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顯微鏡下的成都
  • 王笛
  • 2156字
  • 2020-09-21 12:47:21

城市環(huán)境:城墻和街道

城市的自然環(huán)境不可避免地會對其文化和日常生活產(chǎn)生影響。傳統(tǒng)中國城市的城墻和城門把市民與鄉(xiāng)民隔離開來,不僅限定了他們的活動空間,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劃定了他們的身份等級,后者總是處于受歧視的地位。城墻也奠定了城市規(guī)劃的基礎,所有建筑,特別是那些與街頭有關(guān)聯(lián)的建筑,都不得不與這個既有的設計相吻合。另外,街道也限定了鄰里和社區(qū)的界限,在一定的區(qū)域內(nèi),市民之間以及他們所共有的公共空間之間相互發(fā)生著影響。

圖1-2 鳥瞰成都

羅林· T.錢柏林1909年攝于成都。

資料來源:Beloit College Archives。

圖1-3 成都城門素描

英國女畫家艾米麗· G.肯普(Emily Georgiana Kemp)繪于1907—1908年間。

資料來源:Emily Georgiana Kemp, The Face of China: Travels in East, North,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New York: Duffield & Company, 1909。

傳統(tǒng)中國城市幾乎都有城墻,(10)過去的成都城墻恐怕是城市中最顯要的建筑,環(huán)城22.8里,有城樓4座,城門4座,墻厚 1.8丈,高3丈。東西門相距9.3里,南北相距7.7里。根據(jù)同治年間《成都縣志·城池》:“乾隆四十八年,四川總督福康安,奏請發(fā)幣〔帑〕銀六十萬兩,徹底重修。周圍四千一百二十二丈六尺,計二十二里八分。垛口八千一百二十二,磚高八十一層,壓腳石條三層,大堆房十二,小堆房二十八。八角樓四,炮樓四,城樓頂高五丈。”(11)城墻是成都最高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鳥瞰全城,“屋頂覆蓋每一寸土地,猶如一片海洋,盡收眼底”。(12)城墻起著保護城市和控制居民的雙重作用,但是與其修筑的初衷大相徑庭的是,城墻還成了大眾娛樂的場所。除了人們經(jīng)常把城墻作為他們的日常活動空間外,成都的許多節(jié)日活動和慶典都在城墻上舉行。

整個清代,四個城門是成都與外界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東門稱“迎暉”,南門稱“江橋”,西門稱“清遠”,北門稱“大安”。(13)地理學家章生道(Sen-dou Chang)曾研究中國城門的文化含義。他指出,東、南、西、北門分別與春、夏、秋、冬四季相聯(lián)系,“南門象征著溫暖和生命,北門卻代表著寒冷和死亡;盛大的慶典和儀式總是在南門或南郊,北門或北郊卻與軍事有關(guān)”。(14)城門通常在黎明開啟,在晚間關(guān)閉,門衛(wèi)盤查過往行人。(15)

成都城市布局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大城之內(nèi)另有兩個小城,即滿城(又稱“少城”或“內(nèi)城”)和皇城,而且這兩個小城都有自己的城墻。一首竹枝詞描述了從市中心的鼓樓眺望所觀:“鼓樓西望滿城寬,鼓樓南望王城(即皇城——引者注)蟠。鼓樓東望人煙密,鼓樓北望號營盤。”滿城坐落在成都西半部,為滿營駐地和滿人聚居處,“以形勢觀之有如蜈蚣形狀:將軍帥府,居蜈蚣之頭;大街一條直達北門,如蜈蚣之身;各胡同左右排比,如蜈蚣之足。城內(nèi)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氣清潔,街道通曠,鳩聲樹影,令人神暢”。(16)19世紀末,伊莎貝拉·伯德到達成都時,“從西門進入,穿過宏偉城門和綠樹成蔭的路,來到滿城。滿城是一個空曠的地區(qū),到處有圍墻的菜園、樹林環(huán)繞,房屋大而破舊。街上的一些商店招牌寫有滿文”。城市中有滿營并不足為奇,根據(jù)歐立德(Mark Elliott)的研究,到18世紀中期,僅江南城市就有18個滿營。駐防八旗雖然十分普遍,但也并不像一些西方學者所認為的遍布于中國的每一座城市。(17)處于成都城市中心的皇城是漢朝遺址,但明朝曾重建,周圍被御河環(huán)繞。一首19世紀中期的竹枝詞稱:“蜀王城上春草生,蜀王城下炊煙橫。千家萬家好門戶,幾家高過蜀王城?”皇城中心是貢院,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便在此舉行。皇城城墻呈矩形,也有四個城門,顯出歷盡滄桑的古舊氣派。正門前有一座巨大石牌坊,上有康熙皇帝手跡“為國求賢”四個大字。(18)

圖1-4 成都滿城里的街景

羅林· T.錢柏林1909年攝于成都。

資料來源:Beloit College Archives。

除城墻外,橋和寺廟在成都城市生活中有著顯著地位。成都城為大河環(huán)繞,而且一條河橫穿市區(qū),因此橋梁成為交通必需,也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各種人物,諸如小販、季節(jié)性雇工、江湖藝人等三教九流經(jīng)常聚在橋頭,把橋頭作為他們的市場和表演舞臺。一些橋有著相當長的歷史,如東門大橋和東門外的九眼橋都是宋元或宋元之前的古跡。(19)橋頭、橋下的空地、沿河兩岸經(jīng)常有人們聚集,或作為交易市場,或作為娛樂場所。成都也有很多寺廟,無論佛道還是城隍、宗祠、文廟,每天都是熱鬧去處。(20)廟前的空地是游方小販和民間表演的場所,吸引了眾多的圍觀者。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慶典和傳統(tǒng)的廟會,它們不僅是宗教儀式,而且是公共聚會。這些活動主要由當?shù)刈诮獭⑸鐓^(qū)、行會等團體來組織,而政府很少干預。

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間,其面貌和功能也各有不同。19世紀中期,成都有400余條街道,清末5l6條,民國時期734條。(21)在外來人的眼中,成都街頭總是充斥著行人、轎子、推車,“涼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狹窄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商業(yè)區(qū)的主要街道干凈整潔,商鋪裝飾華麗,總是擠滿了購物的人群;而一般的小街小巷卻簡陋骯臟,精英階層很少光顧。在窮人區(qū),人們生活在低矮的房子里,由于室內(nèi)空間非常小,所以諸如吃飯、做手工、休閑等日常活動,都不得不在室外進行。雖然那些是背街狹窄,卻經(jīng)常塞滿了貨攤、小販、桌子、臨時搭的棚。大多數(shù)街道鋪有石板,但有些未鋪石板的街道,水溝開在路旁,道路中間為獨輪車鋪有一溜石板。全城商業(yè)和居住區(qū)域并不隔離,因此“任何地方都是居住區(qū),街上到處都是小孩、雞禽和豬豕”。這樣一種居住模式?jīng)Q定了成都市民與街頭的密切關(guān)系。(22)

圖1-5 成都街頭的行人和黃包車

哈里森·福爾曼(Harrison Forman, 1904—1978)攝于1932—1938年間。

資料來源: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Libra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Librari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台县| 彭水| 沙田区| 屯门区| 星子县| 宜城市| 射阳县| 永修县| 池州市| 潞城市| 阜平县| 长阳| 天门市| 沁水县| 泰来县| 定州市| 上林县| 卓尼县| 博罗县| 桦甸市| 合江县| 桦南县| 济宁市| 饶平县| 宝山区| 若尔盖县| 绥芬河市| 利津县| 岳池县| 康马县| 水富县| 六枝特区| 扎鲁特旗| 寿宁县| 柳江县| 敦化市| 翁源县| 延吉市| 区。| 蓬溪县| 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