿北邊是坤寧宮,明代一直是皇后的寢宮。雖然清代仍把此殿當作皇帝大婚后的洞房(參閱本書第五章),但清代的皇后卻住在其他地方。坤寧宮則用作薩滿教的神房和祭壇,有薩滿每日在此禮敬祖先。(47)
乾清門兩側有東門和西門(內左門和內右門),門外是較窄的巷子,可通往皇太后、皇后和嬪妃居住的各宮。這些建筑的隨意和精巧與外朝大殿的肅穆和宏大形成了鮮明對比。后宮的房屋排列有序,面向南而直通內院,復制了普通民居的私密性。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因而與歐洲的王宮和貴族府第大不相同,后者把辦公場和私人空間合為一處,所以貴族們不得不住在通風的大房間里。
17世紀和18世紀初,乾清宮東西兩邊的庭院也被用作皇子皇孫的住所。乾東五所都是獨立的庭院,其中一些帶有小前廳和寢室。道光皇帝的所有兒子都住在乾東五所,同住的有太監(jiān)、奶媽、保姆和宮女,并特設有一個茶膳房為他們準備飲食。(48)
雍正前期,弘歷夫婦住在乾清宮西邊西二所的其中一個院子里。當上皇帝以后,他改變了西二所的用途,而代之以內廷外面的南三所。(49)位于乾清宮東南的毓慶宮是太子允礽的府第。弘歷成婚前,一直與弘晝住在這里。弘歷的眾多兄弟和侄子自從進入上書房讀書以后也住在毓慶宮,他的繼承人颙琰在5—10歲時也住在這里。颙琰后來對他的兄弟永瑆和永璘回憶毓慶宮的生活時說:“每日趨詣上書房,執(zhí)經共課。”(50)然而,颙琰在繼承皇位以后,決定不再把毓慶宮當作皇子的住所,他擔心住在該宮會成為立儲人選的某種暗示。
南三所又稱擷芳殿、阿哥所或三所,位于外朝三大殿以東的一處明代建筑原址上,有院墻環(huán)抱。弘歷年輕時曾在這里住過一段時間。颙琰于1775年移住此處,當時他只有15歲,一直住到1795年被明確宣布為太子。他的繼承人旻寧出生于南三所,成婚以后仍與兄長住在此處,其他堂兄弟也住在這里。1831年道光皇帝的長子奕緯去世以后,南三所暫遭棄用,后來被奕,即未來的咸豐皇帝(1851—1861年在位)啟用。(51)
清廷對紫禁城各殿的用途做了重大變動。自康熙朝以降,最高決策被移到內廷——皇室成員的私人活動區(qū)域。在明代(以及在普通的漢人家庭),這是女眷起居之所。即使在清代,被準許進入大內的也只是極少數王公大臣。空間的變化反映出皇帝對“內圈”——成員基本來自征服者精英集團——的依賴,以繞開漢臣為主的官僚系統。
清廷做出的另外一個重大變動是對皇子和兄弟采取統一的政策(參閱本書第三章)。明朝皇帝都是在皇子年幼時選定太子,并授其他皇子封地于各省,而清廷則讓所有皇子都備選太子,讓他們都留在北京。皇帝讓王公擔負行政管理和軍事職責,以此加強兄弟之間的團結。所有皇子同居紫禁城,延長了皇帝評估他們的品德和通過政務活動檢驗他們能力的時間,同時還能增進兄弟之間的感情——此乃清朝國力維持不衰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