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北京

北京城主要的空間布局和建筑在清朝占領北京之前很久就形成了。作為遼、元、明各朝的都城,北京以南北中軸線為坐標,有寬闊的街道通往城中央的宏大宮殿群。北京被劃分為棋盤一樣的若干“坊”,再由無數條小胡同繼續細分。甚至城墻內的湖也各具特色,七百年后仍保持不變。(22)

不過,大清為北京增加的東西并非無足輕重。著名清史專家戴逸把北京城的重修歸功于乾隆皇帝。明清兩代的其他帝王對北京城的影響都不及乾隆皇帝。大清帝國國泰民安,國庫的盈余被用于資助公共事務。1738年后的三十年里,乾隆實施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建設計劃。他改善了京城的水利控制系統,整修了京城的道路和城墻,翻修了宮殿和御園,并修建寧壽宮作自己退位后的頤養之所。(23)1736年,坍毀的太廟得到重建;18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初,北京建成了許多寺院,并重建了重要的國家級祭祀場所。

滿族人保留了北京的儒家符號體系。北京是一座圣城,與皇天上帝之都一樣神圣。由于國家的兩項主要職能是祭祀(例如宗教禮拜)和戰爭,國家宗教中的重要祭壇就成為都城的關鍵組成部分。最初這些祭壇都被建在城墻之外的郊野。從東漢(25—220年)開始,冬至日可在城南祭天,夏至日可在城北祭地(參閱圖一)。北京的天壇坐落在外城最南邊一個有圍墻的大園子中,地壇則位于內城以北。(24)它們與位于內城城墻東西外側的日壇和月壇組成了皇家在四個方向上的祭拜場所。

圖一 清代北京重要的祭祀場所和區域分布圖

滿族人做出的最重要的變動是把北京分成了外城和內城。這種雙城模式最初出現于遼代,1644年之前滿洲的所有都城皆仿此而建,甚至皇帝巡幸塞北時臨時搭建的帳篷城布局也不例外(參閱前文關于承德和木蘭的論述)。(25)北京的區域劃分是與帝國的政治和社會分界相對應的。統治者和旗人住在內城(外國人稱之為“韃靼城”);被征服的漢人住在外城。這種分區而住的做法始于滿洲軍隊進入北京城四年之后。早些時候,多爾袞曾通過禁止旗人搶掠平民而鼓勵漢人接受滿族的統治(1644年),并聲稱“滿漢一家”(1647年)。然而,民族沖突卻迫使這位攝政王于1648年10月5日做出規定,讓兩個民族分區居住以“各安生業”。所有的漢人都被命令遷往南城。此后清帝國一直奉行分區而居的政策,所以旗人總是住在城中之城。(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山市| 鲁甸县| 资中县| 黑水县| 肇州县| 霸州市| 南部县| 晋城| 余姚市| 康保县| 嘉祥县| 镇康县| 棋牌| 襄汾县| 黔南| 冀州市| 霸州市| 芷江| 丹寨县| 太康县| 翁牛特旗| 上饶市| 巴楚县| 吉安市| 古田县| 漾濞| 东兴市| 贵溪市| 常州市| 通河县| 曲沃县| 宁河县| 汶上县| 汉中市| 金华市| 曲阳县| 信阳市| 邵武市| 永城市| 益阳市| 平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