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略雄心:西域兩千年
- 張安福
- 2850字
- 2020-09-11 10:49:58
前言
西漢以降,西域從傳說中遙遠而又神秘的西王母之地成為真實存在的地理空間,其遼闊的地域范圍、豐富的物產資源成為中原王朝向西拓展的原始動力,并由此拉開了歷代王朝經營西域的序幕。伴隨著中原王朝自身力量的不斷蓄積,大量的杰出人物涌向了西域這片土地,他們在統一西域、屯墾戍邊、經濟開發等各個方面功績卓著,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雄心壯志得以充分展現。與此同時,西域紛繁多樣的族群構成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充分交流和融合。漫長的兩千余年間,西域的人群構成不斷生息、衍變,但無論是在民族遷徙、商貿往來、宗教傳播、藝術傳承等方面,這些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都成為中原王朝展現大國雄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這些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西域人物,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共同譜寫了經營、建設西域的歷史篇章,推動了西域的不斷發展。
一、移民群體構筑西域的族群
西域是歐亞大陸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遷徙的經行地。根據考古發現,最初的西域居住著來自不同地域的歐亞早期人種。塔里木盆地的早期居民很多都是從南俄草原、蒙古草原、青藏高原遷徙而來的早期印歐人、羌人及其混血人種。張騫通西域時所見到的西域“三十六國”城邦,其后又分為“五十余”,這些城邦是吐火羅人、雅利安人、斯基泰人、羌人等西域原始民族的聚居地。盡管族群的具體身份已不可考,但他們留下的文化遺存卻成為西域人物族群的最早記錄。
西漢通西域以后的千余年間,大量的中原人、匈奴人、突厥人、回鶻人、契丹人、蒙古人、阿拉伯人等遷移到西域。這些移民群體成為中世紀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共同促進了絲綢之路上的宗教傳播、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西征,將西域和東亞、西亞、歐洲聯合在一起,不同民族進行遷徙、融合,甚至產生了新的混血民族。
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是西域人物東聯西出、南上北下的重要通道,以粟特、阿拉伯商人為代表的絲綢之路上的商貿勁旅,他們穿梭于東西方的繁華都市,極大地帶動了東西方商業的發展。這些足跡廣布的商人群體又時常與僧侶群體結伴而行,將拜火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傳入西域,極大地豐富了西域綠洲城邦的文化多樣性,成為絲綢之路沿途多元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如法顯、玄奘、丘處機等人的西行,馬可波羅、帖木兒等人的東來,正是基于歷史人物持續的交往連通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西域文化才呈現出多樣性發展的態勢。
二、族群融合彰顯西域的重要性
西域,如依《漢書·西域傳》所載,其大致范圍在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緣,若據《新唐書·地理志》,其范圍不僅包括天山南北地區,還包括中亞河中地區甚至延伸至波斯帝國區域。而我們通常將西域的地理范圍界定為天山南北地區。天山以南為星羅棋布的綠洲城邦,水草豐茂,適宜農牧并舉;天山以北是游牧民族的聚集區,世代逐水草而居,多沿著蒙古草原進入阿爾泰草原到中亞和南俄草原一線遷徙。
史前時期,由于印歐人的東遷,原來生活在阿爾泰山附近的吐火羅人越過天山進入塔里木盆地;原本生活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在匈奴人的壓迫下不斷西遷,直至巴克特里亞地區;同時,烏孫人也不得不放棄故土,遷移至七河流域,并在此繁衍生息,蓄積力量,不斷擴大領土,最終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西域的重要性也日益彰顯;匈奴人也曾與中原王朝爭奪西域,雙方勢力此消彼長,自先秦至兩漢,兵燹不息,持續數百年。直至西漢王朝,漢武帝的軍隊征服了河西走廊,后進入塔里木盆地,達到了“斷匈奴右臂”的目的。
后代多數王朝對于西域的經營毫不懈怠,對西域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有著清醒的認知,始終予以積極、主動的態勢。如東漢在歷經“三絕三通”后,逐步取得了對西域的控制;唐太宗在結束了隋末的混戰之后,很快兵臨高昌;唐與突厥、吐蕃的交戰,西域地區則成為雙方甚至是多方勢力角逐的主戰場。
兩宋以后,元王朝再度統一西域,并在短時間內將亞歐大陸連為一體,西域成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其所建立的以西域地區為重要勢力范圍的察合臺汗國持續數百年之久。明清時期,蒙古人、回人、滿人、漢人等不同的勢力組合曾在西域進行爭奪,出現了多次規模大小不一的戰爭,最終,清朝統一了天山南北。1884年,清朝政府在天山南北建立“新疆省”,形成統一、完整的行政建制,將清代邊陲之地與中央政權密切結合在一起,從而翻開了西域歷史新的一頁。
三、西域杰出人物的行為體現了中原王朝的遠略雄心
歷代中原王朝的遠略雄心,不僅體現在對中央政權的維護與經營,更多的是對邊陲之地的統一與治理。位于王朝邊境的西域,是整個國家、民族關注的重點區域。志士仁人向往西域建功立業,他們前赴后繼,世代傳承,以卓越的個人才能和戰略功績為實現中原王朝的大國雄心做出貢獻,譜寫了西域治理歷史上的輝煌篇章。
西漢時期的李廣利伐大宛,使中原王朝對絲綢之路沿途的地理地貌、軍隊給養、政權建設有了深入的認識,實施“屯田戍邊”之策,后被譽為治理西域的“千古之策”。與此同時,歷代在西域所建立的不同的軍政機構,完善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遙控和管理。如漢代鄭吉建立的西域都護府,代表西漢政權“督查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正式開啟了中原王朝治理西域的歷程。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對西域進行治理,唐太宗、高宗年間,盡管西域中心多次變換,但其積極主動的戰略意識卻不斷增強。692年,王孝杰率三萬漢兵收復安西四鎮后,隨即在西域進行了大規模的屯墾戍邊活動,從而穩定了西域近百年的時間。而后,高仙芝、封常清等先后任安西都護,平定了吐蕃、突厥和地方勢力的敵對行動。
清代的西域杰出人物詮釋了清王朝治理邊疆的決心和魄力。從首任伊犁將軍阿桂開始,歷任伊犁將軍在維護新疆統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清代屯墾戍邊的規模是西域治理史上罕見的,不僅有松筠組織的大規模本地回屯,更有伊勒圖、圖伯特等組織的移民屯田,尤其是從盛京(今沈陽)遷徙至伊犁進行屯田戍邊的錫伯族,他們翻山越嶺,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西遷活動,成為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次“長征”之一。以紀曉嵐、林則徐等為代表的謫戍人物,他們的情感更為深沉和熱烈,以生命的頑強和執著在新疆這片火熱的土地上度過了一生中最為難忘的歲月。此后,左宗棠收復新疆、劉錦棠治疆等,在積極維護領土完整和國之尊嚴的同時,為新疆的穩定和發展積累了寶貴的治邊經驗。
歸根結底,西域歷史即是一部由諸多歷史族群的活動軌跡所鉤織而成的時空網絡,承載了歷代王朝守疆治疆的夙愿,見證了中原政權西向探索發展的遠略雄心。本書所講述的上自西漢、下訖清末的近百位西域杰出人物,無論是邊將、罪臣,還是商人、僧侶,他們所散發出的人格魅力都是獨一無二且跨越千年的,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交相輝映,見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盛況,締造出一部波瀾壯闊的西域歷史。
直到今天,新疆的民族構成、宗教習俗、社會習慣等都有著歷史的淵源。我們尊重歷史,在完整、客觀地闡釋歷史的敘述中,實現對諸多西域歷史人物事跡的真實再現。而無數西域人物的歷史細節,使我們能更加理性地的評價歷代中原政權所行治邊策略的是非功過,進而在歷史中汲取經營西域、建設新疆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