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略雄心:西域兩千年
- 張安福
- 1887字
- 2020-09-11 10:50:00
十
拱衛
疏勒的耿恭
耿恭是東漢時期經略西域的著名將領,官至戊己校尉。耿恭曾因與北匈奴作戰中堅守孤城、平定疏勒亂局的功績而彪炳史冊,給后世留下了一個果敢勇毅的英雄形象。史學家范曄曾感慨道:“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絕涕之無從。”
(一)任職戊己校尉
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生卒年不詳。自小多謀略,有將帥之才,一生為東漢征討匈奴、經略西域作出了卓越貢獻。永平十七年(74年)冬,耿恭與劉張、竇固及從弟耿秉率軍破降車師。其后,東漢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任命耿恭、關寵為戊己校尉,各率兵卒數百人,分別駐屯車師后王部金蒲城(今奇臺縣城西北破城子)和車師前王部柳中城(今鄯善縣魯克沁鎮)。耿恭到任后,深知北匈奴不會坐視車師與漢朝親好,一方面,耿恭積極聯絡西域大國烏孫,宣揚漢室威德,表達重修友好關系的誠意,受到烏孫舉國歡迎。烏孫派使者向漢朝獻名馬,同時表達了遣子入侍的忠心。耿恭便派使者攜金銀布帛,迎接王子入侍。另一方面,對匈奴保持高度警惕與戒備,注重屯田,積極籌備戰時所需軍餉糧草,屯田之余亦不忘戰備訓練,為其后與匈奴的戰爭發揮了積極作用。
永平十八年(75年),北匈奴單于派左鹿蠡王率兩萬騎兵大舉進攻車師國。在車師軍力較為薄弱時,耿恭派司馬帶兵三百人前去救援,不料途中遭遇匈奴大軍,全軍覆沒。北匈奴乘勝攻占車師后部,殺死車師后部王,轉而又攻打金蒲城。當時城中兵少,形勢非常危急,耿恭親自登城,指揮作戰,他臨危不亂,奮勇抗敵,并巧施妙計,趁著風雨交加,他命部下把毒藥涂到箭鏃上,襲擊匈奴,匈奴兵中箭者,傷口中的毒素因風雨沖蝕迅速蔓延、潰爛,死傷甚重。匈奴兵驚恐萬分,紛紛稱漢軍為神兵,懼而撤退,金蒲城之圍最終得以解除。

奇臺縣江布拉克石城子遺址
(二)守衛疏勒城
為防止匈奴再度來襲,耿恭立即招募士兵以擴充軍隊,同時,將防御據點由金蒲城轉移到依傍山澗的疏勒城,疏勒城依山傍水既為屯田提供充足水源,又有固守的基地。其后,匈奴又來攻伐疏勒城。耿恭始命千人策馬直擊,受挫回撤的匈奴人切斷城中水源,并以此相要挾。漢軍掘井至十五丈深卻仍不見水,將士干渴不堪,耿恭見狀,仰天長嘆道:“聞昔貳師將軍拔劍刺山,飛泉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整頓衣裳,對井再拜,不一會,飛泉涌出,眾將大喜。于是,城內被困的漢軍在城上向下揚水給匈奴看,以示飲水已經不成問題。匈奴頗感意外,以為漢軍有神明相助,遂引兵退去。后來這口井被稱為“耿恭井”,其具體位置至今仍眾說紛紜,一說在今奇臺縣半截溝鄉破城子遺址,一說在吉木薩爾縣大龍口古城。盡管疏勒城的位置尚待考證,但耿恭功績早已彪炳后世。1949年《疏附縣兵要地志》曾詳述其形制:“惟城內東北有耿恭臺,臺高八九丈”,臺上建耿恭祠,高“兩層樓,登樓可瞰全城”,這里將耿恭臺誤認在南疆喀什疏附縣,但這絲毫不影響耿恭曾獲得的無數贊譽。清代蕭雄對此吟誦道:“疏勒城中古井深,飛泉千載表忠誠。一亭穩護冰淵鑒,大樹長流蔽蒂蔭”。民國梁寒操稱贊他“三千載屬中華地,都籍先賢血汗來。偉烈難志超與勇,只今惟有耿恭臺。”20世紀50年代,向達先生西游新疆亦曾見到“(耿恭)臺后流泉四涌,楊柳成蔭,風景清幽,為一游觀勝地。臺上高樓聳立,正梁上有清光緒二十三年知疏附縣事湘鄉劉兆松重修的題記”(1)。

奇臺江布拉克耿恭臺
(三)受命東歸
永平十八年(75年),明帝駕崩,在竇固受命率軍東返之際,匈奴趁機指使焉耆、龜茲再次攻殺西域都護陳睦、戊己校尉關寵。與此同時,車師國又與匈奴聯兵進攻耿恭。朝廷因漢明帝駕崩無暇發兵援救,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耿恭激勵將士,奮勇拒敵。軍需殆盡之時,只得煮鎧弩而食其筋革,但將士們仍然堅守陣地,危急關頭,援軍終于到來。北匈奴見勢奔逃,車師國重又歸降西漢。但關寵業已戰歿,援軍見此便欲棄耿恭回師。值得慶幸的是,先前耿恭曾遣軍吏范羌回敦煌領取軍士寒衣,范羌這時候從天山北道率兵兩千,翻山越嶺營救耿恭部。范羌歷盡艱辛到達疏勒城下時候,此時城中僅余26人。第二天,耿恭率城中26人東歸,沿途匈奴兵追趕、騷擾不斷,漢軍且戰且行,至玉門關時,僅剩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的13人。回到洛陽后,新即位的漢章帝任命耿恭為騎都尉,其余12人皆各有任用。建初二年(77年),耿恭任長水校尉。后因馬防一事被陷害,免除官職,不久抑郁而終。
自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金蒲城被圍,至建初元年(76年)三月入玉門關,耿恭率屯田士卒百余人且屯且戰,孤懸塞外,憑借為國盡忠的一腔熱血,面對數萬敵軍,他抱必死之心坐守孤城,終無異志,時人贊其“節過蘇武”,在西漢戍邊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 向達:《西域見聞瑣記》,《文物》1962年第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