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持續的供應鏈(《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4期/全12期)
- 哈佛商業評論
- 632字
- 2020-09-11 17:44:08
卷首語 FROM THE EDITOR
超越
商業考量
全球疫情依然復雜嚴峻,但相比防疫,中國企業面臨著更為緊迫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復工復產。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迅速恢復全球供應鏈。
本期特寫文章《更可持續的供應鏈》就全球供應鏈話題進行了探討。在作者韋羅尼卡·比列納和丹尼斯·焦亞看來,跨國公司供應鏈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一級供應商,而是來自供應鏈的下游供應商。供應商往往不遵守規范,給跨國公司帶來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環境風險。對于如何構造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兩位作者給出了四種方法:直接法、間接法、聯合法和全球法。
這四種方法的共同前提是,跨國公司要讓采購部門負責人明確不能只追求經濟目標,還要顧及環境和社會目標,并依此制定激勵機制。換言之,也就是要超越商業考量。
超越商業考量可以說是本期雜志的主要話題,也可以說是《哈佛商業評論》一直秉承的長期主義的一種延伸。本期聚光燈的主題是《推進黑人領導者發展》,作者勞拉·摩根·羅伯茨和安東尼·梅奧主要就多樣性中非裔問題進行了探討。兩位作者認為,盡管文中主要講的是種族歧視問題,但文中消除歧視的做法適用于全世界所有被邊緣化的人群。
羅伯茨和梅奧同時在文中強調,多樣性和反歧視不止關乎道德問題,更主要的是可以體現為經濟效益,因為這樣可以更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兩位作者這樣的提醒,我們認為對于正在全面復工復產的中國企業同樣重要,盡管經濟前景不令人樂觀,但如果能實事求是地看待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企業的發展依然可期。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編輯部 hbrchina.org
推薦閱讀
- 養老革命(《商界》2021年第1期)
- 對話:拉斯·特維德(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25期)
- 跟著大佬學管理(《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機構掘金“科創70”(《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0期)
- 談判力
- 高成長企業論: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瞪羚”樣本(《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中國新興科技再造下一個“騰訊、阿里”(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48期)
- 2021商業重啟(《商界》2021年第2期)
- 競合法則(《哈佛商業評論》2021年第1期)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10期)
- 無人機:飛行的物聯網(《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長投專刊024:網貸產品靠譜嗎?
- 比較(總第83輯)
- 2017,正在發生的商業未來(《商界》2017年第11期)
- 消費升級背后的秘密(《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