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自組織理論

自組織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建立并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理論。自組織理論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但其基本思想和理論內核可以完全由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學給出。耗散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關系及其對自組織系統的影響等問題。建立在與環境發生物質、能量交換關系基礎上的結構即為耗散結構,如城市、生命等。遠離平衡態、系統的開放性、系統內不同要素間存在非線性機制是耗散結構出現的三個條件。遠離平衡態,指系統內部各個區域的物質和能量分布是極不平衡的,差距很大。協同學主要研究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機制,認為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是自組織過程的基礎,系統內各參量之間的競爭和協同作用是系統產生新結構的直接根源。由于系統要素的獨立運動或在局部產生的各種協同運動以及環境因素的隨機干擾,系統的實際狀態值總會偏離平均值,這種偏離波動大小的幅度就叫漲落。當系統由一種穩態向另一種穩態躍遷時,系統要素間的獨立運動和協同運動進入均勢階段,任一微小的漲落都會迅速被放大為波及整個系統的巨漲落,推動系統進入有序狀態。突變論則建立在穩定性理論的基礎上,認為突變過程是由一種穩定態經過不穩定態向新的穩定態躍遷的過程,表現在數學上是標志著系統狀態的各組參數及其函數值變化的過程。突變論認為,即使是同一過程,對應于同一控制因素臨界值,突變仍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即可能達到若干不同的新穩態,每個狀態都呈現出一定的概率。

自組織理論以新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方法研究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的復雜現象,并探索復雜現象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規律。自組織理論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復雜自組織系統(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問題,即在一定條件下,系統是如何自動地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自組織理論方法主要包括自組織的條件方法論、自組織的動力學方法論、自組織演化路徑(突變論)的方法論、自組織超循環結合方法論、自組織分形結構方法論、自組織動力學(混沌)演化過程論、綜合的自組織理論方法論等。這里主要論述和研究課題有關的動力學、突變論、混沌論等方法論。

自組織的動力學方法論有三大要點:第一,在大量子系統存在的事物內部,在平權輸入必要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基礎上,須激勵競爭,形成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網絡;第二,提倡合作,形成與競爭相抗衡的必要的張力,并不受干擾地讓合作的某些優勢自發地、自主地形成更大的優勢;第三,一旦形成序參量后,要注意序參量的支配不能采取被組織方式進行,應按照體系的自組織過程在序參量支配的規律下組織系統的動力學過程。這可能產生兩種有序運動:一種即數量化的水平增長的復雜性和組織程度的演化,另一種則是突變式的組織程度躍升動力學演化。

自組織演化路徑的方法論認為,演化路徑具有多樣性,有三條路徑:一是經過臨界點或臨界區域的演化路徑,演化結局難以預料,小的激勵極可能導致大的漲落;二是演化的間斷性道路,有大的跌宕和起伏,常出現突然的變化,其間大部分演化路徑可以預測,但有些區域或結構點不可預測;三是漸進的演化道路,路徑基本可以預測。突變論所利用的形態演化方法(結構化方法)在整體背景上進行自組織演化路徑的突變可能性分析,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整體觀。

混沌論對研究復雜性的非線性方法具有重大貢獻。首先,混沌不僅可以出現在簡單系統中,而且常常通過簡單的規則就能產生混沌。簡單系統能夠產生復雜行為,復雜系統也能夠產生簡單行為。分層、分岔、分支、鎖定、放大,非線性的發展或演化過程就是這樣神奇而不可預測。其次,非線性動力學混沌是內在的、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外生的。尤其是在管理中的混沌特性決定了“混沌管理”方法的非最優化和不確定性。企業并不追求最優化和最高效率——這是由穩定的管理價值觀所決定的,管理過程與結果之間無決定的直接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河池市| 河南省| 连云港市| 祁阳县| 镇雄县| 桃园市| 馆陶县| 六安市| 卓资县| 淮北市| 通榆县| 大庆市| 哈密市| 东兰县| 东海县| 乌恰县| 德格县| 峨眉山市| 凉山| 河源市| 砀山县| 中宁县| 乐清市| 彭州市| 九江市| 盖州市| 调兵山市| 得荣县| 海伦市| 丰城市| 宜阳县| 日喀则市| 三江| 南宫市| 如东县| 汶上县| 南丰县| 太仓市| 西峡县| 汤原县|