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岸區疫苗事件
2016年5月的“5·13”南岸區疫苗事件涉及的群體是誰?“70后”“80后”群體,他們要么是“互聯網的原住民”,要么是“互聯網的移民”,他們能夠熟練地運用互聯網,使用互聯網運用媒體的能力很強,議程設置的能力較強,街頭行動的能力較強。
輿論關注的問題,第一個就是針是原裝的還是“調包”的;第二個就是藥的問題,是水質的還是粉質的;第三個就是打的問題,是一套打還是分開打。
這個事情一發生,民眾就圍攻醫院,而這個時候社區醫院的醫生就全部跑了,民眾則把打針的這些記錄全部拿走了。
后來筆者詢問相關部門,醫生為什么要跑?他們的回答是醫生怕挨打。
該社區醫院上級主管醫院的院長出來喊話,表示疫苗沒有問題。民眾這個時候會相信這位院長的話嗎?答案當然是不會相信。而民眾一不信,這件事情就越來越復雜了,就收不了場了!
南岸區副區長、公安局長在現場是這樣講話的:現在市、區兩級政府高度重視,市里面的相關部門和區級相關部門組織了聯合調查組,打疫苗的家長參與了調查組,大家一定要相信,這一次市、區兩級政府一定會公開、公正、公平地調查,然后給人民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交通是大家的,大家堵了交通以后,既影響其他民眾的出行,也影響大家自身的出行,我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人民警察是保護人民的,請大家一定要理解,人民警察執勤的過程中,如果有過分的地方,或者說有違法違規的地方,我們要給予查處,請大家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好不好?
我們看有的律師是怎么在網上支招兒的。
有的律師說:
相關法律賦予了公民以下權利:
一是控告申訴權,包括刑事部分的控告和行政責任的控告。
二是賠償權。家長有權利以協商或訴訟的方式,要求責任方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三是信訪權。
四是知情權。在現行的輿論環境下,家長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讓社會大眾知曉和參與,但應注意傳播時,“證據”和“真相”最為重要,不要轉發謠言和不實言論。
一是相關領導立即通過主流媒體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記者和部分家長參加,回答家長的質疑,公布下一步事件的查處工作。
二是不害怕揭露真相,請紀檢部門介入,一查到底,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理及時予以公布。
三是現場不應采取抓捕的方式,而是邀請家長代表,以對話而非對抗的方式來處置現場事件。
我們說任何突發公共危機事件都是有預兆可查,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和程序可使損害程度降到最低的。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2016年5月13日、14日凌晨,南岸區有家長投訴,懷疑重慶市第六人民醫院管轄的高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注射的自費疫苗“調包”,市衛計委、南岸區委、南岸區人民政府核實以后高度重視,市衛計委、區衛計委、區疾控中心、區公安分局、市藥監局南岸分局等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家長投訴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并向群眾公布調查結果和處理意見。
以上是5月13日晚上南岸區發布的一個對外信息。
5月14日上午,媒體報道:調查中發現該中心接種門診存在著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規范、個別醫務人員有違反財經紀律,謀取私利的行為,而相關的情況也在進一步調查當中。
我們再來觀察這個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當中的各方訴求如何。受害人家長的訴求是:調查清楚事件真相,如確有作假,政府一定要有相應的補救措施,應該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及行政責任。
當班醫生的訴求是:懷僥幸心理,希望從事件中脫身。
社區醫院的訴求是:該事件可能只是單一事件,與整個醫院無關。
主管醫院的訴求是:只是管理不到位,雖然有責任,但不至于被處罰。
區政府的訴求是:事件屬于惡性事件,將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
上級政府職能部門的訴求是:維持社會穩定。
各方訴求是多元的、變化的,我們如何在這種多元的訴求當中找到焦點?
2016年5月16日,重慶疫苗又一次遭到質疑:有家長在渝北區人和街道汪家橋社區衛生服務站看到工作人員在整理材料,懷疑該衛生服務站工作人員正在銷毀假疫苗或篡改接種資料。網民爆料后,引發輿論關切,致使發生現場群體聚集行為。
汪家橋疫苗聯合調查組稱:5月16日下午,大竹林街道汪家橋社區衛生服務站到轄區天驕幼兒園、渝景春風幼兒園對330余名兒童進行體檢,現場體檢結束后工作人員加班整理體檢資料。5月16日23時,過路群眾發現衛生服務站醫生整理檔案資料,于是懷疑該衛生服務站工作人員正在銷毀假疫苗或篡改接種資料,而引發多名群眾針對汪家橋社區衛生服務站五聯疫苗真相產生懷疑。對此,由渝北區疾控中心、渝北區衛生計生監督執法局共同組成的核查組在5月16日晚至5月17日凌晨6時,在大竹林街道辦事處、大竹林街道派出所以及轄區5名家長代表的全程見證下,對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所屬汪家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五聯疫苗購進、接種以及質量可靠性等情況進行了全面核查。經核查,現場封存的疫苗沒有任何質量問題;汪家橋社區衛生服務站已經接種的734支疫苗,來源檔案合規,與醫院調撥數量一致;汪家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疫苗來源正規合法。
我們看這個輿情的特點是什么?一是家長“偵探化”。二是現場視頻化。三是動員全域化。民眾的動員是在微信群完成的,包括瞬間建群和后面的以所在地的小區為單元建群。四是行動街頭化。五是醫院被“污名化”。六是管理失職化。七是傳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