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關燈后,他還想要繼續玩,要我把等打開,為了轉移注意力,我玩起了抖被子的游戲,他喜歡躺在床上,被子把他全部蓋住,然后突然掀開,像躲貓貓一樣,有時我會把臉湊的很近再突然把被子拿開,他就特別開心。我也會做一些互動式語言,回想白天的事情:
“我們今天有沒有坐地鐵?”
“坐了”
“坐了幾號線?”
“13號線”
“坐完13號線又坐了幾號線?”
“16號線”
“今天有沒有去超市?”
“去了”
“陳琢去超市買了什么?”
“養樂多”
“爸爸買了什么?”
“買香蕉”
“我們有沒有去游樂場?”
“沒去”
“再想一想”
“沒去”
突然我才反應過來,我們今天去玩抓娃娃、抓魚的那地方,他管那里叫游戲廳,另一個經常去玩滑滑梯、海洋球的地方才叫游樂場,原來是我弄錯了。
像往常一樣上午的課下課了,陶老師說他有點鬧,在短句命名里,他不配合,老師擺了三張卡片:清潔工、藥店、水杯,等他說:清潔工在藥店喝水,他看也不看,眼睛到處尋找什么似的。互動式語言和短句命名這里,只要有卡片的地方,他都有點逃避,學習動機不好,也能理解,疫情期間,家里我也用卡片上課,回來后學校里也學了三個月的卡片。我和陶老師建議:“減少卡片,加入繪本和畫畫的課”,陶老師說也打算這么做,新買了模具粘土、樂高式積木,就是給陳琢買的,后面把這些加進來。
下課后,他要求去坐公交車,我心想反正也快去杭州了,坐不了幾次992、715了,就帶他坐了。坐了一圈下車后,他又開始念:“992,方向,陸家嘴地鐵站”,我又后悔答應他坐公交車了,擔心他老是說這些沒用的。
下車后騎上自行車去大食堂吃飯,隔壁桌上有個五歲大的姐姐正鬧著說“不要吃了,不要吃了”,偶爾看看陳琢,看著想一起玩。我吃完了飯,正準備帶陳琢走的時候,那個姐姐也跟著走了出來,陳琢看到她蹦蹦跳跳的爬臺階,就跟隨著爬,姐姐說:“我們來捉迷藏吧”,剛說完就站在原地用雙手蒙住雙眼,還倒數著數,陳琢也跟著做,一直要給陳琢尋找玩伴的我,當然不會錯過這次機會,就說:“你們藏到屋里去吧,我來找”,說完,陳琢就跟著姐姐一起跑到飯店里去了。這時,小姑娘的媽媽要給她把辮子扎扎好,陳琢等不及的在一旁想拉姐姐的衣服,還說著:“還要玩”,看姐姐沒動,就跑我這里來接著說,我就說:“你要么去問問姐姐還要不要玩?”,他又跑到姐姐那說:“姐姐來”。又玩了一小會兒,最后小姑娘跟著她媽媽走時,陳琢還想繼續玩,我只好抱著他給姐姐再見了。去機構的路上,我說:“我們要上課去了,改天如果碰到姐姐再玩”,到機構門口時他說:“不要開門”,不要打開機構的門,不要進去。我抱著他說。“每個小朋友都要上課的,剛剛的姐姐也去上課了”。等他進去后,我會想,是不是我應該給他放個假,去找小朋友好好的玩上幾天,如果他在機構課堂上體驗不到樂趣了,再勉強的上課,還能學到多少,對他的社交和性格又有什么樣的影響,也許他就是個小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社交的快樂,是不是我太擔心了,只需要把他當成一個需要快樂的孩子就行了,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應該辦理幼兒園緩學,如果進幼兒園里,他和小朋友的互動會發展的更好一些嗎?三歲的寶寶如果缺少了幼兒園的成長氛圍會不會弊大于利?
又是日常坐地鐵,這次從華鵬路站進口進去時,他又返回沿著人行臺階往上走,走上去又走下來,他應該是感覺更有信心爬臺階了,并體驗到了進步,這會兒爬的勁頭特足,時而還會指著臺階旁的提示語問:“這是什么?”“這是安全提醒標示,這個字念緊~握~扶~手,這個是1出口”,他爬到最上面的時候突然跑到自動扶梯那里,嚇的我就往上跑,還沒等我跑到,他就回回來了,看到我爬上來就伸著手說:“爸爸下去”,我不知道他是說不要我幫著他爬臺階,還是要保持距離的玩。
漫無目的的坐了一趟地鐵后,又回到了這個1出口,他跑到了出口外面的斜坡那里,上下斜坡,還要我走旁邊的五層臺階,我想要一起爬坡也不行,我說不想玩了也不行。
晚飯在大食堂吃的,食堂的大門上貼著推和拉,他指著推問:“這是什么?”“這是推,是說要往前推”,沒玩一會他就說:“爸爸看那邊門”,是要我看一扇門上的字,他看另一扇。
這種很想控制游戲規則的表現最近越來越明顯。第二天我特地的給陶老師聊了一下這個問題,陶老師說在玩門的時候,他應該想在一人一扇門之后再玩什么,但他又不知道怎么玩,卡在那里了,他現在三歲一個月,還比較好引導,所以可以盡量多引導和變換著玩法,如果是玩玩具,盡量不要太偏離玩具本身的玩法。
午飯時,機構里的邵邵老師聯系我說OT的楊老師在上課時扭到腰了,今天下午的課需要改天再上。從機構的監控視頻里看到OT老師又是抱又是推的,女老師做起來確實要吃力。最近一直想帶陳琢去趟海洋館的,這下剛好有了時間,我們收拾好隨身物品,準備去了海洋館后就直接回平湖了。
到了海洋館,周五的日子人都很多,陳琢著急著進去,是聽到了里面有廣播喇叭的聲音,想去看看。進去后就看到有各種小的魚,他都不感興趣,場館里有點暗,還有點吵雜,我擔心他會聲音敏感的發脾氣,所以一進去我就抱著他。一個大水缸里有個管理員在水底清理衛生,吸引了他的注意,穿著潛水服的管理員咋一看也像條怪魚,他有點分不清。我們繼續往里走時,他說要往回走,去門口看喇叭,我說:“我們去前面看看有沒有喇叭”,他沒有抗拒。海龜、水母、海馬、海龍……,他都沒仔細看,后來看到企鵝才表現出些興趣,還坐在觀看表演的座位上說:“看企鵝表演”,我前面說過類似的話。再往前走的時候,有個斜坡,他非要玩上坡再下坡,我陪著他上上下下,別的游客都在看動物,我們倆把這里當成了游樂場。走出海洋館,我抱著他隨口唱起了兒歌《采蘑菇的小姑娘》,他那五音不全的媽媽隨即跟著唱了起來,沒想到他說了句:“媽媽不唱,又忘了”,還帶著點生氣的口吻,最近這幾天,他就有說:“媽媽不唱,爸爸繼續唱”,沒想到今天又來了句‘又忘了’,不知道我啥時候說的,被他記住了。他媽媽無奈的表示唱歌的權利都沒了,我就說:“你需要提高唱歌水平”,哈哈。
說起他騎車的能力,最早的時候是1歲多點只敢和我一起坐在扭扭車上,我來扭動車子前行,他坐在我前面,他自己不敢坐。兩歲左右的時候,我買了兒童三輪自行車,還有滑板車,他都不敢坐上去,倒是喜歡推著走,也喜歡推他自己的那輛兒童推車。兩歲半的一天,我帶他去他那不到兩歲的表弟家玩,看表弟可以騎自行車,他也想嘗試,所以我把他抱上一輛三輪自行車,他沒有抗拒,我一手扶著車把,一手扶著他,以免他掉下來,他硬生生的坐著,不會把握方向,不敢用腳蹬地。大概又過了三個月吧,自己家里的那輛扭扭車他突然就敢坐上去了,雖然不太會轉彎和倒車,在我的幫助下也可以在屋里各個房間里穿梭了,騎了兩三天后,他自己就可以獨自騎了,我就騎上另一輛兒童玩具汽車,一起騎到陽臺看洗衣機,騎到他那個已經成年的表哥屋里看他表哥玩吃雞的游戲,騎到廚房看外婆做飯看油煙機。大概快三歲時,他敢坐上三輪自行車了,雖然還不會用腳踏板,只能腳蹬地,也可以玩的很溜了。
這周末我把這兩三輪自行車帶到了服裝市場里,他騎著去乘電梯了,到了三層出去后,走了十幾米后,他突然掉頭往回走,平時我都會馬上跟上去,這次我停下來,看他快走到電梯口時說:“爸爸不去了,爸爸要去3058”(3058是檔口號),相隔十多米遠的他突然回頭說了句:“爸爸過來!”
“是要坐電梯嗎?”
“坐電梯”,我就跟上去了。會想起他兩歲那會,只顧自己的往前走,現在這個反應讓我覺得進步很大,也會成為我繼續努力的動力。
周末一堂手工創意早教課,是制作一件紙質的衣服,班上有四五個孩子,需要家長陪同來制作手工藝,和往常一樣,只有我一個男家長,其他都是媽媽。整堂課陳琢都不安份,其他孩子都安靜的坐在他們媽媽前面,看著老師在演示怎么穿線、怎么粘上裝飾品和口袋,陳琢非要去開合教室里的柜子門,打開了還要拿出來里面的教具,我只好努力讓他試著安坐下來,去注意老師我,見他很抗拒的時候再放開一下,擔心他會大發脾氣,過一會再抱回到座位上,就這樣他勉強的穿了兩次線、搓了幾下粘土,衣服的其他部分都是我完成的。前一堂大運動課就會顯得好一些,會跟隨老師,會聽指令的去攀爬、去過獨木橋,相比起這種需要靜坐、又要長時間的專注力的課,對他和對我都是一種煎熬,但我又覺得他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訓練這一塊了。
晚上回家時,又玩起了家里的門,一不小心夾出了兩個比芝麻大點的血泡,他媽媽抱在懷里哄的時候,他邊哭邊說:“夾到決明子了,夾到決明子了……”,我們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只好矯正的說:“門夾到手了,很疼,下次注意就好啦”。后來我看到那兩個小血泡才明白,他把這個說成了游樂場里見過的決明子,紅的發給的血泡看著確實像個決明子,他還在衣服上蹭,試著把他認為的決明子蹭掉。
周一照常一早出發趕回上海去上課,下午他媽媽和我一起在機構里等他下課,他媽媽和其他家長聊天時,一時嘴快說了句:“我老公就怕我兒子和你兒子一樣,說一句別人聽不懂的話”,我了解我妻子,她心直口快,突然聽到這個還是有些不知所措,我馬上就笑著說了句:“你這樣說,我以后還怎么好意思見他媽媽呀?”,機構等候的幾個家長都笑了起來。后來我就和這個媽媽聊起來孩子的一些情況,他兒子四歲半,經常會走到一個地方時停下來說一句動畫片里的話,而且很難打斷他。我就說陳琢有一段時間也很喜歡看《小豬佩奇》,以至于其他時間里會不時的說一句佩奇里的臺詞,疫情期間,有一次他還故意爬到家里的滑滑梯頂部,抬頭看著我說:“卡住了,救我”,就是在模仿佩奇里有室內兒童樂園的那一集,后來在大小米的公眾號上也讀到過一篇類似的文章,說的是一個五歲的孩子,在同齡小朋友給他說話時,他不但不回人家,還自言自語一些佩奇里的臺詞,看了這個文章后,我就決定把佩奇戒掉(不是說佩奇不適合孩子看,也許不太適合我兒子看),后來經常帶他到處玩,慢慢說的就少了。我還給這個媽媽支招,說當孩子再走到那個會自言自語的地方時,可以和他一起說他在說的內容,讓他發現原來有人也會這么說,等他的專注力轉移到身邊的人身上后,再馬上告訴他去做什么,最好是他喜歡的,至少是不討厭的。不過我忘了說,我的辦法不一定有用,可以記錄孩子每天發生這個情況的次數,來看看是不是有減少,再來確定這個辦法是不是適合。
每個方法都不是通用的,因為每個孩子能被刺激到的點都不一樣,所以我覺得不管是ABA、EIBI、ESDM、PRT,還是其他什么教學方法,都沒有好和不好,只有是否適合,也許這個孩子上ABA的課時,很喜歡卡片的課,學習起來也輕松,學的也快的話,那我覺得ABA就適合他,又有家長會說,那孩子不會泛化,只對卡片有反應,那應該需要家長的參與,畢竟學校里的環境還是太單一了,生活里趁熱打鐵的去引導才是邁向成功最關鍵的一步。另外我認為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這個干預方法應該也會隨著調整,把每個教學方法里適合孩子的部分靈活運用到孩子身上,應該效果要比只用一種方法好的多吧。
我喜歡把‘干預孩子’理解為走進孩子,努力成為朋友后,再做孩子的生活導游,我會認清孩子的本性里有些是需要尊重的,并不能用修理的想法試著把那些我們認為不合適的都抹殺掉,這樣孩子才會真心相待,相處的成長過程才會發展得更好,而且我覺得孩子的一些本性我們是無法抹掉的,再多的努力都只會徒增孩子的痛苦,不如接受這些,嘗試用更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像電影《自閉歷程》里說的:“我的那些怪異的行為能讓我放松下來,這樣我更會交際了。我沒有治愈,我一直都有自閉癥”,與自閉癥共同生活,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尋找一種更適合的相處方式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不是凡事都用我們以往的思維方式,不是凡事都和同齡小朋友比較。
我的專業知識幾乎為零,所以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如果有不當之處望見諒,給予指正。
晚上和他媽媽一起帶陳琢去乘地鐵了,目的地是陸家嘴,打算去坐東方明珠游船。出了地鐵站后,陳琢還想繼續去乘地鐵口的手扶電梯,我說:“爸爸媽媽帶你去坐輪船,你想去嗎?”,“不坐輪船”,問完我才知道這個問題不用問就知道答案,他現在腦子里都是剛剛坐過的手扶電梯,而且他從來沒坐過輪船,讓他回答想坐輪船還是難了點,我就說:“我們去爬人行天橋,那邊也有電梯”,他順從了跟著我們上了人行天橋,天橋那里的確有電梯,而且還有無障礙電梯,看到這個電梯的他興奮的直奔電梯口,準備進去時,他還回頭看了我一眼,要等我一起進去,這一點還是進步了一些,以前都是只顧自己的往電梯里鉆,坐了兩三分鐘,我用了田老師教的辦法:定個鬧鐘,告訴他等鬧鐘響了就不能坐電梯了。聽到鬧鐘響了后,我抱起來他走出電梯時,他重復說:“爸爸鬧鐘響了,爸爸鬧鐘響了”,也不會掙扎著要繼續坐電梯了,沒想到這個辦法這么好用。
我們買了18點的船票,輪船會圍繞著外灘這塊開上40分鐘的時間,我們走到輪船的頂層,找了位子坐下來,陳琢說要下船,我拿了零食給他吃,還有10分鐘開船,先穩住他。船開動的時候,有比較強烈的震動,桌椅跟著一起晃,見他有點害怕,我馬上把他抱在懷里,并說:“輪船開起來了,這是輪船的聲音”,其他不多說,怕他的感覺超負荷而發脾氣。這么邊靜坐邊吃餅干,過了二十多分鐘,他慢慢放松下來,我就拿起來一個吃空了的餅干罐子,把罐子放在嘴邊假裝在吃,并說:“爸爸在吃芝麻小丸脆”,他回:“陳琢在吃芝士小脆”(這是他已經學會了的鏡面對話),說完就觀察我的反應,得到我的大力表揚后,他開心起來,也更放松了,我就把他放下來,牽著手一起走到輪船的圍欄邊上,欣賞起周圍亮燈的漂亮大樓來“看那個大樓上有I、愛心、S、H”,他開心的跳著念大樓上他認識的字母、數字,聽著游船播放音樂和導游解說,感受著臨近入秋的陣陣涼風和悅耳的游客吵雜聲,最后的這十分鐘才讓我體驗到真正在游船上游玩的感覺。下了船后我們走進肯德基吃了雞腿和果汁,這一天他都表現的很棒,沒有哭鬧。想起去年我們一家三口也來過陸家嘴游玩,那次見他硬是要乘無障礙電梯,電梯的人又很多,氣的我硬是揍了他一頓,被揍的他邊哭還邊往地上揮手,還邊說:“倒了,倒了”,見他這么不被理解的情緒動作,我心里的滋味很復雜,很后悔不該動手打他。再看看今天的表現,不由感嘆:我們兩個都在成長!
最近他偶爾會說一段聽不太懂的話,好像是:‘歡你功力,整個愛心,還兩個扣子的,這家灰灰的,然后肩膀這里全部是帶功力,翻過去’。說的時候還摸一摸自己衣服上的扣子和肩膀。開始是無聊的時候說了一句,我也沒在意,接著兩三天里它又說過幾次,多是我在忙別的,他沒事干的時候,我開始著急了,擔心這個是不是星星語,努力聽了幾遍也沒聽太懂,還拍了視頻給機構的田老師去問是不是最近在學這個,生活里我也仔細留意,也都沒找到是哪里學來的,就讓我更擔心了,如果是學來的那就沒關系。后來有一次我拿著他媽媽的手機時突然想起來,他媽媽手機里有介紹衣服工藝的視頻,平時他也愛看,隨即翻了一下,果然找到了這個視頻,原話是:看里面的工藝,整個里面是非常干凈的,然后這邊有兩個扣子,這樣腰帶就不容易會掉,然后肩膀這里全部都是來去縫的工藝……。之前還有一段時間,他經常對著我來一句:提鼻涕,當時我也納悶什么意思,偶爾回了句:擦鼻涕,好像不對,因為他并沒像往常那樣糾正了仿說,后來有一次我在開車,他和他媽媽坐在后排,他又說了一遍,他媽媽說:“噢,TBT,你看到了車窗玻璃上的字母”,我才知道原來是玻璃貼膜上的字母。這種尋找原因和行為干預ABC里尋找最難部分A的做法很像,感覺和警察破案沒什么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