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持續的供應鏈(《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4期/全12期)
- 哈佛商業評論
- 624字
- 2020-09-11 17:44:10
眾說 | Interaction
你低估客戶了嗎?
羅伯·馬奇,《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1月刊。
的確是非常好的動議。謝謝羅伯特!非常期待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這些推薦方法的首次應用效果。剩下需要做的就是拿出能夠用于任何案例的有效估值方法。麥卡錫和費德的論文討論了訂閱和非訂閱的直接交易案例,但卻難以用于基于非直接模式的分銷業務。不可否認,它最終還是會到來,因為目前的趨勢在于拿出更好的長期估值方式,而不是追求帶有隱性漏洞的短期業績。感謝作者奉上了這個更加中肯、以客戶為中心的估值方法。
——貝諾伊特·倫佳德
讀者
從我的經驗來看,大多數公司并不知道如何衡量獲取客戶或服務客戶的真實成本,但那些了解此道的公司卻因內容過于繁雜而感到苦惱。這類組件由公司希望向客戶呈現的產品和營銷策略構成,而不是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待事情,或思考為什么這兩個人會對這類服務感興趣。客戶的行程足跡取決于商家希望其客戶如何從A點到B點,而不是展現所有可能路徑的實際地圖。自助服務(例如交互式語音應答)是按照線性方式設計的,并非是人們解決問題時的思考方式。最終,弗里德曼認為人們存在可預見的邏輯性,這一點是錯誤的。因為人們并非如此,就像卡內曼和阿瑞利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客戶價值衡量標準只有在考慮客戶如何評判服務價值的時候才有效,而這一點要求我們對思維方式進行調整。
——馬克·斯坦利
讀者
感謝提供這些文章。羅伯·馬奇有一篇研究,講的是行業內擁有最佳凈推薦值(NPS)的企業的營收超過業界2.5倍,也很值得推薦。
——嘉瑞斯·休勒特
讀者
推薦閱讀
- 對話:安本資產管理全球小盤股投資主管科斯蒂·戴森(《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28期)
- 新酒飲賽道(《商界》2020年第10期)
- 中歐商業評論(2022年9-10月刊)
- 新格局下的金融開放(《北大金融評論》2019年第1期)
- 從零開始,打造你的被動收入(投資理財思維養成系列)
- 蔚來:定義用戶企業(《商業評論》2022年2-3月號)
- 提高職場執行力(《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8期)
- 對話:門徒合伙基金公司總裁泰德·西德斯(《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5期)
- A股市場明年初完成“打底”,當下多跌多買應不會錯(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37期)
- 左手茅指數右手寧指數:公募基金二季度調倉路徑解析(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29期)
- 比較(總第95輯)
- 商業思變2016(《商界》2016年第12期)
- 打造企業軟實力(《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比較.第117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