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學習高手
  • 李柘遠
  • 1672字
  • 2020-08-28 11:20:31

第3小課 LEO牌實操預習法

無論是在高中理科重點班的高壓應試年代,還是在后來的常青藤大學時代,我都沿用著同樣的預習實操方法,可以總結為“預習前極速復習”“抽象+具象必混搭”和“動筆之后再聽課”三個關鍵動作。

預習前極速復習:讀過上面兩部分內容后,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這個方法的含義。每次預習前,我都會通過完成前一課的家庭作業、快速回顧前一課的課文/講義等材料來鞏固對“最近的舊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快速翻書溫習”這個步驟通常會占我預習總用時的四分之一(比如計劃預習20分鐘,那么我就先抽出5分鐘左右來回看前一課時的核心內容)。

抽象+具象必混搭:這個方法該如何理解呢?很簡單:在學理科時,我們一定會遇到大量的公式定理,它們由不同字母和數字組成,同學們第一次看到時會覺得陌生抽象,甚至感到“腦殼蒙蒙的”。我在預習理科內容時為了防止被這些抽象公式搞暈,一定會把它們放進相對應的具體例題中,將抽象公式和具象習題混搭起來去閱讀、完成初步理解,難度就會降低許多。

再拿英語學科來舉例:我認為在英語里很難啃的骨頭是語法,如果在預習時只讀了“這時態那用法”的抽象解釋,估計很多同學都會覺得云里霧里。但如果將某種抽象的語法時態和具象的例句、文段配合起來讀,在有上下文的語境中“初識”這個新語法點,就會容易不少。

動筆之后再聽課:本書的讀者朋友們一定會發現,我是一個熱衷于邊學習邊動筆的人——精讀時動筆做筆記、做書摘、寫書評,“抱老師大腿”時帶好一支筆、一個本子,實時記錄、總結。在預習時也不例外。每次預習前,我都會備好兩種顏色的筆,一支黑色,一支紅色。具體的操作方法很簡單:用黑筆在預習時自己已經能基本弄明白的知識點旁打一個鉤,或者做一行簡單批注,旨在提示自己:嗯,這部分問題不大,我差不多搞懂了。上課時只需要跟著老師的講解再順一遍,就穩穩的了。

而紅筆的作用更大,我用它來標注預習后仍存在疑惑,或者壓根兒沒弄懂的知識點。換句話說,這支紅筆是用來幫我拎出所有“硬骨頭”的。所謂“存在疑惑”的知識點,是指任何我還能提出疑問、在看具象習題時無法憑一己之力徹底讀懂的新課內容。如果自己對一個知識點還有哪怕毫厘的不確定、不熟悉,我就會用紅筆把它標出來。高二文理分科后,我每次預習后平均會留下30%的黑色標注和70%的紅色標注。大家應該可以從這個比例看出,我對知識點的過濾是非常嚴格的。

另外我想提醒的是,預習時要杜絕想當然,不要輕易地覺得“讀了一遍大概懂了”便意味著掌握了一個新知識點,其實不然。讀懂了,并不代表你會運用了,做作業時可能仍會卡殼。所以,最穩妥的做法便是盡可能用紅筆標出理解難點,在上課時著重聽講,力求徹底學會。

在耶魯攻讀經濟學本科時,我還會為難度相對最高的課程備好一個專門的“預習問題本”,在課前預習時將最棘手的問題(那些自己讀過后仍感一頭霧水的內容)記錄在這個問題本上,然后帶著熱騰騰的問題清單去上課。如果教授在課堂上沒有給出令我完全聽懂和滿意的答案,我一定會在課后繼續追問——關于在課堂外應該怎樣請教老師、清零知識難點,大家可以參考第8課(72頁)。

在哈佛商學院攻讀MBA,每天的課前閱讀量都較重,有時甚至還會超過200頁正反面A4紙。除去上課、寫作業、日常作息和活動社交外,留給預習和課前閱讀的時間經常捉襟見肘。所以在哈佛,我還和兩位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了長期的課前預習小分隊,并將其命名為“LEO學習小組”(The LEO Study Group)——因為三位成員的英文名首字母分別是L(Leo,我自己)、E(Edward)和O(Oscar)。在課前閱讀量很大(比如總數超過150頁),而小組任何一位成員又因為求職、學生活動等事項忙碌不堪的上課日,我們會提前對需要預習和閱讀的材料進行分工,大家分頭完成自己負責的章節,并根據定好的統一格式提煉預習難點問題、整理預習筆記,在上課前一天的晚上和小組成員分享。

有同學可能會問:你們這樣做真的可以嗎?老師會不會反對?

當然不會。實際上,許多哈佛教授都鼓勵學生自由組成學習/預習小組,互幫互助、共同攻克課業任務。哈佛商學院的教務處甚至要求每位MBA一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加入一個固定的學習小組,在課前一起學習、研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善县| 翁源县| 云阳县| 镇原县| 丰镇市| 清涧县| 巩留县| 定陶县| 松阳县| 吉安县| 西峡县| 营口市| 石首市| 滨州市| 隆尧县| 浮梁县| 黔江区| 教育| 太湖县| 瓦房店市| 天水市| 西昌市| 晋中市| 安阳市| 普宁市| 汉阴县| 健康| 喀什市| 务川| 潞城市| 侯马市| 新和县| 九龙坡区| 邵阳市| 武城县| 嘉义县| 开平市| 湖口县| 班戈县| 湘潭县|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