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
- (蘇格蘭)理雅各
- 1593字
- 2020-09-16 16:46:06
Is This Book for You?
百年孤獨(dú),千年一嘆
——“最經(jīng)典英語文庫”第七輯之《孟子》導(dǎo)讀
孟子之言,辯人性之善者也,何以每付諸行,必加“如”、“若”二字?(How is it that after all his analyses of our nature to prove its goodness, the application of his principles must begin with an IF?——公孫丑章句。第六章.6)
百年之前,理雅各翻譯《孟子》之時,有此一嘆。
孔孟之道,孔在前,孟在后,孔為師尊,孟為徒孫,二者思想一脈相承,遭遇也一般無二??鬃釉谧鎳钍芘艛D,憤而周游列國,宣揚(yáng)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得遇明君,滅天下烽火,還清平政治,無奈各國君主雖對其禮敬有加,卻無人采納其思想,即便委以官職,也多是禮儀閑職,與政事無關(guān)。孔子歷盡周折,報國無門,退而講學(xué),古稀之年,愛子、愛徒相繼離世,又屢次因國事進(jìn)諫無果。
孟子(約公元前372—約公元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對孔子思想深信不疑,終生致力于傳播和發(fā)揚(yáng)儒家學(xué)說,卻是一樣的敬而不用,不相為謀;況孟子所處亂世,比孔子之時更甚,孟子想憑一己之力說服各國君主,詞鋒論辯較之孔子更有咄咄之勢,世人皆言孟子“好辯”,更有好事者以此面詰孟子,孟子直言,“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短短十字,讓人想到曹生那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孔孟之道,如今看來,自是無人敢稱其“荒唐”,卻不知孔孟健在之時,廟堂之上,教壇之下,心領(lǐng)神會、心悅誠服者幾何?孔孟百年之后,儒學(xué)雖為正統(tǒng),得其真?zhèn)髡哂謳缀危?/p>
于是千年之后,理雅各有此一嘆。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自小便深受傳教士影響,立志傳道,讀書時潛心研習(xí)阿拉伯語、拉丁語和漢語,24歲即南下馬六甲,創(chuàng)辦學(xué)校、建立教堂、翻譯書籍,期間歷盡周折,幾次死里逃生。虔誠的宗教信仰與責(zé)任感給了他堅韌的毅力與九死不悔的決心,也為他后期歷經(jīng)二十載苦譯典籍打下了基礎(chǔ)。
譯者,原著之忠順仆從也。理雅各譯書,注釋雖多,卻鮮少表明個人愛憎,此一句反問,實(shí)屬罕見,頗能代表理雅各的真實(shí)感想。
自古以來,孟子便被尊為“亞圣”,可惜一個人,一旦地位超然,便無人再關(guān)心其憂愁辛苦、酸楚無奈。自漢入清,兩千年的光環(huán)加身,兩千年的頂禮膜拜,早已掩蓋了孟子本人的風(fēng)霜,以至于他等了兩千年,才從一位外國學(xué)者之口,聽到這句挖心掏肺的問話。兩千年太久,好在總算有人能不再把他擺在神的位置,追捧他的學(xué)說,而是平心靜氣,讀他、知他、解他。向來曲高和寡,孟子在世之時,恐怕也無人為他鳴此不平,二人雖相隔千年,卻也當(dāng)?shù)闷稹爸骸倍帧?/p>
從出版時間來看,理雅各是先譯《論語》,再譯《孟子》,故而《孟子》與《論語》的注釋可互相借鑒,作為參考。雖如此,理雅各在為《孟子》作注時,也絲毫沒有懈怠,注釋之詳盡,已達(dá)到考據(jù)水平——書中所涉背景知識,如上古地名,均與當(dāng)世一一對照,新出現(xiàn)的人物會概述其生平,書中所涉及的古代大事記,從時代背景到人物關(guān)系,亦詳加介紹,算得上一部小百科;語法、詞法更是精益求精,從主謂賓等句子成分的位置,到單個字的讀音、詞性與功能,寧繁勿漏,務(wù)必一一點(diǎn)到,當(dāng)?shù)闷稹皾h英詞典”的稱號。
時至今日,理雅各的譯文仍被西人引為范本,后世無出其右。譯文能得如此,實(shí)屬難為,而注釋之細(xì),更令人拜服。在今日的中國讀者眼里,這些注釋用大段英語細(xì)細(xì)分析小學(xué)水平的語文常識,實(shí)在多余,甚至可笑,即便是英國讀者,真正需要這些中文語法注釋者也是少數(shù),何況在戰(zhàn)亂頻仍、書信難抵的世代,一個英國人要逐字解釋分析上古漢語的結(jié)構(gòu)和語用,何其困難,但是理雅各仍二十年如一日,批給世人閱,注給自己覽。理雅各譯書,已超越簡單的文化交流需求,也不是生計抱負(fù)之類平庸的動機(jī)所能支撐。理雅各于不惑之年立志翻譯中國典籍,此后無論顛沛流離,還是生離死別,或是功成名就、榮耀加身,都未能令他停筆,可見此乃心之所向,命之所系,是他一腔熱情的源泉,一股執(zhí)著的生發(fā)。
譯事清苦,譯路難行,遙想先生當(dāng)年,燈半明,月半明,心半明,譯得一行歌,一行墨,一行淚,世人方能感其一聲笑,一聲嘆,一生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