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限學習機:理論、技術與應用
- 鄧宸偉 周士超
- 533字
- 2020-09-11 18:03:58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超限學習機(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1]是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的一種機器學習方法,已在自然圖像檢索與分類、生物信息識別、語音識別、遙感影像解譯、工業故障識別和預測、醫療影像疾病診斷等工業領域獲得有效性驗證與實際應用[2]。
就具體技術層面而言,ELM可被視為一種新型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旨在從結構、功能等方面模擬智能的生物學習系統,形成計算模型,實現對樣本數據一般規律的快速學習,并將該規律應用于未觀測數據的準確分析與處理任務。
在ELM被正式提出之前,人工神經網絡已經經歷了60多年的發展,有許多改進模型問世,例如,以徑向基函數(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網絡、核回歸(Kernel Regression, KR)模型、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等為典型代表的單隱藏層前饋神經網絡(Single Hidden-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SLFNN),以及以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DL)為代表的多層神經網絡等[3-4]。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模型,不免會引發一系列疑問:如此繁多的網絡結構但本質上數學表達模型近乎相同,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多且不同的模型學習算法?這些算法能否取得統一性解釋?未來模型的學習機制究竟何去何從?
實際上,ELM被提出的主要動機便是試圖回答上述問題。目前,無論是人工神經網絡,還是本書重點討論的ELM,均取得了長足的技術進步。本書接下來將介紹ELM基本理論、實現技術與應用案例,同時也將概覽其他相關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