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關于攝影
- 導演修煉手冊
- 彭佳成
- 1303字
- 2020-10-16 13:40:37
攝影的分類方法很多,有依據拍攝工具分類的,如膠片攝影、數碼攝影;大畫幅相機攝影、135相機攝影;有依據拍攝環境分類的,如自然光攝影、閃光燈攝影;室外攝影、室內攝影;環境光攝影、人造光攝影;有依據攝影作品的社會功能分類的,如新聞攝影、藝術攝影、商業攝影等等。而我們現在所采用的是一種更為直觀的分類方法,依據拍攝對象來分類,這里包括風光攝影、花卉攝影、人像攝影等等。
所謂人像攝影,是指通過攝影的形式,在照片上用鮮明突出的形象描繪和表現拍攝對象相貌和神態的作品,它是拍攝對象的影像寫真。
人像攝影自然是要拍攝人物的,但并不是所有帶有人物的照片都歸屬于人像攝影的范疇。人像攝影是以人的形象、容貌、精神狀態為直接表現對象的攝影類別。也就是說,人像攝影中“人”是表現的主體,其他的所有內容均是陪體和環境,都是為了表現主體來服務的。
人像攝影的歷史幾乎與攝影術的發明時間一樣長,達蓋爾的銀版法時期就有大量的人像攝影作品出現。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人像攝影經久不衰。
當今的人像攝影按其圖像的社會功能來說,又可以劃分為:記錄類人像、藝術類人像、商業類人像三個子項。每一類人像的功能不同,評價標準自然也就不同,相應的拍攝方法、技術手段等都會有所區別,不可以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類別的人像,更不可以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類別的攝影。
記錄類人像是對拍攝對象的現場紀實。它以記錄為目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留下美好的瞬間”。現代人賦予了攝影多項功能,但是,不可否認攝影的本質功能是“記錄”。在社會上每天產生的大量圖像中,絕大多數是為了記錄而拍攝的,人像攝影也不例外。記錄類人像標準是“視覺等效”,也就是說,所拍攝圖像要忠實于原貌,讓看到圖像與看到現場的視覺效果等同起來。
藝術類人像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以影像作為載體,傳遞作者的思想情感。影像中的人物是攝影師的模特,影像中的景物環境是構成作品的元素,所有的一切都是為攝影的主題服務的。藝術人像攝影的目的不在于“再現”而在于“表現”,衡量藝術人像的標準是主題的深度與表現的技巧。
商業類人像是攝影師勞動的產品,它是用于交換的一種商品。攝影師受顧客的委托,以指定的人物為拍攝對象,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巧,拍攝出符合顧客需求的影像。商業類人像的標準是“滿足顧客的需求”,這種需求包括實物的需求和審美的需求,商業人像的價值直接體現在交換價值上。
所有門類的攝影都基于攝影的基本技術,從操作的層面上講,攝影是一種技能,無論何種攝影都需要共同的知識和技能。在同一門類的攝影中雖然還有子項,甚至子項之下還可以作多層細分,但是,它們的共同點很多。初學攝影的朋友要先從基礎的共同點入手,先易后難,逐步提高。
對人像攝影的學習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研究拍攝對象,也就是研究人像攝影中的人,不了解人的容貌特征、體態語言、面部表情以及環境對人的襯托作用是拍不好人像的。二是要研究自己的拍攝目的和表現手法,也就是研究所要拍攝影像的社會屬性,不知道作品的真正目的,只是一味地模仿常常會出現東施效顰的尷尬效果。三是要研究拍攝的技巧,也就是研究工具和技術,不會熟練地使用攝影工具,沒有嫻熟的技術技巧就無法獲得人像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