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明的鼎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體系研究
- 姜義華
- 4841字
- 2020-09-11 10:48:40
二、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本質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這是一個重大政治論斷。因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抓住主要矛盾帶動全局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一貫倡導和堅持的方法論,是共產黨人戰略思維的一個優良傳統。全面抗戰爆發之初,1937年8月,毛澤東就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6)對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是共產黨人研判國情形勢、制定大政方針的重要前提,對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推進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共產黨人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隨著我國社會的演進歷程而逐步深化和不斷發展。在十九大之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沿用的是十一屆六中全會的提法。這次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是認真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系統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之后,對中共八大相關提法的肯定和進一步提煉。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已經建立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如下概括:“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7)這個表述,就其所要表達的基本精神來說是正確的,強調階級斗爭已經不是社會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不能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表述在文字上也存在不夠準確的地方,如“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的說法,容易使人誤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整個地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或者我國在社會制度方面已經不存在繼續改進的問題,因而影響人們對主要矛盾的認識。
其后,隨著“左”傾思想在黨內逐漸滋長,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判斷出現了偏差和失誤。1957年10月9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閉幕會上提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確認了毛澤東的論斷。1962年10月,黨的八屆十中全會重提階級斗爭,并且把“整個過渡時期”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始終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論點進一步延伸到“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對我國社會矛盾作了進一步深入的分析。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聯系中心任務回答了社會主要矛盾問題:“至于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8)基于以上的認識,1981年6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把社會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延續了八大的判斷,又比八大的提法更為準確和周延。黨的十二大確認了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并將其載入黨章。黨的十三大、十四大沿用了這個提法。其中,十三大引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概念后,又把這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確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并在隨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上加以重申。
1997年9月召開的十五大,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地位作用、貫穿的歷史時期和范圍進行了新的概括。十五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存在著種種矛盾,階級矛盾由于國際國內因素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基本上沿用上述提法。黨的十八大基于“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認識,提出“三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9)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六中全會,都堅持了“三個沒有變”的基本判斷。由上可知,在十九大之前,歷次黨代會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與十一屆六中全會的提法是一脈相承的。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制定和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為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從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算起,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這個提法至今已經30多年了。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內外環境和所面對的問題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已經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中國已經穩定地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告別了經濟匱乏時代。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長約9.5%,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以下。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7年達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7年達到76.7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會保障水平極大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顯著改善。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漸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基調。他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多層次化。物質生活方面,人們追求更高品質、更多樣化乃至更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非物質性需求方面,人們追求更豐富的文化、更優質的教育、更有效的醫療、更有品位的公共精神產品和服務;在社會制度層面,人們更普遍地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及良好的生態環境切實落地。但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嚴重制約著這些目標的實現。
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將繼續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社會生產力既有世界上很先進甚至世界領先的部分,也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后甚至原始的部分。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發展、高端裝備等高級化發展還很不充分,高端、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的產能和產品的供給能力不足,缺口與短板還很大,而基本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的產業甚至屬于無效制造的產業則供給過剩。經濟發展總的說來創新驅動能力還不足,生產方式向集約式發展轉型面臨許多深層次障礙。中國重化工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快速發展,支撐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給環境、資源承載力以極大的挑戰。雖然黨的決策層一再強調要堅持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要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目標,可是,在實施過程中,這些要求經常得不到有效貫徹,環境污染和資源的破壞性開發利用問題仍舊非常突出。中國的精神生產和制度建設,更遠遠滯后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高端的、高品質的、高復雜性的產能和產品的供給能力更嚴重不足。
中國的發展還很不平衡,是放在我們面前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中西部地區、廣大農村總體和東部地區、廣大城市相比,還明顯落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長期是農村居民的3倍左右。不同地區包括資源、資金、人才、信息在內的主客觀條件不同,造成生產力結構和產業布局很不均衡。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有許多方面相對滯后,存在許多空缺。在全體社會成員中,中等收入群體比例偏低,有利于社會穩定的橄欖型財富分配格局尚未形成。民主法制、文化建設、生態治理任重道遠。就業不夠充分、醫療不夠完善、社會保障不夠健全等民生問題突出。
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須下功夫予以研究和解決,否則就會制約發展全局。要準確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內涵,還需要進一步弄清楚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性質和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兩個問題。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就其性質來說屬于階段性轉化,而不是根本性轉化,這就是說,它不是舊的主要矛盾已經解決而為性質完全不同的新的矛盾所取代,而是原有矛盾的雙方,即人民對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生產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在范圍、程度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因而使矛盾出現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形態。1993年9月,鄧小平曾談到:“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發展時少。”(10)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分配領域的問題,分配不公只是諸多問題中的一個,但無論如何,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先前社會主要矛盾相比,只是原先矛盾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的展開。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對切身利益訴求從物質文化領域向政治、社會、生態等領域的全面擴展和提升,而不是本質的改變。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生產力水平從低到高的轉變,也不是本質性的根本轉變。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要求在研究復雜事物的矛盾時,不僅要找出這一事物的主要矛盾,還要找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對于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11)而判斷何者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看矛盾的兩方面中,哪個方面在矛盾中起著主導作用,對事物的性質起著規定作用。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兩個對立面中,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制約并決定著能否實現或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解決好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絕不能依靠硬性降低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樣不能在缺乏足夠物質基礎的情況下人為地片面拔高這種需求,而只能依靠充分發揮與尊重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歷史首創精神,根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改變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在這個過程中,要努力把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放到突出位置來抓,對收入分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環境治理、養老、食品藥品安全等和民生關系最密切的問題,結合群眾的現實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出一批改革舉措,先行解決。
- 地方政府行為演進的機理:珠三角L鎮政府的個案
- 這就是中國:中國心勝
- 十三五大戰略
- 遵義會議精神與黨員干部教育
- 殊途同歸:兩岸民間組織發展比較研究(1949—2009)
- 政府績效評價、公眾參與與官僚自主性:控制官僚的一項杭州實踐
- 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文選(2012-2015)
- 大開放:美國人親歷中國改革開放40年
- 整合與形塑:地方政務服務機構的運作機制:J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個案考察(1997~2011)
- “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及對策
- 當代中國發展理論與實踐
- 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程序與規范
- 京畿協作:京津冀協同發展
- 社會治理的中國經驗
- 中國改革與發展熱點問題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