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導致我們不能富有的原因,其實是內在思想。本章主要講述導致財務問題的幾個具體原因,其中包括理財觀念、金錢認知、財富動機、不良心理、財務實踐等。從內到外,清楚地剖析理財過程的基本心理障礙,幫助人們找到變得富有的秘密。
原因一:缺乏理財觀念
我們常常覺得貧窮是因為沒有錢,卻很少想到導致貧窮的不僅僅是因為沒有錢,還有可能是因為理財觀念不成熟。將貧窮的原因歸結于沒有錢,是把問題簡單化了,忽略了其中的關鍵。
一個熱衷于花錢的人和一個熱衷于儲蓄的人很容易發生矛盾,一個習慣于投資賺錢的人和一個習慣于上班賺錢的人也會發生爭吵。你批評他:“浪費!”他批評你:“摳門!”你批評他:“腦子太笨!”他批評你:“游手好閑!”
這就是理財觀念不同帶來的沖突。有人說:“這是錢多錢少的問題。如果錢足夠多,不管理財觀念是什么樣的,都可以滿足,哪里還有什么爭吵和沖突?”可是事情沒有那么簡單,錢足夠多,到底怎樣才是足夠多呢?一千萬,兩千萬,還是一個億,兩個億?
有的人即使擁有億萬財富,最后也難逃破產的命運,這是為什么呢?其實真正的問題存在于理財觀念之中,而不是錢的多少。
事實上,金錢足夠多,并沒有解決理財觀念弱的問題,只是將問題掩蓋了起來,最終讓人忽略它的嚴重性。
而當掩蓋的問題真正爆發出來,人們又常常簡單地將各種罪名安在金錢的頭上,習慣于將金錢當作解決問題的唯一工具,而不是認真分析,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表面上是錢的問題,很多時候可能是理財觀念的問題。
問題看得清楚,才有解決的可能。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錢爭吵,認為一切都是金錢的問題,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是錢夠不夠的問題。其實大部分的問題是理財觀念沖突的問題。
有的人內在的理財觀念,往往也存在沖突問題。一會兒覺得存錢很重要,一會兒覺得花錢很重要,不知道平衡,不懂得規劃好存錢與花錢的事,很容易導致觀念性沖突,帶來財務混亂的狀況。
花錢舒心的時候,就忘記了儲蓄的重要性;而一味沉溺于儲蓄中,忽略改善生活的需求,則失去了賺錢的意義。
不要總是將一切問題的原因歸結于金錢,不要總以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只要有錢就行。不要停留在這種簡單思路上。我們需要動腦筋去尋找問題的真正原因,如果沒有錢,那怎么辦?
答案是從改變個人理財觀念開始,學習理財新觀念。如果說導致貧窮的原因是沒有錢,那么沒有錢的原因與理財觀念也是有關的。記住,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是富裕的保障。
財富心語
沒有理財意識很難保持富有,即便能夠賺到很多錢,財富往往也會很快流失。財富需要精心管理才會得以增長。就好像我們的生活,若是放任不管,毫無規劃,就會變得一片混亂。財務問題的發生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理財觀念有問題。
原因二:錯誤的金錢認知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賺錢能力強,也有一定的理財意識,但時不時地就會遇到財務困境。平時看著挺有錢的,生活水平也都挺好,可是一旦遇到需要錢的時候,卻總是拿不出來。看起來這似乎是因為不會攢錢帶來的問題,但其實問題沒有那么簡單。
金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的工作能力很強,收入水平也比較高,但是工作了8年,他并沒有存下錢。每當他掙到一筆錢,他就不想工作,只有等花掉所有的錢,他才會再次產生掙錢的動力。為什么會這樣呢?
當你問他對金錢的看法時,他會說:“掙錢掙到什么時候才是頭呢?錢夠用就好。那么累干什么呢?累壞了身體,不值當。”結果,他幾乎沒有存款。
其實金先生的掙錢能力挺強的,但他就是那么慵懶。每當掙了一筆錢,很快就花完。很明顯,在他的觀念里,掙錢與不健康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潛意識里他就不會想去賺更多的錢。因此,造成他不富有的原因,不是他懶惰,也不是他不存錢,而是他對金錢的認識有問題。
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金錢乃萬惡之源;有錢人都很貪婪;有錢人都很吝嗇;有錢人是狡詐的;有錢人充滿了罪惡;金錢買不來快樂;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富人的錢都不干凈;年輕拿命換錢,到老拿錢換命……還有更多將金錢描繪成“罪惡”代表的觀念。
然而,這些認知都是錯誤的,如果任由它們停留在你的思想當中,將會阻礙你變得富有。因為你打心眼里覺得有錢就是罪,沒錢就不會有這樣的道德負擔。所以每當你掙到一點錢,就會不自覺地花掉。
不要小看這樣的負面認知,其實它往往潛藏在你的潛意識中,反映在你的理財思維里,體現在你的理財行為中,最終表現在你的理財結果上。當你不想掙更多的錢時,金錢自然不會到你的身邊來。那么潛藏在我們潛意識當中的這些負面的金錢認知是從哪里來的呢?
一般來說,一個人對金錢的認知主要來自家庭教育。金先生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與母親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金先生的父親早年因為拼命賺錢而猝死,這件事對他的母親打擊很大。因此,從小到大母親就告訴金先生:“人要知足,有吃有穿就是福,錢夠用就好,不能太貪,掙那么多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有什么意義呢。”
后來在外工作的日子里,他會給家中的老母親打電話,老母親也總是很擔心地說:“別太忙了,錢夠用就好,身體要緊,累壞了身體不值當。”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金先生對金錢就產生了這樣的認識。
金先生已經習慣性地養成了“賺錢太多不健康,甚至短命”的負面認知,那么自然在他賺到一筆錢的時候,潛意識就會想著將它花掉。因此,無論他的賺錢能力有多強,始終都不會有富余的金錢積累,故而他始終都保持著這樣一種不富有的狀態。
你有沒有類似的認知和經歷呢?你的父母或生命中某個重要的人,有沒有用他們的一片好心卻教會你一些負面的金錢認知呢?其實只要你愿意去檢查自己的想法,回憶自己的經歷,就會發現很多重要的人在不經意間的語言表達已經在我們的心里根植了大片負面的金錢認知。
在小的時候,父母或長輩的言語教育和行為模式都在影響著我們的金錢認知。如果他們總是說金錢的壞話,我們很容易就覺得金錢不好;如果他們總是為金錢而爭吵,我們也很可能會厭惡金錢,排斥金錢;如果金錢成為家庭的快樂之源,我們就可能會喜歡金錢,親近金錢。
不僅如此,父母和長輩們的理財方式,也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如果父母理財非常保守,最終獲得了幸福的生活,那么我們就很容易習得保守的理財方式,而如果父母理財保守,最終卻沒有收獲幸福的生活,那么我們的理財方式就會變得冒險。有的父母賺錢依靠工作,有的父母賺錢則依靠開辦企業;有的父母喜歡投資,有的父母喜歡儲蓄。這都會給孩子的金錢認知帶來影響。
還有一種情況,很容易改變我們的理財觀念,那就是某些對人生影響重大的突發事件。比如本來衣食無憂的孩子,可能因為生意破產,天天有人來討債,家庭瞬間赤貧。這種突然變故往往會改變他心中對金錢的認知。
又比如原本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孩子,有一天父母因為金錢的問題吵架,結果最終離了婚,孩子有可能會覺得金錢是個邪惡的東西,也有可能會認為金錢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突如其來的一些重大事件,特別是與金錢、財務直接相關的事件,改變我們的生活的同時,也會改變我們對金錢的認知,而這些改變就會影響我們的理財行為和財富結果。可以說,人生中的重大財務事件,往往會影響人們的一生。如果你發現自己不富有,那么審視一下自己對金錢的認知,這會有助于你了解自己的理財觀念。
財富心語
你不喜歡的東西,就不會珍惜。你對金錢沒有好印象,又怎么會珍惜金錢呢?想要真正有錢,你就要真正喜歡錢,認識到金錢能夠帶來的好處。想想金錢能夠帶給你的美好生活吧,只要你能夠用好它,它就是生活中的天使。
原因三:求財動機不純
有些人追求財富的動機不純,最終陷入困境。對此,我們應該有所警醒,及時審視自己的理財動機是否有問題。盡量不要為了財富而步入歧途。當遇到不好的事情時,不要將問題歸咎于財富,而應該將視線放在問題本身上。
同樣,也不要將財富與安全感、幸福感等同。為什么呢?因為表面上安全感、幸福感是好的事情,但背后的潛在推動力其實很多時候是負面的:追求安全感是因為恐懼、害怕與不安,追求幸福感是因為不幸福。
不要將生活的一切都寄托于理財。只有你的心態足夠好,你才能理好財,得到好結果。假如你的心態不好,動機不純,理財很可能就會失敗,導致貧窮。
一個焦慮的人,不會因為有了錢,就不再焦慮;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也不會因為有了錢,就充滿安全感。不要寄希望于用金錢來掩蓋這些問題,如果你想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直接針對不良心理問題來制訂對策,金錢并不是萬能的。
有一些總想要擺脫工作的人將自由、輕松與金錢相連,覺得自己有錢就可以不工作,就可以自由、輕松了。其實,你要是將束縛、壓力與金錢相連,最終結果必然是:錢掙來了,更多的束縛和壓力也來了。
或許你會覺得,這些話似乎很荒誕。告訴你,這一點都不荒誕,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用揮霍金錢來體會快樂、幸福、輕松、自由,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生命中感到沒有自由的人,總想著賺到了大筆金錢,然后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無拘無束;生活得很緊張、壓力很大的人,總想著賺到多少錢就可以安逸、輕松、沒有壓力。然而等他們賺到了一筆錢后會怎么樣呢?
答案是:他們就會用自由或輕松的名義揮霍它。然而,錢花掉了,心情反而更加糟糕,因為他們得到的只是一時的快感,是自由和輕松的幻覺,不是真正的自由和輕松。為什么會這樣呢?
只因他們的動機不純,賺錢的動機不純,理財的動機也不純。他們錯將金錢當作各種幸福的原因,卻不知道金錢和各種幸福都是內在思想的結果。他們沒有想過治療自己的內在,卻將辛辛苦苦得到的結果扔掉,這簡直不可思議。
以恐懼為例,許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把恐懼作為掙錢的主要動機。事實上為了安全感而賺錢就是將恐懼作為賺錢的動機。
不要將消除恐懼作為賺錢的動機,更不要為了安全感而花錢。我們可以為安全花錢,但不要為安全感花錢。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無論多么成功,擁有多少錢,都是不夠的。一個覺得自我不夠優秀的人,同樣如此。對于內心不安的人來說,不良的心理動機才是不幸福的原因,而不是因為沒有錢。因此,理財的過程中,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內心動機。
不良的理財動機存在或許不影響掙錢,但它會影響人生幸福。如果你的理財動機來自負面的心理,比如欺騙、憤怒,或為了證明自己,你掙來的錢就永遠無法帶給你幸福和快樂。因為你無法使用金錢解決這些問題。
財富心語
不妨詢問自己:我的理財動機是什么?盡量挖掘深層的心理層面,這樣才能看到自己獲取財富的真正動機。不要將財富與負面心理掛鉤,財富就是財富,它不是解決各種負面心理問題的靈丹妙藥。搞清楚這一點,不但能幫助我們走好創富之路,還能幫助我們完善自我,使我們的身心更加健康。
原因四:不愿改變自己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愿意改變自己,即便生活處于貧困的狀態。有的人遇到了財務困境,明明知道自己的理財行為有問題,卻不愿改變。就像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就是不愿意認錯并改正。
洪先生以多次定期繳納保費的方式買了一份保險,明顯該保險買得不對,無論是保障上還是價格方面都不合適,相比之下還有更好的保險產品。但是該保險已經交了3年的保費。
理財師建議洪先生放棄這份保險,換成其他更適合的保險產品。但是洪先生不愿意放棄,因為如果放棄,之前交的錢就浪費了。理財師反復勸說他,如果不放棄,繼續交下去才是真正的浪費錢。
其實像洪先生這樣的心理很常見。特別是在一些股票投資領域,可以說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買進一只股票時,股價隨之下跌,為了降低成本,減少損失,你便繼續買進,可是它還是下跌……于是,你就陷入了尷尬之中,你再次購買的本意是想攤平損失,結果沒想到的是越陷越深。
股票下一刻是上升還是下降?不知道。買還是不買呢?不買吧,先前已經投入了,若是退縮,購買成本就會越來越大,就算股票重新漲上來,賺的錢和成本相互抵消,什么都撈不著;繼續買吧,要是繼續下跌,損失也會越來越大。
這在博弈論上被稱為“協和謬誤”。當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進行到一定程度后發現不宜繼續下去,卻苦于各種原因而不得不將錯就錯進行下去,從而陷入一種欲罷不能、騎虎難下的境地。
如同賭徒輸了錢,就想繼續賭下去,希望能夠翻本,結果輸紅了眼,越輸越多,最終造成了騎虎難下的局面。其實,很多賭徒剛開始賭博時,就已經進入了欲罷不能的狀態,他們認為自己會成為贏家。
導致這種內心博弈、難以抉擇的情況發生,主要是因為人們具有憎惡損失的心理,但是人們往往沒有仔細考量:當一項業已發生的成本,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收回的時候,就應該果斷放棄。
當你開始理財時,就會發現你在理財的過程中會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你總是無法忽視沉沒成本,就容易造成財務上的損失。特別是一些投資行動,若總是過多地考慮沉沒成本,而不能做出理性的行動,那么很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有可能會讓你進入賭徒的狀態,導致破產。
有很多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就容易受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不舍得前期的投入損失掉,最終跌入財務破產的深淵。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并非不知失敗的結局,而是礙于已經為此投入的成本,舍不得就此放棄和改變原來的計劃,想要“迎難而上”或者挺一挺,以至于一直猶豫不決,進入賭徒心理狀態,最終陷入絕境。
假如你的理財行為不正確,或者不適合當下的情況,你是否愿意調整呢?假如你投資的股票不符合原本的預期,你是否愿意止損出局呢?
在理財的過程中,做好工作賺到錢固然重要,但及時回頭,避免更大的損失,也非常重要。然而,當局者迷,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失去理性,使得自己在失誤中越陷越深,最終引發大敗局,走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特別重視,特別是參與投資的人,更要引以為戒。
財富心語
理財投資要有相當的理性,不能固執己見,要懂得承認錯誤。特別是一些投資,認賠出局,承認自己的失敗,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在理財過程中,不甘心、不舍得、不服輸都是很不理性的行為,會讓人在失誤中越陷越深,造成財務上的巨大損失。此時,及時認識自己的錯誤,果斷退出,才是理性的行為。
原因五:沒有切實行動
生活中,人人都想變得富有,而真正愿意行動的人其實并不多。經常聽人說起自己的夢想:我要努力工作爭取升職加薪,我要開家飯館做大做強,我要……說了很多,完全沒有行動,這樣如何實現夢想呢?假如你想真正富有,就要制訂相應的理財計劃,并且切實地付諸行動。
思想可以指導行動,但只有思想沒有行動是不行的。
大家都知道行動很重要,為什么仍然安于現狀而不愿采取行動呢?最大的原因是恐懼的情緒。特別是進入沒有接觸過的領域,很容易產生害怕的心理。這是十分正常的情緒表現。通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絕大部分人的做法是要么想辦法解決恐懼情緒,要么等待內心平靜。
只有少數人帶著恐懼情緒上路,最終用行動征服恐懼,贏得了未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明白了恐懼情緒的虛幻性。走出這一步后,從此他們便不再被恐懼阻擋腳步,行動變得非常迅速。
當我們執行理財計劃時,不要被恐懼情緒阻擋,更不要與情緒糾纏,或等待情緒平復。當你邁出這一步,就會發現它們完全是我們自己制造出來的,根本不用在意。不要因為一些簡單的事情放棄自己的理財行動,比如速度太慢、步驟太多、執行太難、記賬太麻煩等。想一想,沒有錢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艱難和麻煩。
和沒有錢相比較,理財絕對是一件更為舒服、也更為美好的事情,即便其中會有一些難度,也不是放棄的理由。停留在不理財、想花錢就花錢的自由里,就會錯過最佳的財富成長時間,也會損害未來的自由。如果不理財,不執行個人的理性計劃,不改善當前的財務狀況,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艱難。
有困難就想辦法解決困難,使得原本的困難變得簡單;有麻煩就想辦法解決麻煩;步驟太多、流程太復雜,就想辦法簡化步驟和流程,提高效率。理財的方法太復雜,可以進行相應的改善和調整。重要的是你要快速行動起來,養成理財的習慣。
1.改善財務狀況,從記賬開始
剛剛開始嘗試理財的人,非常有熱情,不僅制訂了良好的計劃,還特別認真地記賬。可是這樣的熱情常常堅持不了多久。其實這只是一個習慣問題,如果能夠堅持兩三個月,也就完全適應了記賬的生活。可惜生活中能夠堅持長期記賬的人不多。有記賬習慣的人,個人的財務狀況通常都不錯。
現在有手機記賬軟件,而很多收支賬單也往往通過手機來完成,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完全可以利用起來。
2.改善消費狀況,從節省開支開始
熱愛消費的人要學會節省開支,避免沖動消費。在消費過程中,只購買必需品,同時避免重復購買。最好選擇極簡主義的品質生活方式。平時遇到需要購買的東西,可以先記在清單上,選擇某個時間一起購買。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不會忘記需要購買的東西;二是提供猶豫期,也許當下想要購買,過兩天再看清單,就發現沒有必要購買了,這樣可以避免購買不必要的東西,幫助節省開支。
3.改善資產凈值,從投資開始
不要以為投資是有錢人的事,越是沒有錢,越需要學習和了解投資。如果沒有很強的賺錢能力,僅僅依靠儲蓄和工作的收入,想要成為富人是比較困難的。投資是走向富有的必修課程。即便你手上沒有多少錢可以進行投資,也要馬上開始學習投資。等你有了投資的想法,就可以直接開始投資計劃,而不需要放下時間來學習。
總而言之,理財需要切實的行動。不能只是停留在想法上,僅僅依靠想法是不可能改變我們的財務狀況的,唯有切實的行動才能讓財富成長起來。財富不會自動增長,需要我們運用智慧和行動才能獲得。
財富心語
雖然我們說理財觀念決定了財富的狀況,但不能否認行動的重要性。沒有行動,即使有正確的理財觀念,也不會產生好結果。財富需要通過行動才能創造出來。如果你有理財的想法,就要行動起來,并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