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不為作業而做作業——優等生做作業的方法(1)
- 這樣學習最有效大全集(超值金版)
- 齊昌博編著
- 3750字
- 2014-03-14 17:00:00
知道嗎?優等生可不是像你一樣,討厭作業,他們喜歡做作業,從來不認為作業是負擔,他們喜歡一氣呵成地完成作業,更喜歡遇到幾個“攔路虎”,那種興奮的感覺也許你在將來也會有所體會,但現在的你是不會明白的。優等生喜歡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總結問題,讓問題不再成為問題。
優等生知道為什么要做作業。
在一些人的眼里,所謂的作業好像就意味著做不完的題,他們把作業稱為“作孽”。大好的時光都在這些永遠都做不完的“破題”,真是“作孽”。既然是“作孽”,可不可以取消作業呢?
在“作孽”心態下,他們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只好隨便做一下。這種對待作業的態度決定了他們在考試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拿到試卷的時候,發現上面有些題目是以前做作業時已經做過的。但不知為什么,這時就想不起來該怎么做了!
優等生可不這樣看,他們深深知道:
平時作業是根據課程教學要求精心設計的,其目的是檢查學生學習進度,為教與學的溝通提供一個互相反饋的渠道;
平時作業可以幫助檢查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確定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準備和能力學習課程的稍后部分;
平時作業可以幫助發現哪些部分需要重溫或重新學習,哪些地方需要向老師和同學尋求幫助;
平時作業都有一個最后呈交日期,督促自己跟著課程進度學習,使自己的學習進度與輔導課的安排保持同步,并能夠在期末考試前完成所有學習單元;
平時作業可以幫助在目前的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的其他內容之間建立聯系,幫助自己將學習內容與個人經驗聯系起來,鼓勵自己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通過輔導老師的批改和給出的評語,幫助自己發現和糾正自己對學習內容的誤解。老師的鼓勵還可以鞏固自己的學習信心。
平時作業可能還會幫助你熟悉該課程期末考試的常見題型和答題的要求。
深知課后作業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優等生總是積極地、快樂地、認真地對待每一次作業,并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每天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作業,如什么時間做語文作業,什么時間做數學作業,什么時間練習英語,……,都形成了規律,養成了習慣。有了這個好的習慣,優等生到了固定的時間就能自動去做作業,而且,做作業時,注意力集中,效果提高,絕不輕易讓別的事情擠掉做作業的時間。
優等生先復習后做作業。
從前,有個人有兩個兒子。有一天,他給了兩個兒子每人一把銹了的柴刀,讓他們去山上砍柴。一個兒子到了山上就開始干了起來,十分賣力。另一個兒子卻跑到鄰居家借來了磨刀石,開始磨刀。等到刀磨好了,他才上山。等到太陽下山的時候,兩個人都回來了,先砍柴的背回了一小擔柴,先磨刀的則背回了一大擔柴。父親就問打柴多的兒子,你沒有先上山,怎么砍的柴比先砍的多呢?他回答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啊,刀沒磨快,怎么能很快的砍柴呢?
這個故事就是說準備好了工具,做事情才可以事半功倍。
做作業之前先復習,有相當于砍柴前先去磨斧頭的功效。
優等生做作業時有個習慣,在準備好學習用具和書本,調整好心情后,他們不忙著去做作業,而是先把老師這一節課所講的內容認真地看一看,弄清楚基本原理和概念,想-想這一堂課講了哪些內容、原理、概念?提出了哪些定理、公式?這些定理、公式是怎樣得出來的?有何意義和作用?互相間的關系是什么?特別是對例題要明白、清楚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解題時用于哪些方法?解題思路是什么?突破口在什么地方等等。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重點和關鍵所在,在頭腦中像過電影那樣“過”一遍,對疑問或不懂的地方,翻開課本、課堂筆記或有關參考書看一下,把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
上面這些工作做完之后,優等生才會正式開始做作業。就像他們預期的效果一樣,作業做得既快又好。
那些拿起作業就做的人,他們認為先復習再做無形中給做作業又增加了一步工作,肯定會延長做作業的時間,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因為一頭扎進去寫作業,而全然不顧當天所學的重點和知識,做題容易出錯不算還會不時遇到“攔路虎”,這個時候再去查書本,才真正地延長了做作業時間!
優等生獨立完成作業。
你小時候,有沒有聽過下面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大富人家,生了一個寶貝兒子。由于這是富人家三代同堂的唯一男孩,全家都視其如至寶,甚至還取了個名字叫元寶。自元寶出生開始,他就是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手中抱著長大,幼小的元寶漸漸地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3歲的時候還不會走路,衣服也不會自己穿,飯也不會自己吃,要人喂。有一天他全家應邀去參加了一個宴會,元寶在家里睡覺,他媽在他的脖子上掛了一個大餅,交代他:“肚子餓了,就自己吃,媽很快就回來了?!边^了一段時間,他餓了,可是卻等著家人回來喂,等著等著,家人卻一直沒有回來。等到家人回來的時候,發現元寶已經餓昏了……
接下來講故事的人會告訴你:一個人如果自己不學著獨立,老想著依靠別人,到了關鍵時刻,吃虧的就肯定是自己……
依賴別人的人不能獨立思考、缺乏勇氣,對事物的判斷性也差,往往會陷入猶疑不決的困境,會一直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借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
依賴性是很多人不能成大事的根本原因所在,這種習慣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而自己不愿多付出一點力氣。而成功的規則是依靠自己!獨立自主!
獨立完成作業是對獨立自主最簡單的詮釋。作業是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利于思考能力的發展。要達到作業的目的,起到應有的作用,就要自己開動腦筋,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自己不動腦筋,抄別人的作業,這就是一種單純任務觀點和不認真的態度,是絕對要不得的。
運用書上的知識,加上自己的思考,做出的答案會在腦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不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先請教別人,或抄同學的作業,這樣做的作業,印象就不深。優等生在碰上難題時,會先獨立思考,自己做不出來,就去翻書,看筆記,去深刻理解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再進一步想想課堂上學的知識和這道練習題是什么關系,一般這樣就做出來了。有時優等生也可能把這道練習題暫且放過,先做其它題,然后再來思考這個練習題,也許思路開了,就能做出來。如果實在做不出來,再去請教別人,或同別人展開討論。
實際上,更多情況下,遇到難題,優等生更覺得是培養自己獨立性的絕佳機會。他們寧愿冥思苦想好幾天,也不輕易請教老師或他人,當他們獨自解開難題時,那勝利之后的巨大喜悅,是那些獨立性差,動不動就放棄自己解決問題的人無緣品嘗的。
總之,一個人若連作業都要依賴別人的人,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沒有獨自做決定的習慣,小事上依賴,大事上更不敢自己作主,一生都要靠著別人活著,像一株菟絲花,只有纏著大樹才能生存,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
優等生做作業不拖沓。
情節一:
時間:禮拜六,9:00。
場景:強強家。
人物:爸爸和強強。
劇情:強強:爸爸,我想寫個作文的提綱,你看看行不行我再寫。
爸爸:可以。
時間:9:30。
強強:爸爸,你看可以嗎?
爸爸:可以,寫吧。
時間:10:30。
強強:爸爸,我休息會兒。
爸爸:行。
時間:11:30。
強強:爸爸,寫完了,你看看行嗎?我想看會兒電視。
爸爸:最好一氣呵成,去吧,改改錯別字,抄在本子上。
時間:12:00。
強強:爸爸,我改完了。
爸爸:抄寫呢?
強強:吃了飯再說吧!
這個拖拖沓沓的強強也許就是你!
學習坐不住,愛磨蹭。寫1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大概有10回,一會兒打開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會兒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沒有;一會兒站在窗前,看看誰在外面玩兒。
做作業拖沓的人有些是因為貪玩;有的是對學習無興趣而拖沓作業;有的是因為能力限制完成作業有困難而拖沓作業。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邊玩邊寫,思想總是“神游太空”。寫作業時,總是想些無關的事情,想著想著,眼神定住了,拿著筆的手停住了,時不時還傻笑幾聲。
認真過頭。過分地精益求精,寫字時,一筆一畫,不長不短,寫一個字擦上好幾遍,甚至最后把紙都擦破了。
但無論是屬于哪些情況,都不能養成拖沓作業的習慣。當天的學習當天完成,明天還有明天的學習任務,困難只會越積越多。克服作業拖沓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天天督促要求自己當天辦完當天的事。
優等生為了讓自己能集中注意快速完成作業,他們盡量給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避免外界的刺激。清除身邊與作業無關的物品,甚至在書桌上寫幾個字,諸如:趕快寫作業或者不能因為作業熬夜等等。
優等生在作業多的情況下,更懂得抓緊時間。在安排時間上應當先緊后松。他們要求自己必須要專注,一鼓作氣地把作業做完。如果不能靜下心來,狀態不好,就先暫時不做,但是在抓緊時間的前提下適當的放松,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優等生的做作業步驟。
第一步:知識上的準備工作。
老師布置了作業后,優等生不會馬上動手就做,他們要先復習。做作業前,把所學的有關內容簡要地復習一遍,掌握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重要內容,理清知識體系,在腦海里形成總體印象。這樣,在做作業時,才能頭腦清醒、反應靈敏、思路清晰、考慮周全、得心應手。否則,知識不熟練,做起題來處處碰壁,不是公式想不起來了,就是單位不統一了,或相關內容混淆了,答跑題了。
第二步:感知理解題意。這一步實際包括審題、聯想與課題的類化三個環節。
審題即了解題意,搞清題目中的條件與問題,明確題目要求。
搞不清題目要求,忽視或遺漏某些必要條件,或領會錯了題目意思,解題一定不會順利。因此,我們應該養成一個好習慣,解任何一道題時,都應列出以下幾項:已知、求解、解,認真寫一遍,可預防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