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貳師將軍
李廣利伐大宛

在世界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戰馬猶如“現代坦克”,有著“陸戰之王”的稱號。西漢早期,匈奴一度憑借優質戰馬屢次侵襲中原北方邊地,成為西漢政權的最大邊患。經過近六十年的休養生息,西漢的經濟實力已基本恢復。漢武帝一改昔日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開始著手準備對匈奴的反擊,以期消除北地邊患、實現一勞永逸之效果。而戰馬作為快速追殲匈奴軍隊的關鍵性武備,日漸被提上議程。但中原所用戰馬主要屬蒙古馬種,雖適合長途奔走,但因身材矮小,速度緩慢,不適宜于快速作戰。早前,漢武帝曾引進“天馬”,即烏孫馬種,認為烏孫馬的品質非常好,后來又從西域使節口中得知大宛馬比烏孫馬更為優質,其先祖是生長在南俄草原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奔跑迅疾。漢武帝不惜重金求馬,卻屢求不得,于是為求寶馬,兩度發兵西域。

李廣利伐大宛路線示意圖(王玉平 繪)

(一)伐大宛的長途跋涉

樓蘭三間房

李廣利(?—前89年)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長兄,昌邑王的舅舅。為求取寶馬,漢武帝以李廣利為將,發屬國六千騎兵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伐宛。首次伐大宛,漢朝輕視了長距離作戰中后勤補給的重要性和西域諸國的軍事力量。漢軍出敦煌玉門關,沿著疏勒河到達樓蘭(今羅布泊),再沿孔雀河西北行至北道,又沿天山南麓向西翻越天山,抵大宛國附近的郁成。由敦煌向西的沙漠戈壁十分廣袤,是素有“中國第六大沙漠”之稱的庫木塔格沙漠,這里缺乏水草,行人通行不便常視該路段為危途。后世的“樓蘭道”、“大海道”、“莫賀延磧”都是指這一地帶。而當時的西域諸國認為中原距離西域遙遠且沿途又缺乏補給,故而態度傲慢,堅持不肯向漢軍提供糧草。正因如此,漢軍此次攻打大宛國的郁成,損失慘重。正如李廣利上書漢武帝時所言“士不患戰而患饑”,歷經長途跋涉又得不到沿途補給的漢軍早已是疲憊不堪,已無心作戰。貳師將軍認為連郁成都無法攻下,攻打大宛國的都城更是力所不及,于是“引兵而還”。等再次回到敦煌時,前后已有兩年之久,“士不過什一二”。漢武帝得知貳師將軍無功而返,大怒之下令“遮玉門”,李廣利大軍被迫滯留關外。

(二)第二次伐大宛

面對大宛馬,漢武帝重金求而不得,發兵武力奪取亦未果,討伐大宛國的軍事計劃從奪馬上升到提升漢朝在西域的政治權威問題。“天子已業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為外國笑。”(1)于是,漢武帝重新整頓軍隊,“益發惡少年及邊騎,歲余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余匹,驢騾橐它以萬數。多赍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相傳奉伐宛,凡五十余校尉。”(2)李廣利考慮到第一次伐宛遇到沿途補給困難等問題,于是將行軍隊伍分成兩路,一支隊伍沿著天山南麓,翻越蔥嶺來到大宛,另一支隊伍從溫宿國向北翻越天山,經過伊塞克湖、塔拉斯河流域到達大宛。漢軍經過充分準備,第二次伐宛暢行無阻。其中只有侖頭不肯配合,于是遭到漢軍屠城。而視大宛馬為國寶的大宛國,也抵擋不住漢軍的強勢進攻,決定以寶馬換和平。終得汗血寶馬的漢武帝,喜極而作《西極天馬歌》:

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在天馬歌中,漢武帝將“天馬”的稱號重新賜予大宛馬,將原本擁有“天馬”稱號的烏孫馬改為“西極馬”。而西域諸國對于漢朝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認識到西漢王朝的強大和富庶。此后,西域諸國多遣使來貢。

考古發現的中原馬與西域馬形象

(三)李廣利伐大宛的影響

自張騫鑿空西域后,東西方對于殊物(東方的絲綢和西方的寶石、駿馬等)就充滿了好奇與追求。自貳師將軍伐宛后,東西方交往日益頻繁。其中以大宛馬為代表的中亞馬匹引進中原,對于改良中原馬種意義非凡,對于騎兵的改進更是如此。河西走廊武威出土的“馬踏飛燕”,便是大宛馬與中原馬匹改良結果的體現。唐代詩人杜甫在其《房兵曹胡馬詩》中也對此有細致入微的描述:“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李廣利兩度征伐大宛的長途奔襲實踐,為大漢帝國留下的寶貴遺產不僅僅是“大宛馬”,更為重要的是為維護西北安全探索出了新的邊防模式。一是西漢以設置河西四郡為跳板進入塔里木盆地,邊陲之地向西延展,擴大了護衛關中之地的邊防空間;二是鑒于大宛之戰中“士不患戰而患饑”的窘迫教訓,總結出一條守衛與經略西域并存的“屯田戍邊”策略,避免了長途傳輸而帶來的高昂成本,明代思想家李贄對此曾有“屯田乃千古之策”的高度評價。


(1) 《史記·大宛列傳》卷123,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176頁。

(2) 《史記·大宛列傳》卷123,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17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桃源县| 南昌市| 滨海县| 大姚县| 营口市| 分宜县| 南溪县| 岗巴县| 长武县| 永平县| 鹤庆县| 福鼎市| 呼和浩特市| 金川县| 天祝| 武川县| 台中县| 夏津县| 宜春市| 高青县| 津市市| 山西省| 彝良县| 南召县| 南和县| 璧山县| 鄂托克前旗| 潞西市| 定兴县| 濮阳县| 定兴县| 长岛县| 锦州市| 定边县| 庆元县| 天柱县| 林甸县| 古浪县| 江阴市| 双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