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趙充國與其
西域“屯田策”

趙充國(前137—前52年),字翁叔,隴西郡上邽人(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是漢代著名的將領,在經營河煌地區的業績,尤為矚目。歷任大將軍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后將軍。漢昭帝去世后,參與霍光主導的尊立漢宣帝之事,并被封為營平侯。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后來就成了經典語言。

甘肅天水趙充國像

(一)邊疆征戰

趙充國為人沉著勇敢,善騎射,驍勇多謀,年輕時就學習兵法,通曉四方蠻夷的事情。趙充國最初擔任騎士,后來作為六郡的良家子弟,因善于騎馬射箭而補任羽林衛士。天漢二年(前99年)五月,武帝下令征討匈奴。趙充國以假司馬身份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師酒泉,攻打匈奴右賢王,但被匈奴大軍包圍。此時,軍中缺糧,士卒多有傷亡。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趙充國身先士卒,帶領一百多名精銳騎兵沖鋒陷陣,突圍成功。趙充國全身有二十多處受傷,李廣利把情況上奏給漢武帝,武帝召見趙充國,探問其傷情,授官為中郎,又升任車騎將軍、長史。昭帝元鳳元年(前80年),趙充國奉命平定氐族叛亂。同年冬,領兵征討匈奴,獲西祁王,斬首、俘虜九千多人,被任命為后將軍,兼水衡都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為解除匈奴對烏孫的威脅,趙充國在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進攻匈奴,斬殺數百人。不久,又領兵四萬余,駐屯于北部邊境九郡——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門、定襄、北平、上谷、漁陽。

青海河煌博物館藏《三老趙寬碑拓片》

元康三年(前63年),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巡視羌族部落時,先零羌聯合本族各部落,強行渡過湟水,占據漢朝邊郡。古稀之年的趙充國,放棄了歸鄉安享晚年,于神爵元年(前61年)領兵西征,平定羌人叛亂。趙充國率領一萬多騎兵抵達金城,進駐西部都尉府。他以攻心為上,恩威并施,迅速分化、瓦解了先零羌所建立的聯盟。

(二)上屯田策

豐富的邊防戰斗經驗使趙充國更加認識到實行屯田戍邊策略的重要性。為保證西部邊疆長久安寧,趙充國曾向朝廷三上屯田之策,可謂殫精竭慮。

趙充國治理河湟示意圖(王玉平 繪)

首先,他提出戍兵屯田的具體策略:從臨羌(今青海湟中)至浩門(今青海民和)一帶,有可以灌溉耕種的土地二千頃以上,以步兵九校、吏士萬人分屯各要害處。不僅可防御羌人的進攻,而且可產糧自給。如此且耕且戰,既減少軍費開支,減輕百姓負擔,達到守御的目的,同時屯田兵農閑時還可修驛站、整治道橋,實現揚威異域、保境安民的目標。自宣帝時期趙充國北部九郡屯田至此,屯田之策逐步成熟。其次,他詳細闡述了國家、軍隊和邊防的關系:就經濟而論,在河西駐守的軍隊每個月需要谷子199 630斛,鹽1 693斛,干草和麥秸250 286石,戰事不息,全靠內地轉運。將難以為繼;就邊防而言,羌族僅僅是西北局勢危機中的一小部分,若羌族問題不能妥善處理,西域諸國必然爭相效仿,難以實現西域一統;就軍事而論,戰場上的勝利并非戰爭的最高理想,戰后的長治久安才是戰爭的目的所在。

同時,針對罷兵萬人屯田、實現討伐羌人的問題,趙充國具體陳述了屯田的“十二便”,這其中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政治上,留兵萬人屯田既可震懾敵人,又可以減輕國內勞役負擔;經濟上,屯田士兵生產的糧食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能節省國家巨大的開支,減輕“千里饋糧”的負擔,甚至還能將剩余糧食運回中原;軍事上,留一萬步兵屯田,可以有效增強邊防力量,并隨時抵御外族襲擾。總之,留兵屯田之舉,對內供給軍需,對外防備敵人,是遠征異域、固守邊陲的良策。

趙充國戎馬一生,深知戰爭的殘酷性和后勤補給的重要性,因此三次上書極言利弊、屯田規劃細致入微,足見其良苦用心。朝中對其策略表示贊同的人數亦隨著他對屯田之利的闡述而增加,第一次不足十分之三,第二次達一半,第三次幾乎大都肯定了趙充國的這一策略。

(三)屯田河湟:百聞不如一見

神爵年間,羌人進犯,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以為他老了,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問誰可以為將,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再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宣帝又派人去問:“將軍能否預測目前羌人的勢力、打算帶多少兵馬去?”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的方略。”于是趙充國領騎兵不滿萬人,迅速出師,巧渡黃河,到達湟水岸邊作好戰斗準備。羌人多次挑戰,他堅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聯合的計劃。在解除了羌人威脅后趙充國建議朝廷,屯田湟中,亦兵亦農,就地籌糧作為持久之計。

趙充國在河湟率眾拓荒墾田。短短數年間,趙充國寓兵于農,在青海最先進行了屯田,并在湟峽(今西寧市小峽)、鮮水(今青海湖)修建橋梁數十座,便捷了東西交通。由河湟的奏章傳至長安,甚至僅七、八天即可往返一次。在趙充國屯田河湟的政策全面實施后,諸羌皆來歸降。在漢朝屬民、羌民與當地的漢族共同開發之下,河湟谷地出現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其后,趙充國告老請退,皇帝賜其安車駟馬以資獎勵。

趙充國用兵,常常把到遠處偵察作為重要事務,行軍時一定要作好戰斗準備,駐扎時一定要修好堅固壁壘,特別慎重。趙充國七十三歲時主動領兵出征,七十九歲凱旋回京,以如此之老齡,頂風冒寒,堅守邊境,這在中外戰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甘露二年(前52年)去世,終年八十六歲,謚為“壯侯”。趙充國以功德“與霍光等列,畫未央宮”。去世后,宣帝以他功高蓋世,在未央宮中畫了像,供人瞻拜、紀念,成帝劉驁繼位后,又命黃門侍郎楊雄在畫像旁題詩贊揚:“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田阳县| 贵南县| 东乡县| 斗六市| 正阳县| 陇南市| 科技| 湖口县| 武定县| 宽城| 大厂| 工布江达县| 湾仔区| 敦化市| 江安县| 大丰市| 无为县| 诏安县| 通山县| 古田县| 宿松县| 七台河市| 桦南县| 陆良县| 太白县| 镇平县| 怀柔区| 从江县| 泗水县| 泽州县| 阜城县| 民丰县| 应城市| 鄂托克前旗| 云林县| 东港市| 剑川县| 山西省| 昌乐县| 富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