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閉關年代的中國與世界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有將近四千年之久。
“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1)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自從中國的大門被英國侵略者用鴉片和大炮轟開之后,中國便由一個封建社會,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毛澤東精辟地指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2)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八十年的歷史,既是一幅血跡斑斑的圖畫,也是一篇雄偉壯麗的史詩。
早期歐洲旅行家關于東方奇富的神話,一直像磁力那樣吸引著西方。然而,十九世紀以前,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并沒有成為資本主義殖民勢力的囊中物。歷史進入十九世紀之后,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巨變:封建主義的清王朝,經歷“康乾盛世”而日趨衰落;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卻因工業革命而迅猛發展。在落后挨打的情況下,中國被迫同侵略自己的西方世界打交道。
“康乾盛世”的中外關系
十七世紀四十年代,世界的東方和西方,幾乎同時發生了兩件大事。在東方,是1644年(清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一個王朝清朝;在西方,是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英國國王與國會斗爭加劇,不久爆發內戰,從而開辟了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新時代。
清朝開國之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經有過一番興旺的氣象。康熙皇帝(1662—1722年在位)勵精圖治,對內重視安定統一,發展社會經濟,對外維護國家主權,抵抗侵略,有效地遏制了來自海上和沙皇俄國的殖民擴張。到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初期和中期,國勢達于鼎盛。這一百多年,史稱“康乾盛世”。
遠望這一時期的西方: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先后向海外擴張;十八世紀后半期,又接連發生英國工業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資本原始積累和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西方資產階級駕著炮艦,在全球各地掀起殖民掠奪的兇濤惡浪。
海盜與商人一身而二任,是西方殖民者的本來面目。十六世紀初,歐洲發現了通往亞洲的新航路。1514年,第一艘葡萄牙船繞過非洲好望角,沿著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和中國南方對印度洋帆船貿易的航線,駛抵廣東。到達不久,他們就強占海島,盜竊行旅,掠賣人口。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舟觸風濤”,要晾曬“水漬貢物”,用欺詐和賄賂廣東地方官吏的手段,租占了澳門。隨后,西班牙(1575年)、荷蘭(1601年)、英國(1637年)、法國(1698年)、美國(1784年)的船只,先后闖入中國東南沿海。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中國臺灣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中國臺灣北部。163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武裝船隊,由威得爾(John Weddell)船長率領,首次來華。他們剛到中國,便炮擊虎門炮臺,擊沉水師船只,還焚燒官署,劫掠商船。連西方學者馬士、宓亨利也認為:“中國對于西方國家的看法,由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的半海盜行為、十七世紀西班牙人的血腥屠殺,以及荷蘭人的胡作非為所形成;而英國人卻是1637年用大炮打開通商門徑的人。”(3)
西方殖民者的海上入侵和強盜行徑,激起中國軍民的義憤和反擊。1662年2月1日,鄭成功(1624—1662年)在臺灣各族人民密切配合下,經過八個月的戰斗,打敗了殖民軍,迫使荷蘭總督投降,收復了臺灣。
1808年9月,當英國兵船十三艘、士兵三百名在澳門登陸,10月又侵占虎門時,清軍立即發炮抵抗,調兵二千六百名嚴加防范。兩廣總督下令停止廣州英船開艙起貨,人民拒絕供應侵略軍糧食、物品,迫使英軍在12月全部退出。英商亦具結認罪,表示今后“斷不許兵船再來滋事”。
在進行武裝挑釁的同時,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也曾嘗試由外交途徑來敲開中國的大門。1793年8月,英國派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到達中國大沽口。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Ⅲ)在致中國乾隆皇帝的信中偽善地說,他之所以遣使來華,目的絕非謀求擴充本國領土,亦非謀求獲取外國財富,而只是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產,向落后地方交流技術及生活福利的知識”,“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4)“和平”的詞句掩蓋不住侵略的野心。9月中旬,馬戛爾尼在熱河行宮兩次謁見乾隆皇帝后,終于向清政府提出了開放寧波、舟山及天津為通商口岸,割舟山附近海島一處以屯貨,割廣東省城附近一處供英商居住,裁減關稅,自由傳教等侵犯中國主權的無理要求。對此,清政府斷然拒絕。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復信中表示:“天朝尺土,俱歸版籍”,原定通商制度,不能改變。
除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海上侵略外,沙皇俄國從十七世紀中葉起,也由陸路覬覦中國的領土。
沙皇俄國原是歐洲東部的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它本來同中國并不接壤。十六世紀八十年代,沙俄越過歐、亞交界的烏拉爾山,向西伯利亞擴張。1643年,第一批全副武裝的沙俄侵略者一百一十多人,在瓦西里·波雅科夫(Василий Поярков)率領下由西伯利亞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匪徒們燒殺劫掠,甚至像“吃人生番”一樣,在這年冬天吃掉了五十多個中國居民。此后,在沙皇政府的支持下,葉羅非·哈巴羅夫(Ерофей Хабаров)又于1650年糾集一批俄國哥薩克竄入中國境內,強占黑龍江上游北岸的雅克薩,修筑城堡,起名阿爾巴金。

鴉片戰爭以前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東來圖 (劉思源 繪)
沙俄的瘋狂入侵,自始就遭到中國達斡爾、赫哲、虎爾哈族等各族人民的堅決抵抗。清政府曾通過外交途徑,要俄國人撤出中國領土,但遭拒絕。康熙皇帝決定出兵反擊,遏制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的擴張。1685年6月,中國軍隊發炮轟擊雅克薩,俄國侵略軍被迫投降。在摧毀了沙俄侵略據點雅克薩城堡后,中國軍隊退回璦琿。沙俄政府無可奈何,只得坐下來談判。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簽訂第一個邊界條約,即《尼布楚條約》,劃定兩國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1727年(清雍正五年),中俄又通過談判,訂立《布連斯奇條約》,劃定了西起沙賓達巴哈、東至額爾古納河的兩國中段邊界(這段邊界目前大部分已成為蒙蘇邊界)。至于西部,當時中國的疆界在巴爾喀什湖,沙俄的勢力尚未到達咸海,兩國之間的疆界還相距很遠。這一時期,沙俄對中國黑龍江流域和濱海地區雖然虎視眈眈,垂涎三尺,但卻因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輕舉妄動。
由上可見,從清王朝建立到十八世紀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入侵和外交訛詐,并沒有能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沙俄侵占中國領土的野心,也未能得逞。在處理和西方各國的關系時,清朝還是一個有自衛能力的主權國家。
清王朝由盛轉衰
十九世紀之后,封建主義的中國和歐美資本主義各國的差距越來越大了。隨著生產力發展的一快一慢,國力對比的一升一降,中外關系的格局,產生了巨大而急遽的變化。
事實上,乾隆末年,清王朝已明顯地由盛轉衰。自嘉慶朝(1796—1820)至鴉片戰爭前夜,整個封建制度已危機四伏。
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為基本特征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社會經濟基礎。從明朝中葉開始,中國封建社會母體內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到鴉片戰爭前夜,在絲織、棉紡織、陶瓷、煮鹽、采銅冶銅、采鐵冶鐵、制茶、制糖、造紙、木材加工等行業中,更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但是,與占主要地位的封建自然經濟相比,它們只是汪洋大海中幾個若隱若現的小島而已。清政府一直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把先進的工業技藝視為“奇技淫巧”。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
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地主階級、貴族和皇帝擁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農民則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這種時張時弛的土地兼并、集中現象,到了十九世紀初又十分驚人。據1812年(清嘉慶十七年)統計:直接、間接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土地,竟達八十三萬頃(每頃一百畝)。其他大地主大官僚也占有大量土地,北方的官僚豪富,有的擁地數百萬畝,或“膏腴萬頃”;江南一帶,豪強兼并,土地集中在百分之一二十的人口手里,以致“田主不知耕,耕者多無田”。(5)乾隆末年,由政府掌握的人口驟增至三億一千三百二十八萬,而耕地和生產的增長卻有限,也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在日益加重的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剝削下,人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保護封建剝削制度的清王朝,是一個君主專制政權,鴉片戰爭前即已腐朽不堪。外迫強敵,禍在眉睫,清王朝依然昏昏沉沉。道光皇帝(1782—1850)虛驕自大,封疆大吏閉塞無知,他們之中的許多人甚至連英國在世界上的什么方位都不知道。吏治黑暗,賄賂公行,朝廷充斥“除富貴而外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除私黨而外不知人材為何物”(6)的老朽官僚;地方官吏,“為大府者,見黃金則喜,為縣令者,嚴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錢米”。(7)
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軍隊,也逐漸癱瘓。以刀、矛、弓箭、短劍、藤牌、甲胄和少量火繩槍、滑膛炮等老式兵器裝備起來的八旗兵、綠營兵,鴉片戰爭前夕約有九十萬(內八旗兵為二十二萬)。不僅兵器落后,而且營務廢弛,百弊叢生。當時任鴻臚寺卿的黃爵滋奏稱:“今日之兵,或冊多虛具”,或“糧多冒領”,或“老弱濫充”,或“訓練不勤”,或“約束不嚴”,“凡此諸弊,悉為兵蠹,稍有緩急,其何可恃?”(8)駐防京城的八旗兵,竟三五成群,手提鳥籠雀架,終日閑游,甚而相聚賭博。有些海防要塞,使用的還是三百年前的舊炮。至于沿海水師所用戰船,大多是以“薄板舊釘”制成,“遇擊即破”。這樣的軍隊,除了擾民劫財,已經沒有什么抵御外來侵略的能力了。
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鎮壓和消弭漢族知識分子及其他反抗勢力的“排滿”思想,清朝統治者從入關之初,就采取懷柔與高壓相結合的手段,實行嚴厲的文化專制政策。他們不僅竭力宣揚孔孟之道,特別提倡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程朱理學,規定科舉考試按朱熹集注的“四書”章句命題;而且大興文字獄,對稍有不滿情緒,略為譏評時政,甚至完全無辜的知識分子,羅織罪名,屠戮株連。清朝皇帝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法,籠絡與鎮懾封建士大夫,培養為清王朝盡忠效勞的奴才。封建士大夫被迫面向故紙,背對現實;或沉湎科舉考試,獵取功名利祿;或從事繁瑣考據,不敢觸及政事。他們閉目塞聰,孤陋寡聞,甚而“不讀秦漢以后之書,更不考地球各國之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工業革命,而清王朝卻還在頂禮膜拜儒家的“四書”“五經”。知識分子的頭腦被禁錮,言論被鉗制,思想界和學術界怎么能不萬馬齊喑!
隨著封建王朝統治危機的加深,人民再也無法照舊生活下去了。從嘉慶朝(1796—1820)開始,到鴉片戰爭爆發前,廣大農民在北方以白蓮教為主,在南方以天地會為主,不斷揭竿起義,反抗地主階級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1796年爆發的白蓮教起義,以“興漢滅滿”為宗旨,聲勢浩大,烽火燃遍湖北、四川、河南、陜西、甘肅五省,卷入斗爭的農民先后有幾百萬。清政府花了九年時間,用去軍費二萬萬兩白銀,才于1804年將這場起義鎮壓下去。1813年爆發的以林清、李文成為首的天理會(白蓮教支派)起義,波及直隸、河南、山東等省。10月8日,京郊一支農民起義隊伍,以太監為內應,在陳爽率領下“突入紫禁城”,至今隆宗門匾額上還保存著他們當年射的箭頭。清王朝“禍積有素”,封建制度已經快走到它的盡頭。
歐美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
正當清朝國勢江河日下之時,英、法、美等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猛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9)
英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后,為了爭奪海上霸權,擴張和掠奪殖民地,從十七世紀五十年代至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先后打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成為顯赫一時的“海上霸王”。在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上,英國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起開始工業革命,用機器工業逐漸代替工場手工業。到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個過程大體完成。據統計:1835年,英國已擁有蒸汽機一千九百五十三臺,紗錠九百萬枚,年產生鐵一百零二萬噸,煤三千萬噸。這時,英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炮艦走遍全球,它的工業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它的貿易額在各國對華商務中居壓倒優勢。適應炮艦政策和經濟掠奪的需要,英國的軍事工業也在急速發展。當時,它已經擁有主要靠帆力航行,但也裝備了蒸汽機的海軍艦船,這種兩層或三層的木質裝甲艦船,每艘配備幾十門精良大炮,陸戰部隊則使用新式的來復槍和各式大炮。作為這一切條件的綜合,英國成為資本主義對華侵略的急先鋒。
法國經過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起,工業革命在國內大規模地進行。到1830年,法國擁有蒸汽機625臺,1837年生鐵產量達59萬噸;從1815—1840年,棉織品的產量也增加了三倍。鴉片戰爭前夕,法國的工業產量在世界上已居第二位,但對東方的商品貿易額仍很小。
美國資產階級是在1776年獨立戰爭后取得政權的。鴉片戰爭前,它的對華貿易額僅次于英國而占第二位。美國運來中國的貨物,主要是北美的人參、毛皮、棉花,南洋的檀香,從土耳其轉賣的鴉片,以及從英國販運的工業制造品;帶回去的則是中國的茶葉、生絲和“南京布”(即土布)等。優厚的利潤和美國政府的保護與幫助,使美國資產階級“把中國看成是一個不可限量的銷貨市場”。(10)
隨著近代工業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日趨尖銳。1825年,英國爆發了世界資本主義史上第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836年,英國興起了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即憲章運動。為了擺脫危機,增加利潤,英國資產階級除了對內加緊壓榨本國工人外,對外更加瘋狂地侵略擴張。
列寧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開發新的地方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世界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與發展。”(11)中國與亞洲四鄰各國,有遭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的共同命運。特別當英國用火與劍鞏固了自己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并于1819年占領通往遠東的重要基地新加坡,1824年部分占領緬甸,1838年侵入阿富汗,將勢力推進到中國海疆和邊鄰之后,神州大地就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尤其是英國的直接侵略對象。1828年,注重經世之學的包世臣,已敏銳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英夷去國五六萬里,與中華爭,勢難相及。而新埔(即新加坡)則近在肘腋,易為進退”。他大聲警告清廷:“十數年后,雖求如目前之茍安而不能。”(12)
考察十九世紀頭四十年的歷史變遷,比較兩種社會制度的發展趨勢,到鴉片戰爭前夕,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國封建社會在衰落,而西方資本主義在發展。一個落后了,成為弱者;一個先進了,成為強者。“打落后者,打弱者,這已經成了剝削者的規律。這就是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規律。”(13)正是在中西易勢,力量對比愈來愈不利的情況下,中國碰到了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這個兇惡的對手。
閉關政策與中英貿易
清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外實行閉關政策。這一政策在不同時期曾經有過不同的內容,起過不同的作用。
清初,東南沿海有鄭成功、張煌言領導的武裝抗清斗爭。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清政府厲行“海禁”,片板不許下海,目的全在防止閩、粵、蘇、浙等省沿海人民與臺灣抗清斗爭聯系。因而當鄭克塽(鄭成功之孫)降清后,清政府即于1685年解除海禁,開粵海(廣州)、閩海(漳州)、浙海(寧波)、江海(云臺山,即今連云港附近)四關,作為外商來華通商口岸,并許中國商民出洋貿易。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禁止商船到西方殖民者控制下的南洋呂宋(今菲律賓)、噶喇巴(今爪哇)等處貿易,但對東洋的朝鮮、日本、琉球以及越南的貿易,仍照常進行。
對外關系上實行嚴格意義的閉關政策,是在十八世紀中葉。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封閉江、浙、閩三關,只留粵海關廣州一口對外通商。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上奏乾隆皇帝,在廣東頒布了《防范外夷規條》。其后,清政府又陸續頒發《民夷交易章程》(1809年)、《防范夷人章程》(1831年)等,對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居住場所、行動范圍、華夷交往等,作了苛細而繁雜的規定。這些規條的核心,是從維護天朝封建體制出發,防范和管制外國人的行動。構成閉關政策的另一項措施,是1760年在廣州恢復的公行制度。公行,是經清政府登記認可,由專營對外貿易的行商(亦稱洋行、洋商、洋貨行)組成的壟斷性組織。它具有亦官亦商的職能:清政府給參加公行的行商以包辦一切進出口貿易的獨占權,公行商人則對清政府承擔一定的義務,如擔保外商繳納稅餉、規禮,負責約束外人在廣州的起居行動,充當清政府與外商間一切交涉的中間人等。上述規條章程和公行制度,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爆發后,才被打破。

1730年(雍正八年)前后的廣州各國商館
清代閉關政策的形成,并非歷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封建統治者在簡單再生產的磨盤上轉圈,在自給自足的莊園內昏睡,既不了解世界大勢的發展,也不依賴外國商品的進口,因而乾隆皇帝1793年在復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14)甚至像林則徐這樣有遠見的人,鴉片戰爭前也曾認為:“我中原數萬里版輿,百產豐盈,并不藉資夷貨”,如果封關絕市,那就“各國生計,從此休矣”。(15)另一方面,閉關政策又是清朝統治集團民族狹隘性的表現。這個統治集團不僅對漢族人民非常疑忌,就是對充當臣仆的漢族地主官僚也深具戒心。它企圖通過“海禁”、“閉關”,將國內漢人與外界完全隔絕,以防他們內外聯結,形成反清力量。只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華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閉關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維護國家主權的自衛性質。
閉關政策雖曾作為一種消極防御手段而起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但它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也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因為,它作繭自縛,不利于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借以取長補短。閉關自守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聯結的,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與這種狀態不無關系。
1757年,也就是清政府下令閉關的同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占領了鴉片產地孟加拉。東印度公司創立于1600年,是英國侵略遠東的巨大殖民機構。它有“皇家特許狀”,有軍隊和艦隊,“除了在東印度擁有政治統治權外,還擁有茶葉貿易、同中國的貿易和對歐洲往來的貨運的壟斷權”。(16)直到1834年取消專利權之前,東印度公司一直壟斷英國對華貿易,而它在中國方面的對手則是公行。
十八世紀中葉以前,在廣州與中國進行海上貿易的西方國家,沒有一個在貿易額上占絕對優勢。工業革命后,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產品、收購原料,對華貿易額急劇增長。鴉片戰爭前夕,中外海上貿易的百分之八十是中英雙邊貿易。這種情況(不包括鴉片走私),從下列統計表(17)看出:

從中英貿易的商品構成看:由英國本土來的,主要是毛織品(各種呢絨)和金屬品(以鉛料、錫料、銅料為主,包括少量金屬制品,如刀以及鐘表等,沒有機器);由印度來的以棉花為大宗。由中國輸往英國的貨物,以茶葉為大宗,其次為生絲、土布,此外還有一些零星貨物,如絲織品、陶瓷、糖、大黃、樟腦、水銀,等等。中國封建自然經濟對外來商品有頑強的抵抗力。廣大農民,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過著“晴事耕耘,雨勤織績”的生活。他們“以織助耕”,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因此,中國市場的大門,遠不是英國的王牌工業品(如毛織品之類)所能打破的。相反,中國出口的茶葉、生絲、土布及其他土特產,卻在西方銷路暢通,很受歡迎。這樣,鴉片戰爭前的近七十年里,如果按中英之間正當商品的進出口貿易計算,除少數幾年外,中國長期處于出超的有利地位。不少外國商船來中國做生意,所載貨物不多,大量帶來的倒是銀元。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還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優勢。
掠奪是一切資產階級的生存原則。英國資產階級對中國這塊肥肉早就饞涎欲滴,然而用外交訛詐,打不開中國市場的大門;用一般商品的“重炮”,也摧毀不了中國自然經濟。為了追逐利潤,扭轉貿易逆差,最大限度地掠奪中國人民,英國資產階級竟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并為了維護罪惡的鴉片貿易,用大炮對中國發動了赤裸裸的侵略戰爭。
(1)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頁。
(2)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5頁。
(3) [美]馬士、宓亨利合著:《遠東國際關系史》上冊,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74頁。
(4) [英]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40—41頁。
(5) 吳梃:《因時論十》,《皇朝經世文續編》第35卷,第2頁。
(6)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一)》,《魏源集》上冊,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66頁。
(7) 張際亮:《答黃樹齋鴻臚書》,《鴉片戰爭時期思想史資料選輯》,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6頁。
(8) 《綜核名實疏》(道光十四年四月初一日),《黃爵滋奏疏許乃濟奏議合刊》,第36頁。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頁。
(10) [美]丹涅特:《美國人在東亞》,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60—61頁。
(11) 《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45頁。
(12) 包世臣:《致廣東按察姚中丞書》,《安吳四種》第35卷。
(13) 《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7頁。
(14) 王先謙:《九朝東華錄》(乾隆朝)第47卷,第16頁。
(15) 《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林則徐集》,“公牘”,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59頁。
(16) 《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0—821頁。
(17) 據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